宇宙起源的天地二元论思想
Ⅰ 藏族、纳西族宗教中的二元论及与摩尼教的关系
论藏族、纳西族宗教中的二元论及与摩尼教的关系
[内容摘要]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有两个民族的“原生宗教”包含着较独特的二元论,这就是藏族的苯教与纳西族的东巴教。据一些学者研究,纳西东巴教与苯教彼此有着一种传承的关系,而且东巴教还受到藏传佛教的一定影响,所以,在这两个宗教中苯教的二元论应该更具代表性。苯教中的二元论主要反映于大约在13甘纪形成文字的一些经书中,其中以《黑头矮人的起源》、《斯巴卓浦》、《金钥》等为代表,这些著作在描述宇宙起源时采用二元论的说法,将宇宙的原始动力解释为白色与黑色两种光,这两种光是对立的,它们共同发生作用,产生宇宙的一切。而且,黑色还是愚昧、迷茫、迟钝、疯狂等一切丑恶的孳生力量。白光与黑光在宇宙创造过程中有时还以白卵与黑卵的形式出现,它们分别产生神与恶魔的传承系统。纳西族东巴教中的有关宇宙起源的神话也有类似的思想。从比较宗教学的方面看,二元论宗教主要是波斯的拜火教与摩尼教,藏族与纳西族宗教中的二元论观念,我们认为主要是受波斯宗教的影响而产生的,其中摩尼教二元论的因素更大些。
[关键词]苯教;东巴教;二元论;摩尼教
[中国图书分类号]B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4)-04-038-08
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有两个民族的“原生宗教”包含着较独特的二元论,这就是藏族的苯教与纳西族的东巴教。据一些学者研究,纳西东巴教与苯教彼此有着一种传承的关系,而且东巴教还受到藏传佛教的一定影响,所以,在这两个宗教中,苯教的二元论应该更具代表性。苯教在其许多经典著作中都十分强调其核心的教法来自大食(波斯),据历史文献和口头传说,西藏苯教信徒自古以来就有到大食朝圣的行为,这种朝圣活动既便到西藏和平解放前都没有停止。旅居法国的专门研究苯教的藏族学者卡尔梅·桑木旦曾在一篇文章中说,1959年以前人们常去所谓的大食朝圣,虽然朝圣者没有返回,但这并不能阻止信徒们对圣地的信仰。
就苯教的发展来说,苯教历史分两个阶段,即原始苯教阶段与系统化苯教阶段。原始苯教主要是在青藏高原长期流行的古老的“原生宗教”,是藏民族祖先信奉的自然产生的具有萨满教特征的一种民间信仰,拥有大量的鬼神迷信,它基本以巫术为主,注重巫术的操作和一般仪式的实践。在吐蕃王朝产生后,苯教巫师还曾经以打卦问卜的方式参与王朝政治决策,拥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佛教传入西藏以后,由于佛教具有很系统的理论与著作,而且在政治上苯教又受到佛教的排挤,因此苯教徒在与佛教徒进行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将苯教进行改造,为与佛教相抗衡,开始编撰新的神话,吸收许多外来宗教的因素,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最终将苯教改造成一个具有一定理论体系和经典的“新宗教”。
新的苯教的教义主要包括其宇宙发生论、教主与教义起源论、基本教法及宗教传承等。具有二元论一神观念的主要集中在苯教的宇宙发生论中。苯教的宇宙观主要吸收了波斯和印度的有关宗教思想,以其核心经典《斯巴卓浦》为例,声称宇宙的起源与宇宙神、同时也是众神之祖南喀东旦却松与法师赤杰曲巴有关:
很早很早以前,宇宙之神南喀东旦却松拥有地、水、火、风、空五种本原物质,一次法师赤杰曲巴将之收集起来,放入自己体内,然后念声“哈”,由此声音带动而产生了气息,从而形成风,风吹动与旋转,在与光的作用下产生了火,火与风共同作用又产生露珠,露珠凝结成水,水中的微粒被风搅起,最终形成团,堆积成山。赤杰曲巴就如此创造了世界。后来,五种物质中又产生黑白两枚卵,白卵(光卵)呈现立方形,大如牦牛,黑卵呈锥形,大如公牛,法师用光轮敲击光卵,向上射出的火星变成散射神,向下射出的火星变成达赛神(箭神),斯巴桑波本赤从光卵中出现,他身白而发绿。他是世间现实之王。格巴梅本那波(法师赤杰曲巴的对手)让黑卵在黑色王国炸开,黑光升腾,产生愚昧和迷惘;黑光下射,产生迟钝与疯狂,从黑卵中心诞生一个满身漆黑的门巴塞敦那波,是虚幻世界之王。这些神分别是神与恶魔的代表。此后,善神与恶神都分别运用生殖力量创世,生出善神九兄弟与九姐妹、恶神八兄弟与八姐妹。这些神是各类其他神灵与生物的祖先。
在苯教另外一部经典《黑头矮人的起源》中,宇宙的诞生与神圣的白光以及宇宙间黑白的对立有关。按照其神话的逻辑,这部文献声称宇宙最初的状态是虚空,之后有一道光射出,于是就有了光明、黑暗、冷暖及阴阳的分别,这种状态交替作用又产生空气的流动,于是有了风,风推动看不见的雾气流动,在冷暖温度和风的作用下使雾气变成露珠,露珠凝聚成大水塘,以上所产生的几种因素继续交替作用,使水塘表面形成由泡沫形成一枚神奇的卵,这个卵经自然孵化而生成出两个宇宙之鹰,一黑一白。双鹰结合又产下三枚卵,分别呈白、黑、黑白相间的花色。后来,这三枚卵破裂,从中诞生出天神的不同世系以及一位会思考的混沌之肉团,名叫世间祈愿王,他以其思考能力创造了万物。①在这里,光既是宇宙生成的原动力,也是神的性质的展现,这种性质带有善的一面。而黑暗虽然来自光的作用,但它仍然是与光明相对立的。在西藏,白色与善永远是同公正、诚实、无私、知识、聪明等相等同的,而黑就是恶则与偏见、欺诈、自私、愚昧、迷惘等属于一类范畴,无疑这是典型的一种二元论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在西藏的影响力我们可以从佛教文献记载的西藏古老的猕猴变人神话中看得出来,在该神话中,藏人的祖先猕猴与罗刹女结合产生藏地六大部族,由于猕猴是善的代表,而罗刹女则代表恶的一面,所以他们的后代就具有这两类性质,有的人的本性善的方面居多,有的人恶的方面居多。显然,这种神话虽然带一点佛教的色彩,但其骨子里却遵循着苯教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波斯宗教的思维方式。
苯教的教主与教义起源论明确将苯教的起源地置于所谓的大食这个地方。按照苯教的说法,大食位于吐蕃的西部,中间隔着吉尔吉特(Gilgit,勃律)和亚瓦那(Yavana,巴特克里亚),②从大食到西藏,要经过中间的一个“箭道”。传说这是苯教教主辛饶米沃用其戒指上的光开出的一条隧道,这个隧道要走9天才能通过。③大食有其非凡的宗教圣地,叫俄木隆仁(又译为沃摩隆仁,藏文拼写:)。在苯教经典中,俄木隆仁作为世界中心,被描述的具有神奇的结构。我们先来看苯教经典著作中对于其宗教圣地的描述。在11世纪的苯教著作《经部集要》以及19世纪苯教的一部著作《苯教史——嘉言宝库》中,苯教的这个圣地被形容为以一座圣山——九级雍仲山为中心的。以这个山为中心,分别向四个方向流出四条河流,它们分别是东方的恒河,南方的印度河,西方的博叉河,北方的私多河。这四条河流将俄木隆仁分成四大区域,因而从九级雍仲山开始向四方扩展的地区就有:紧靠圣山的是四座宫殿,东方——香波拉芝宫,南方——巴波索杰宫,西方——赤曼杰谢宫,北方——孔摩乃乌穹宫。与这四个宫殿相邻的即分别位于东南、东北等四维方向的也有四座塔形建筑,它们形成内部的中心区。其外面又有12个以(洲或岛的意思)为名的区域,它们还被称为“12中间洲”,分别都有非凡的名称和各种山峰、河流以及其他特别的东西,另外,每一个洲都有一个城市。其中东南方的汉地竹林洲上有孔子神变王居住。最外围也有12个区域,被称为“12边地洲”。这个边地洲之外就是环形的边缘山脉,将圣地完全环绕,环形山之外,同样是将圣地整个包围的大圜海。《经部集要》还绘有一张俄木隆仁的地理结构图,这份图对于后来的苯教著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这份地图所具有的形貌来看,它与古代西亚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的轮形地图具有相似的地方。据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的研究,古代巴比伦的轮形地图以及巴比伦的环形宇宙观曾经对整个亚洲和欧洲大陆产生影响,他将之称为欧亚宗教圜宇观。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上述的轮形宇宙结构在古代波斯曾经盛行过,根据考古材料,古代萨珊波斯王朝曾经就流行这种观念,在阿尔达息一世时期,曾专门修建了一个模仿轮形宇宙的城市,这就是著名的古城——古尔。这个城市的结构可以说与苯教徒心中向往的俄木隆仁几乎一模一样。根据笔者的研究,波斯古城古尔(gour)位于今天伊朗的fars省,距离shirlaz(设拉子)很近,它在古代曾经是萨珊波斯王朝时期重要的地区,这个圆形城市的本来名字是阿尔达希·克瓦纳赫(Ardashir-Kavanah,意为阿尔达希的光辉),当地人按其形状将之称为古尔,后来阿拉伯人占据此地后,由于gour在波斯语中有“坟墓”的含义而被认为不祥,被Azododdowleh Dailamite改名为菲鲁扎巴德(firruzabad或fierouzabad)。现在的古尔城遗址在firouzabad市附近的萨桑镇,整体面貌仍然保存完好。作为萨珊波斯王朝的开创者阿尔达希尔一世下令并组织修建的一座特别的城市,在建造时,阿尔达希尔一世要求建筑师将该城按照神话中的宇宙中心的样子设计成圆形,并且其结构也十分特别。从现代的航空考古学摄影图片④和一些相关研究来看,古尔城的构造是以其中心区域分四个层次向外展开。中心区的地势为全城最高,它包括最中间的一座人工堆砌的山峰,四座按东南西北位置分布的宫殿,这四座宫殿今天仅有两座还有相对完整的墙体,其中最完整的被人们称为火宫(fire temple),另一座叫处女宫(virgin temple),四大宫殿之间还有一些小形建筑。中心区之外的第二、第三个区域以及第四个区域的建筑现在都已经毁灭,仅仅存在不同层次的台地,使人知道这个圆形城市的内部是依照一定规则划分的。古尔城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该城城内还拥有四条壕沟,这些壕沟的分布从城市中心山峰向外呈放射状,分别正对宇宙四个方位,据我们分析,这四条笔直的壕沟,应该象征宇宙的四条大河,它们与古尔城外围的圆形城墙和最外部的更宽大的圆形壕沟是相通的。⑤
古尔城的结构与古代波斯流传的以哈拉山(Halla,意为“黑山”)为宇宙中心的神话传说是一致的,哈拉山是波斯神话中宇宙的中心山峰,正对北极星下,这座大山之下又与地下城堡库西(kuci)相通,这个地下城市被古代波斯以及两河流域的神话描述为具有“死亡之门”的特征,后来该城的通行名称gour就是来自相关的库西的神话传说。围绕哈拉山的神话传说的历史应该是很久远的,它在波斯宗教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的经典《阿维斯陀》(Avesta)与稍后的《班达希申》(Bandaxisen)中被予以详细的描述,按照这两部经典的记载,作为世界中心,哈拉山的顶端是“伽罗·恩玛纳(Galor-nemana),意为“珍宝之宫”,又称瓦希什塔·阿胡、比希什特等,为天堂的一部分。在拜火教的宇宙观中,整个宇宙以北极星(Mex-igah)为中心而被划分成四个天区十二个区间。四天区分别以四个主要的星座为标志划分出来,东方以提什特里雅(Tistrya,天狼星)为首领,南天区以萨德维斯(Sadwes,天蝎座)为首领,西天区以瓦南德(Wanand,天琴座)为首领,北天区以哈佛特伦格(Haftoreng,大熊星)为首领。十二区间指天宇的十二个区域,与黄道十二宫相当。北极星下正对的就是哈拉山,这个大山所在的大地与天空是对应的,它也被分成四个地区和十二个区间。同时,哈拉山上有以狮、虎、鸟、马为名的泉眼,向世界四方流出四条大河,将大地分成四个等份。
尔城在古代西亚以及中亚地区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因为在这个城市附近的设拉子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有名的商业城,过往的东西方商人对于古尔城的见闻应该传布很广,而其独特的结构对于一些民族的宗教与神话也必然发生影响,比如波斯神话中的宇宙中心halla的读音以及意思对于中国就有影响,现今的喀喇昆仑山的名称中仍然还带有外来语的因素。西藏苯教徒去大食寻找的俄木隆仁或许就是这个神秘的古代城市。传说在这个城市中,苯教教主辛饶米沃创造了人间苯教。
辛饶米沃(又被称为顿巴辛饶)被认为是苯教的创始人,他的名字虽然在敦煌藏文文献中出现过,⑥但许多学者倾向于认为他是一位幻想出来的教主,主要是为了同佛教的释迦牟尼相抗衡或相对等而加以虚构的。因为这位教主在其一生中与释迦摩尼一样建有十二件重要的大事业。在这位教主的名字中,辛饶米沃有“辛氏人杰”之意,顿巴辛饶则为“祖师辛饶”意。辛在苯教术语中既指辛氏家族,又指一种专门的杀牲献祭的祭师,也有人认为苯教的巫师通称为“辛”。国内有学者认为辛与波斯语sanavee有关联,因为该词的意思是“二元论者”,同时辛也与波斯语中的sheed,shin:等词有关,sheed意为光、光亮、光辉、太阳;shin意为明亮的、晴朗的。⑦波斯的二元论主要是拜火教与摩尼教,当然,从语汇学角度说,sanavee最早属于对拜火教的教义与宗派的名词,且其祭师在中国被称为“袄”,但摩尼教因为也具有二元论色彩,在古代进行传播过程中,一般外人很难将这两种宗教分开,所以其他宗教在注意波斯二元论时,是可能将这两种宗教混和吸收的,西藏的苯教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一个事实,就是摩尼教创始人摩尼在波斯最具有影响力的时期正好在萨珊波斯王朝第二代统治者,即阿尔达希一世之子沙卜尔(sabuhr)一世当政时期,从243~274年的30多年的时间内,摩尼在沙卜尔的全力支持下,使摩尼教在波斯全境确立。摩尼教虽然在后来受到波斯统治者的迫害,但它在西亚和中亚以及南亚、东亚的影响都非常大。摩尼教在教理上,有与波斯古老的琐罗亚斯德教相似之处,这就是善恶二元论,但摩尼教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它的二宗三际论、光明五元素论、人体包藏着光明分子说、崇尚白色的风习等,这些拜火教就不具备。从西藏的苯教与波斯的两大宗教的关系看,这两种宗教应该都对之产生影响,比如拜火教的宇宙发生论中的善恶双神系统同时产生就与上面我们列举的苯教宇宙论有影响,不过在教理方面,我个人认为摩尼教的影响比拜火教要大一些。因为摩尼教的宇宙起源论中,善恶二宗的对立是从创世的开始一直持续到未来,苯教同样也特别强调过去、现在、未来三际的阶段性特征,如宇宙诞生前的虚空状态,仅有白光与黑光,这二宗一开始是互不相关的。随后发生作用,产生冷热等特性,成为宇宙产生的动力。在宇宙诞生之际,善恶神之间就产生对立,这种对立一直延续到现在和未来。与这种宇宙论相关的,西藏苯教徒的一些习俗也有类似波斯摩尼教的一些讲究,比如由于白色与光明相关,所以苯教对于白色也十分崇拜(而且苯教崇尚白色与藏族古老的白石崇拜也是一致的)。白色象征光明,在苯教的神话中,教主辛饶米沃以及一些出身高贵的人物在诞生前都有神秘的白光照射其母亲使其受孕的经历。白光有时也被解释为净洁的宇宙能量,它与人类白色的精液不同,但这二者又有神秘的关系,摩尼教与苯教都认为人类的精液虽然包含了光明的因素,但它还混合了黑暗的因素,这就是欲望、堕落、无知,等等。对于这类包含污垢的东西,必须要使用净化仪式加以消除。⑧
摩尼教的“末世论”可能对于苯教也具有其影响。摩尼教的末世论在理论上有其特色,即它不像印度宗教的“循环论”,宇宙会在毁灭中重建,也不像拜火教的“末世论”,未来世界的确立要经过“末日审判”。摩尼教的“末世论”主要基于在对现世的强烈批判上,认为每个人都有光明分子,但在现世被黑暗所蒙蔽,所以只有经过未来世界和宇宙的毁灭,人的灵魂才能得救。这种批判现实,寄希望于未来的末世论在西藏的吐蕃时期,主要见于敦煌吐蕃文献中的相关的几部手稿,英国学者F.W.托马斯对之有过研究。根据我们的分析,敦煌吐蕃文献中的末世论有浓郁的摩尼教的味道。在伦敦收藏的有关敦煌文献(托马斯,第3章与第4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那种宗教对于现实的强烈批判态度:
“到了宗教不善寿命短促的时代,妖魔鬼怪兴灾作祸,坏心眼的人肆意害人;恶人发财爬上高位,傲慢专横不可一世。好人、对人无害的人胆小怕事,只落得贫困和倒霉。在此之后,在宗教每况愈下、寿命更加短促的时代,在欠债和捐税的时代临近的时候,国王在他的辖区境内只有八千年的权力,一个国王会变成许多国王。国王们会自以为是,无视昔日好的宗教和经典。由于各人都过于自信,于是,各个国家就都产生了各自的宗教和经典。在这之后,所有人的心都变了。不管要干什么都不行……看到这个征兆有些人会说:‘给所有人都看看吧!在短寿的恶世里,甚至热爱经典的人对邪恶表示一下不满也是不可能的。把这话写下来,一个传给一个。聪明人是会注意到的,至于坏人,对于这些话自然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但这些话少数聪明人是会接受的。对于教法和道德,他们都按照古时候的圣教正典去做;即使死亡来临,他们在阴间也会到达……地方,无忧无虑,幸福地生活。在欠债和捐税的时代过后,神的好时代就要到来,所有的人还像从前一样,通常活到一百岁’。”⑨
“在这之后,让我们按时礼敬这个地方的所有大神和诸门神吧!即使不能按时地礼敬,至少每月有三天净身拜神。请使用这样的说辞:‘一个坏的时代来临了,一个短寿的时代到来了,所有的人都无能为力。向神叩拜不是为了个人,是为了天下众生尘世的利益而献供叩拜。我们祈愿坏时代快快过去;祈愿神的好时代快快到来;甚至祈愿那些早已经去世的人也能很快地在美好的时代复活,我们是为此才向神献供叩拜的’。对已经去世的祖先也不要忘记说这些话。”⑩
“妖魔帮助狡诈的人,狡诈的人力量越来越大。人若富有,坏人也会被夸作聪明人;由于贫穷,聪明人也会被贬为坏人……到了后世,没有人像神人未分的时代那样正直行事了。由于没落时代的来临,人们逐渐不知羞耻,肆无忌惮。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羞耻,他们不遵守誓言,一心想发财致富,不顾死活。他们为寻找财富对别人坏事做尽。从此以后,人们无耻食言。”[11]
以上这种说法中我们可以注意其中的一些关键句子和关键术语。比如“短寿的恶世”、“坏的时代”、“宗教不善的时代”等,同时又对于未来则以“神的时代的即将到来”作为预告。这些说法无疑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的批判态度。在中世纪流行的宗教中,对于现实进行强烈批判的似乎当以摩尼教为典型,摩尼教从其创立之始,就表现出对于现实的厌恶甚至是憎恨,认为现实的一切悉由恶所生,是堕落、黑暗的渊蔽,所以现实世界终将灭亡。后世(后际)是世界毁灭,人类灵魂(光明分子)会回归光明天国。
纳西族的东巴教也与苯教一样,在宇宙观上也持有二元论,在纳西族著名的东巴经《崇班统》(人类迁徙记)中,对于宇宙的起源有这样的描述:
太古时候,天地尚未开辟,先出现三样天影子和三样地影子;日月没有造,出现三样日影子与月影子,同样地还出现山谷、水渠等影子。然后是“三样出九个,九个出母体:出现真和假,出现实与虚。”最初真与实来变化,产生白天明亮太阳和碧石,碧石又产生白晶晶的实蛋,实蛋变化又产生好声气的呼唤者,好声音做变化,产生善神依古阿格。假和虚做变化,产生夜晚暗月亮和墨石,墨石变化产生黑色虚蛋,虚蛋变化出恶声气的唤者,恶声音做变化,产生恶神依古顶那。善神又生出一个白蛋,对白蛋作用产生白鸡,白鸡自称东族(善神家族)的额玉额玛,生下九对白蛋,分别产生盘神(藏族之神)与禅神(白族之神)、高神与吾神、窝神与恒神(纳西族神)、阳神与阴神、能者与智者、丈量师与营造师、酋长与目老、巫师与占卜师等。恶神依古顶那变化出黑蛋,产生黑鸡,叫术族(恶神家族)的负纪俺那。该黑鸡最后生下九对黑蛋,分别产生鬼与怪、毒鬼与争鬼、水鬼与水怪、恶鬼与无头鬼、脏鬼与污鬼,等等。此后善神九兄弟开始创造世界,造出宇宙四方、天地空间以及宇宙圣山什罗神山等,然后又经过一番变化:“最早好气象,上面出响声、下面出气息,声气相互变化,生出三滴白露,白露做变化,生出三个大海;大海做变化,生出人类祖先:海史海古、海古美古、美古初初、初初兹玉、兹玉初居、初居具仁、具仁迹仁、迹仁崇仁。崇仁丽恩(有五兄弟六姐妹,为人类先祖)。”最后人类产生并经过各种磨难和变故后,从天国迁徙到英古地,繁衍延续至今。[12]
由于字数太多,详情请点击 http://www.fjdh.com/wumin/HTML/76630.html查看。谢谢
Ⅱ 提出二元论的人有何成就,宇宙本质论和原子论是何思想
海德格尔是德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在其整个哲学思想的框架当中,海德格尔也实现了对于传统的美学的重新的反思与批判,并且阐发了自己的美学思想。进而也对于现在整个美学学科的发展和哲学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其实也是建立在他自身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于哲学观点的阐释也是对于美学思想的直接的反映。
1.近代以来哲学二元论传统在古希腊哲学当中,最早产生了现象和实在两者的区分。而直到近代以来,才真正的使这两者之间的区分凸显了出来。近代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认识论哲学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其对象性的思维和主体性原则、形而上学的本质等。
而从笛卡尔开始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最基本的哲学原理以来,主客体就产生了巨大的分裂,也为整个近代哲学的发展奠基了最初的基础。
整个近代哲学也都是在这一主客体分裂的基础之上开始产生。每一个个体在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时候,都是以对象性的思维,来去把握自身的主体与外在的客体的这一原则。
并且把追求外在事物的普遍的本质,作为其最终的目标。而把现象当做是感性的对象,从而产生了外界两者的区分。在这一基础上,人类就成为了在认识过程当中最为根本的基础——人和世界也就变成了认识和被认识这一基本关系的产物。
在海德格尔那里,研究美学的方式不仅是传统的感性学,也不是理性直观的方式,而是具有的现象学的解释学的方式来去解决,拓展了美学的新的发现与目光。
在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代表《存在与时间》这本书当中,他重点强调了存在的意义问题。因为他认为“存在”是最为普遍的概念。而存在自身就具有了时间性。
在这部著作当中,海德格尔把“存在”和“时间”两者的相互关系作为其中心的问题,力图在时间的背景之上去寻求存在。
这种存在论着重分析的是提问的存在方式,就是生存的状态的基本结构。首先把存在和存在者区分开来,又提出以“此在”作为人的状态的阐发,也就是其美学的出发点,而“此在”就是在世界中存在,因此必须明确的就是人所具有的最通常的存在方式,就是日常状态的存在方式。
Ⅲ 宇宙的起源有哪些学说
宇宙起源学说盖天说“盖天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宇宙结构学说。这一学说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因此这一学说又被称为“天圆地方说”。 “天圆地方说”虽然符合当时人们粗浅的观察常识,但实际上却很难自圆其说。比如方形的地和圆形的天怎样连接起来,就是一个问题。于是,天圆地方说又修改为:天并不与地相接,而是像一把伞高悬在大地上空,中间有绳子缚住它的枢纽,四周还有八根柱子支撑着。但是,这八根柱子撑在什么地方呢?天盖的伞柄插在哪里?扯着大帐篷的绳子又拴在哪里?这些也都是天圆地方说无法回答的。 到了战国末期,新的盖天说诞生了。新盖天说认为,天像覆盖着的斗笠,地像覆盖着的盘子,天和地并不相交,天地之间相距8万里。盘子的最高点便是北极。太阳围绕北极旋转,太阳落下并不是落到地下面,而是到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就像一个人举着火把跑远了,我们就看不到了一样。新盖天说不仅在认识上比天圆地方说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古代教学和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新盖天说中,有一套很有趣的天高地远的数字和一张说明太阳运行规律的示意图——七衡六间图。古代许多圭表都是高8尺,这和新盖天说中的天地相距8万里有直接关系。 盖天说是一种原始的宇宙认识论,它对许多宇宙现象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同时本身又存在许多漏洞。到了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等人通过精确的测量,彻底否定了盖天说中“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说法后,盖天说从此便破产了。 宣夜说宣夜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卓见的宇宙无限论思想。它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到汉代则已明确提出。“宣夜”是说天文学家们观测星辰常常喧闹到半夜还不睡觉。据此推想,宣夜说是天文学家们在对星辰日月的辛勤观察中得出的。 地心说地心说是长期盛行于古代欧洲的宇宙学说。它最初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后经亚里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 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其中,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 大爆炸说1929年,天文学家哈勃公布了一个震惊科学界的发现。这个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这样的结论:所有的河外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即宇宙在高速地膨胀着。这一发现促使一些天文学家想到:既然宇宙在膨胀,那么就可能有一个膨胀的起点。天文学家勒梅特认为,现在的宇宙是由一个“原始原子”爆炸而成的。这是大爆炸说的前身。美国天文学家伽莫夫接受并发展了勒梅特的思想,于1948年正式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学说。 伽莫夫认为,宇宙最初是上个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由最基本粒子组成的“原始火球”。根据现代物理学,这个火球必定迅速膨胀,它的演化过程好像一次巨大的爆发。由于迅速膨胀,宇宙密度和温度不断降低,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化学元素(原子核),然后形成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气体物质.气体物质又逐渐凝聚起星云,最后从星云中逐渐产生各种天体,成为现在的宇宙。 这种学说一般人听起来非常离奇,不可思议。在科学界,也由于这个学说缺乏有力的观测证据,因而在它刚刚问世时,并未予以普遍的响应。 到了1965年,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使大爆炸说重见天日。原来,大爆炸说曾预言宇宙中还应该到处存在着“原始火球”的“余热”,这种余热应表现为一种四面八方都有的背景辐射。特别令人惊奇的是,伽莫夫预言的“余热”温度竟恰好与宇宙背景辐射的温度相当。另一方面,由于有关天文学数据已被改进,因此根据这个数据推算出来的宇宙膨胀年龄,已从原来的50亿年增到100-200亿年,这个年龄与天体演化研究中所发现的最老的天体年龄是吻合的。由于大爆炸说比其他宇宙学说能够更多、更好地解释宇宙观测事实,因此愈来愈显示出它的生命力。
Ⅳ 有谁能解释宇宙本源
老子的宇宙本源论 宇宙本源论是关于宇宙及其本质的学说。本源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或哲学理论,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是一切哲学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世界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在其本源上就可以完全体现出来。不能揭示宇宙本质的运动规律,也就不能揭示整个世界的运动规律,因为本源作为世界之始母,它自身就蕴涵了整个世界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可以说,当今世界哲学之所以陷于困境之中,就在于哲学界不能从世界的本源上达成一致。人们不能理解《老子》,也就在于不能正确地理解老子的道的概念,倘如理解了道的概念,老子的哲学体系也就理解了。老子的宇宙本源论主要体现在《老子》通行本的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说明“混成”之物是化生天地万物的母体,也就是说这一“混成”之物是宇宙的本体。母:母体、本体的意思。既然宇宙的本体是“混成”之物,那么,它又是由什么“混成”的呢?也就是说,宇宙本体的构造是怎样的?《老子•三十八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可见,宇宙的本体是由阴阳两性物质混合而成的。现代科学证明,不论是生物细胞还是非生物的基本粒子,它们都具有阴阳两重性。 寂兮寥兮:“寂兮”无声,能够证明无声的是时间;“寥兮”无际,能够显示无际的是空间。寂静无声,空旷无际,说明“混成”之物的运动不能脱离时间和空间。 独立:化生天地万物的种子(道),阴阳相抱,构成相对独立的“个体”。在这里,所谓的“独立”是就特定的物体层次而言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独立的个体,而是普遍联系的。例如,在原子这一层次,原子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到了分子这一层次,原子就显示不出独立的个体了,而是成为分子这一组织中的一员,和其它原子一起形成阴阳对立关系。不改:“混成”之物所处的层次深,尺度小,紧密程度强,不为外来能量所瓦解,表明了“混成”之物结构的坚固性。混成之物既然为万物之母,那么,它肯定处于物体的最低层次,体积无限小,密度无穷大,因而它稳固的结构就不会被外来能量所瓦解。 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转而没有轨道误差和时间误差。表明“混成”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性的。 “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方向、路线、秩序、法则、规律、原理等等。老子用“道”字为世界的本源命名,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因为丰富多彩、生生不息的世界万物是有它们共同的母体的,其母体的生成及其发展变化的道路就是世界万物的生成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道路。把握了这一道路,也就把握了人类社会及其自身发展的道路。这里需要重点解释的是“大”这个字。这里的“大”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发展”、“壮大”之意,可以作“运动”解。正因为混成之物是阴阳对立的,具有相斥性,所以才会产生运动,有了运动才能产生时间和空间,有了时间和空间,物体才能作规律性的循环往复运动。老子为什么把道“强为之名曰大”?因为物质的概念和运动的概念毕竟不是等同的。然而,运动包含着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是天地万物的变化之道,这就合乎了道的本义。再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世界上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所以,老子把道又勉强称之为运动。这里混成之物是有,物质的阴阳对立运动所产生的时间、空间及其规律性是无。o&L@ 大曰逝:物体的运动过程叫做时间的流逝。任何物体的运动都是以时间记载的,说明物体运动的同时产生了时间,运动和时间不可分。逝曰远:时间的流逝又叫空间的遥远。时间是以物体的运动空间来度量的,离开了物体的空间运动,它就是无法度量的、神秘莫测的,说明运动和空间不可分。远曰反:空间的遥远又叫事物朝着相对立的方向运动。一切物体的对立运动都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不停地朝着自己的对立面循环往复的,说明运动是有规律性的。把这一节翻译成现代文: 我不知它的名字,就用“道”来命名吧,还可以勉强用“运动”来命名。运动可以说是时间的流逝,时间的流逝也可以说是空间的遥远,空间的遥远也可以说是物体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循环运动。综上所述,我们可知老子对宇宙本源的认识:世界的本体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是阴阳结构、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的。正是物体自身内部的相斥相引性,形成宇宙发展变化的动力之源。霍金的“宇宙自足”理论已经为2500年前的老子所认识。物质的对立运动化生出时间和空间,没有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存在形式,也是天地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原因和根据,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宇宙是有开始的,宇宙是随着万物的化生、时间的消逝而不断扩大的。然而,宇宙也不是无限的,因为,物质的运动不是作直线运动,而是循环往复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周而复始的。《老子•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结合本章内容可知,“混成”之物就是“有”,而物质的对立运动所产生的时间、空间及其规律性就是“无”。“有”和“无”是共生共存的,世界上没有单纯的“有”,也没有单纯的“无”。有和无是相生关系,并存关系,不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确定“道”(仅限于“世界本源”)的哲学内涵:道是世界的本源。道统有无,有是化生宇宙万物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阴阳对立的;无是基本粒子对立运动所产生的时间、空间及其规律性。有是“万物之母”、宇宙之本,无是 “天地之始”、世界之源。母始不分,本源并存。关于世界的“本源”一词,在此有必要作一辨析。以往人们在探讨世界本源的时候,总是用“本原”一词,这大概是受了唯物论的影响。也有用本源的,却又把本原、本体、本源混为一谈。是“本源”还是“本原”?这一点不能马虎。本原的本义是原始的物体,强调的是“本体”;从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上来看,本原是偏正式,“本”是定中、修饰“原”的。本源则不同,“本”字本身就包含了“本原”之意,等同于老子的“有”的概念。“源”的本义是“源泉”、“来源”、“开始”的意思,指一切事物产生的原因和根据,等同于老子的“无”的概念;从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上来看,本源是并列式,表示“本”和“源”是并列、联合关系。如此看来,“本源”一词才能完整地体现老子道的哲学内涵。用公式表示:本源(道)==本(有、母)+源(无、始)。所以,用“本原”这一概念来揭示世界的本体及其状态是不准确的,因为,我们探讨世界的本源,不能只探讨“它的基质是什么”?还应该探讨世界之所以发展变化的“动力之源是什么”?也许正是因为本原这一概念的不准确才导致了人们对道的概念的模糊。自古至今人们对道的解释,有“物质”说,有“原理”、“规律”说,也有既是“物质”又是“原理”、“规律”说,如果用本源这一概念来衡量,这些说法都对,因为这些说法都没有脱离道的内涵,只是没能把这些说法归结到老子的有和无的概念上来。有和无,是老子哲学体系的两大基石,不理解有和无的概念,就无法理解老子的道学体系。有是世界的本体,本体始终是阴阳对立的,有了阴阳对立才有了本体的自发运动,阴阳自发运动产生了时间和空间,运动的时空关系就是普遍规律、宇宙法则,也就是无。而有的发展变化又受到时空关系的制约,也可以说是时空关系决定了有的生死。这就是老子的“有无相生”原理。根据有无相生原理,老子把整个世界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有,一部分是无。有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世界的本体,而是一个辩证的概念。既然有是万物之母,是不断发展壮大的,那么,宇宙万物就是有的子孙,天地万物既是宇宙万有。所以说,有的概念就是物理学上的物质概念,有与万有的差别就在于微观和宏观。除此以外,凡是由物质的对立运动所产生的一切虚的没有体质的东西皆属于无的范畴,如时空、规律、法则以及人类的思维、意识、情感、意志、精神文化、法律、法规、科学技术等等,都属于无的范畴。老子阐述宇宙本源的构成时所使用的阴阳、有无两对概念,是非常智慧的、科学的。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看作是物质和自然界,这显然不是指构成宇宙万物的初始元素,而是指精神和自然界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而人类尚未出现以前的自然界的本源是什么样的?唯物主义显然没有做出科学的回答。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微小不可分割的原子绝对空间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这就把本源静态化,找不到世界的动力之源,更缺乏老子的时空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精神,是上帝,则更是主观臆断。老子的有无论不是二元论,而是道一元论,因为,有和无是共生共存、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统一体就是道。
Ⅳ 宇宙是怎样行成的呢
宇宙的起源
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
《淮南子.原道训》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之后发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然而,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尚不能确切地解释,“在所存物质和能量聚集在一点上”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东西?
“大爆炸理论”是伽莫夫于1946年创建的。它是现代宇宙系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又称大爆炸宇宙学。与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说明较多的观测事实。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发。
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
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宇宙学
大爆炸宇宙学是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与其它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说明较多的观测事实。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这一从冷到热,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很大的爆发。
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
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模型能统一说明以下几个观测事实:
1、大爆炸理论主张所有恒星都是在温度下降后产生的,因而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比自温度至今天这一段时间为短,即应小于200亿年。各种天体年龄的测量证明了这一点。
2、观测到河外天体有系统性的谱线红移,而且红移与距离大体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那么红移就是宇宙膨胀的反映。
3、在各种不同天体上,氦丰度相当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恒星核反应机制不足以说明为什么又如此多的氦。而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温度很高,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则可以说明这一事实。
4、根据宇宙膨胀速度以及氦丰度等,可以具体计算宇宙每一历史时期的温度。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伽莫夫曾预言今天的宇宙已经很冷,只有绝对温度几度。1965年,果然在微波波段上探测到具有热辐射谱的微波背景辐射,温度大约为3K。这一结果无论在定性上或者定量上都与大爆炸理论的预言相符。但是,在星系的起源和各向同性分布等方面,大爆炸宇宙学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困难问题。
宇宙自然选择学说简介
为什么宇宙会是我们观测到的这副样子?为什么它具有目前已测知的那些基本常数值?80年代初,在宇宙创生大爆炸框架下发展了目前最流行的暴胀宇宙模型:宇宙在大爆炸后不到1秒的时间里膨胀了大约10-30倍,大约和橘子一般大小,然后开始以较稳定的膨胀速率,直到现在,大约150亿年,成为目前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物质“疙瘩”逐步形成了星系、恒星以及生命。这个模型暴胀期的长短是个关键。若稍短,物质为充分散开,原生宇宙就有重新坍缩为起点;若稍长,原生宇宙的物质则过于分散,形不成星系和恒星,自然也就不会出现生命和人类。因此出现了暴胀为何如此精确的问题,按照现行的物理学基本定律,大爆炸产生的宇宙其“自然尺寸”应该只有亚原子大小,即普克郎长度10 ^-35量级,而这样的宇宙是短命的。前苏联科学家林德提出“自我增殖的宇宙”概念——“最有可能的是,我们正在研究的宇宙是由早期的若干宇宙所形成的。”1987年霍金进一步提出了“婴儿宇宙”模型,两个大宇宙通过一个细“管子”连接起来,这个细管子称为“虫洞”,大宇宙为母宇宙,可能存在着从母宇宙分岔出去的另一端是自由的虫洞,这样的管子成为子宇宙、婴儿宇宙。就是说除了我们生存的宇宙之外还可能存在着众多的由虫洞连接起来的其他宇宙。1992年,萨莫林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宇宙自然选择学说。母宇宙是空间闭合的,犹如一个黑洞,该黑洞在生存了一段时间后坍缩为一个奇点,奇点又会反弹爆炸膨胀为新的下一代宇宙。这个学说的要点是,子宇宙中的物理常数较之母宇宙的物理常数会有小的、或强或弱的随机变异,新生的婴儿宇宙在再次坍缩成奇点前能膨胀到几倍普克郎长度大小,随机变异的物理常数有可能允许小小的暴胀,子宇宙可变的较大,当它足够大时,可分隔为两个或更多的不同区域,每个区域又坍缩为一个新的奇点,新奇点又触发下一代的子宇宙,如此时代相传,有的小宇宙重又坍缩,有的具有某些基本常数值的宇宙能更有效的产生许多黑洞,从而较具有其他某些基本常数值的宇宙留下更多的后代,借用生物进化论的术语,它们是被“自然选择”下来的,经“选择”作用,产生越来越多的黑洞,也就形成了更多的宇宙。如果宇宙确是由以前的宇宙世代经过这种“自然选择”而产生的话,那么应该预期我们生存在其中的宇宙会具有所观测到的样子并正好具有目前测知的基本常数值。这个学说的另一要点是关于恒星的存在。在许多情况下,恒星是黑洞的前身。在气体和尘埃云中,恒星仍在形成。在碳尘埃微粒表面进行着的化学反应使气体冷却并促使气云坍缩。但碳尘埃粒子是从那里来的呢?斯莫林指出碳元素是由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这一情况只有在质子的质量稍大于中子的质量时才会发生,如果两者质量之差比氦核的结合能大的多,则质子和中子不可能粘在一起形成氦核,没有氦,聚变反应链在第一阶段便终止了,根本形不成更重的元素,从而使恒星将少得多,自然也不会有多少黑洞,因此在任何一个宇宙中,若其中质子与中子的质量相差较大,将只能产生很少的宇宙,也就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了。
地球的起源
地球起源问题是同太阳系的起源紧密相联系的,因此探讨地球的起源问题,首先了解目前太阳系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必要的。概括起来说,它们是:
1.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都按反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太阳本身也以同一方向自转,这个特征称为太阳系天体运动的同向性。
2.上述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面,非常接近于同一平面,并且这个平面与太阳自转赤道面的夹角也不到6°,这个特征称为行星轨道运动的共面性。
3.除水星和冥王星外,其它所有行星的绕日公转轨道都很接近于圆轨道。这个特征称为行星轨道运动的近圆性。
关于地球的起源问题,已有相当长的探讨历史了。在古代,人们就曾探讨了包括地球在内的天地万物的形成问题,在此期间,逐渐形成了关于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说"。其中流传最广的要算是《圣经》中的创世说。在人类历史上,创世说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占据了统治地位。
自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以后,天体演化的讨论突破了宗教神学的桎梏,开始了对地球和太阳系起源问题的真正科学探讨。1644年,笛卡儿(R.Descartes)在他的《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第一个太阳系起源的学说,他认为太阳、行星和卫星是在宇宙物质涡流式的运动中形成的大小不同的旋涡里形成的。一个世纪之后,布封(G.L.L. de Buffon)于1745年在《一般和特殊的自然史》中提出第二个学说,认为:一个巨量的物体,假定是彗星,曾与太阳碰撞,使太阳的物质分裂为碎块而飞散到太空中,形成了地球和行星。事实上由于彗星的质量一般都很小,不可能从太阳上撞出足以形成地球和行星的大量物质的。在布封之后的200年间,人们又提出了许多学说,这些学说基本倾向于笛卡尔的"一元论",即太阳和行星由同一原始气体云凝缩而成;也有"二元论"观点,即认为行星物质是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1755年,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I. Kant)提出"星云假说"。1796年,法国著名数学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P. S. Laplace)在他的《宇宙体系论》一书中,独立地提出了另一种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由于拉普拉斯和康德的学说在基本论点上是一致的,所以后人称两者的学说为"康德-拉普拉斯学说"。整个十九世纪,这种学说在天文学中一直占有统治的地位。
到本世纪初,由于康德-拉普拉斯学说不能对太阳系的越来越多的观测事实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致使"二元论"学说再度流行起来。1900年,美国地质学家张伯伦(T. C. Chamberlain)提出了一种太阳系起源的学说,称为"星子学说";同年,摩耳顿(F. R. Moulton)发展了这个学说,他认为曾经有一颗恒星运动到离太阳很近的距离,使太阳的正面和背面产生了巨大的潮汐,从而抛出大量物质,逐渐凝聚成了许多固体团块或质点,称为星子,进一步聚合成为行星和卫星。
现代的研究表明,由于宇宙中恒星之间相距甚远,相互碰撞的可能性极小,因此,摩耳顿的学说不能使人信服。由于所有灾变说的共同特点,就是把太阳系的起源问题归因于某种极其偶然的事件,因此缺少充分的科学依据。著名的中国天文学家戴文赛先生于1979年提出了一种新的太阳系起源学说,他认为整个太阳系是由同一原始星云形成的。这个星云的主要成份是气体及少量固体尘埃。原始星云一开始就有自转,并同时因自引力而收缩,形成星云盘,中间部分演化为太阳,边缘部分形成星云并进一步吸积演化为行星。
总的来说,关于太阳系的起源的学说已有40多种。本世纪初期迅速流行起来的灾变说,是对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挑战;本世纪中期兴起的新的星云说,是在康德-拉普拉斯学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加完善的解释太阳系起源的学说。人们对地球和太阳系起源的认识也是在这种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得以深化的。
至此,我们可以对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质和方式给出如下可能的结论。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质主要是上述星云盘的原始物质,其组成主要是氢和氦,它们约占总质量的98%。此外,还有固体尘埃和太阳早期收缩演化阶段抛出的物质。在地球的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分化作用,不断有轻物质随氢和氦等挥发性物质分离出来,并被太阳光压和太阳抛出的物质带到太阳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质或土物质凝聚起来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并演化为今天的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与地球一样,由于距离太阳较近,可能有类似的形成方式,它们保留了较多的重物质;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于离太阳较远,至今还保留着较多的轻物质。关于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尽管还存在很大的推测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与戴文赛先生的结论一致,即在上述星云盘形成之后,由于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稳定性,星云盘内的物质,包括尘埃层,因碰撞吸积,形成许多原小行星或称为星子,又经过逐渐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诞生了。根据估计,地球的形成所需时间约为1千万年至1亿年,离太阳较近的行星(类地行星),形成时间较短,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形成时间越长,甚至可达数亿年。
至于原始的地球到底是高温的还是低温的,科学家们也有不同的说法。从古老的地球起源学说出发,大多数人曾相信地球起初是一个熔融体,经过几十亿年的地质演化历程,至今地球仍保持着它的热量。现代研究的结果比较倾向地球低温起源的学说。地球的早期状态究竟是高温的还是低温的,目前还存在着争论。然而无论是高温起源说还是低温起源说,地球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由热变冷的阶段,由于地球内部又含有热源,因此这种变冷过程是极其缓慢的,直到今天地球仍处于继续变冷的过程中。
Ⅵ 柏拉图的宇宙二元论是什么
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他认为:“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图认为宇宙开头是没有区别的一片混沌。这片混沌的开辟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活动的结果。依照柏拉图的说法,宇宙由混沌变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造物主为世界制定了一个理性方案;关于这个方案付诸实施的机械过程,则是一种想当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他设想宇宙开头有两种直角三角形,一种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的一半。从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产生出四种正多面体,这就组成四种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体,气微粒是正八面体,水微粒是正二十面体,土微粒是立方体。第五种正多面体是由正五边形形成的十二面体,这是组成天上物质的第五种元素,叫做以太。整个宇宙是一个圆球,因为圆球是对称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样。宇宙也是活的,运动的,有一个灵魂充溢全部空间。宇宙的运动是一种环行运动,因为圆周运动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脚来推动。四大元素中每一种元素在宇宙内的数量是这样的:火对气的比例等于气对水的比例和水对土的比例。万物都可以用一个数目来定名,这个数目就是表现它们所含元素的比例。柏拉图主义经常被分类为一种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有时候也被称为柏拉图现实主义。依据这种解释,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将世界切割为两个不同的区块:“形式的”智慧世界、以及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是从有智慧的形式或理想里所复制的,但这些复制版本并不完美。那些真正的形式是完美的而且无法改变的,而且只有使用智力加以理解才能实现之,这也表示了人的智力并不包含知觉能力或想像力。
Ⅶ 宇宙起源的理论有哪些
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是一种引力和斥力之争,爆炸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体不断远离;天体间又存在万有引力,它会阻止天体远离,甚至力图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有关,因而大爆炸后宇宙的最终归宿是不断膨胀,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反过来收缩变小,这完全取决于宇宙中物质密度的大小。
理论上存在某种临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称为开宇宙;要是物质的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密度,膨胀过程迟早会停下来,并随之出现收缩,称为闭宇宙。
问题似乎变得很简单,但实则不然。理论计算得出的临界密度为5×10-30克/厘米3。但要测定宇宙中物质平均密度就不那么容易了。星系间存在广袤的星系间空间,如果把目前所观测到的全部发光物质的质量平摊到整个宇宙空间,那么,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远远低于上述临界密度。
然而,种种证据表明,宇宙中还存在着尚未观测到的所谓的暗物质,其数量可能远超过可见物质,这给平均密度的测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于临界密度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过,就目前来看,开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
恒星演化到晚期,会把一部分物质(气体)抛入星际空间,而这些气体又可用来形成下一代恒星。这一过程会使气体越耗越少,以致最后再没有新的恒星可以形成。1014年后,所有恒星都会失去光辉,宇宙也就变暗。同时,恒星还会因相互作用不断从星系逸出,星系则因损失能量而收缩,结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并通过吞食经过其附近的恒星而长大。
1017~1018年后,对于一个星系来说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恒星,这时,组成恒星的质子不再稳定。当宇宙到1024岁时,质子开始衰变为光子和各种轻子。1032岁时,这个衰变过程进行完毕,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轻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0年后,通过蒸发作用,有能量的粒子会从巨大的黑洞中逸出,并最终完全消失,宇宙将归于一片黑暗。这也许就是开宇宙末日到来时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断地、缓慢地膨胀着。
闭宇宙的结局又会怎样呢?闭宇宙中,膨胀过程结束时间的早晚取决于宇宙平均密度的大小。如果假设平均密度是临界密度的2倍,那么根据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经过400~500亿年后,当宇宙半径扩大到目前的2倍左右时,引力开始占上风,膨胀即告停止,而接下来宇宙便开始收缩。
以后的情况差不多就像一部宇宙影片放映结束后再倒放一样,大爆炸后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重大变化将会反演。收缩几百亿年后,宇宙的平均密度又大致回到目前的状态,不过,原来星系远离地球的退行运动将代之以向地球接近的运动。再过几十亿年,宇宙背景辐射会上升到400开,并继续上升,于是,宇宙变得非常炽热而又稠密,收缩也越来越快。
在坍缩过程中,星系会彼此并合,恒星间碰撞频繁。一旦宇宙温度上升到4000开,电子就从原子中游离出来;温度达到几百万度时,所有中子和质子从原子核中挣脱出来。很快,宇宙进入“大暴缩”阶段,一切物质和辐射极其迅速地被吞进一个密度无限高、空间无限小的区域,回复到大爆炸发生时的状态。
如果宇宙真的是大爆炸产生的,目前的平均密度是对的,依照现在的理论是可以测出来的,这个值大约在150亿到200亿光年,而现在观测到的最远距离是美国观测到的150亿光年。 霍金无边界条件的量子宇宙论
霍金在1982年提出了一种既自洽又自足的量子宇宙论。在这个理论中,宇宙中的一切在原则上都可以单独地由物理定律预言出来,而宇宙本身是从无中生有而来的。这个理论建立在量子理论的基础之上,涉及到量子引力论等多种知识。
在他的理论中,宇宙的诞生是从一个欧氏空间向洛氏时空的量子转变,这就实现了宇宙的无中生有的思想。这个欧氏空间是一个四维球。在四维球转变成洛氏时空的最初阶段,时空是可由德西特度规来近似描述的暴涨阶段。然后膨胀减缓,再接着由大爆炸模型来描写。这个宇宙模型中空间是有限的,但没有边界,被称作封闭的宇宙模型。
从霍金提出这个理论之后,几乎所有的量子宇宙学研究都是围绕着这个模型展开。这是因为它的理论框架只对封闭宇宙有效。
如果人们不特意对空间引入人为的拓扑结构,则宇宙空间究竟是有限无界的封闭型,还是无限无界的开放型,取决于当今宇宙中的物质密度产生的引力是否足以使宇宙的现有膨胀减缓,以至于使宇宙停止膨胀,最后再收缩回去。这是关系到宇宙是否会重新坍缩或者无限膨胀下去的生死攸关的问题。
可惜迄今的天文观测,包括可见的物质以及由星系动力学推断的不可见物质,其密度总和仍然不及使宇宙停止膨胀的1/10。不管将来进一步的努力是否能观测到更多的物质,无限膨胀下去的开放宇宙的可能性仍然呈现在人们面前。
可以想象,许多人曾尝试将霍金的封闭宇宙的量子论推广到开放的情形,但始终未能成功。今年2月5日,霍金及图鲁克在他们的新论文“没有假真空的开放暴涨”中才部分实现了这个愿望。他仍然利用四维球的欧氏空间,由于四维球具有最高的对称性,在进行解析开拓时,也可以得到以开放的三维双曲面为空间截面的宇宙。这个三维双曲面空间遵循爱因斯坦方程继续演化下去,宇宙就不会重新收缩,这样的演化是一种有始无终的过程。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 称作可观 测宇宙 、我们 的宇宙 ,现在 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 ,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 ,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 cosmos ,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 kosmos , 在法语中叫 cosmos 。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 “宇宙”的词是 universe 。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 , 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 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 和cosmos常 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 。 公元前 7 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 想 象成以天为盒盖 、大地为盒 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 7 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 球 形的是古希腊人 。公元前 6 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G.伽利略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G.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F.W.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宇宙演化观念的发展 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11年,E.赫茨普龙建立了第一幅银河星团的颜色星等图;1913年 ,H.N. 罗素则绘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即赫罗图 。罗素在获 得 此 图后便提出了一个恒星从红巨星开始,先收缩进入主序 ,后沿主序下滑,最终成为红矮星的恒星演化学说 。 1924 年 ,A. S. 爱丁顿 提 出了恒 星 的质光关系;1937~1939年,C.F.魏茨泽克和贝特揭示了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氢聚变为氦的原子核反应 。这两个发现导致了罗素理论被否定,并导致了科学 的恒星演化理论的诞生。对于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普遍认为 ,它是我们的宇宙开始形成的后期由原星系演化而来的。
1917年,A.爱因斯坦运用他刚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1922年,G.D.弗里德曼发现,根据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静态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前者对应于开放的宇宙,后者对应于闭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个膨胀宇宙模型。1929年,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 ,建立了著 名的 哈 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膨胀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纪中叶,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他们还预言,根据这一模型,应能观测到宇宙空间目前残存着温度很低的背景辐射。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人的预言。从此,许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标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国的古斯在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暴涨宇宙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大多数重要观测事实。
宇宙图景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共有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17颗。行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 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 14万千米。太阳系的大小约 120 亿千米。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 ,从侧 面 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 3万光年 。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约50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 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多样性 天体千差万别,宇宙物质千姿百态。太阳系天体中,水星、金星表面温度约达700K,遥远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温度最高时也只有 50K ;金星表面笼罩着浓密的二氧化碳大气和硫酸云雾,气压约50个大气压,水星、火星表面大气却极其稀薄,水星的大气压甚至小于2×10-9毫巴;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个固体表面,类木行星却是一个流体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为 0.70克/厘米3 ,比水的密度还小 ,木星 、天王星 、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于水的密度,而水星 、 金星 、 地 球等的密 度则达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数行星都是顺向自转,而金星是逆向自转;地球表面生机盎然,其他行星则是空寂荒凉的世界。
太阳在恒星世界中是颗普遍而又典型的恒星。已经发现,有些红巨星的直径为太阳直径的几千倍 。中子星直径只有太阳的几万分之一 ; 超 巨星的光 度高达太阳光度的数百万倍,白矮星光度却不到太阳的几十万分之一 。红超巨星的物质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万分之一 ,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别可高达水的密度的十万倍和百万亿倍 。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O型星表面温度达 30000 K ,而红外星的表面温度只有约 600 K 。太阳的普遍磁场强度平均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场通常为几千 、几万高斯( 1高斯=10-4特斯拉 ) ,而脉冲星的磁场强度可高达十万亿高斯。有些恒星光度基本不变 , 有些恒星光度在不断变化 , 称变星。有的变星光度变化是有周期的,周期从 1 小时到几百天不等。有些变星的光度变化是突发性的,其中变化最剧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几天内,其光度可增加几万倍甚至上亿倍。
恒星在空间常常聚集成双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们可能占恒星总数的1/3。也有由几十、几百乃至几十万个恒星聚在一起的星团。宇宙物质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恒星、行星等之外,还以弥漫的形式形成星际物质。星际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尘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个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状各异的各种星云。宇宙中除发出可见光的恒星、星云等天体外,还存在紫外天体、红外天体 、X 射线源、γ射线源以及射电源。
星系按形态可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类型。60年代又发现许多正在经历着爆炸过程或正在抛射巨量物质的河外天体,统称为活动星系,其中包括各种射电星系、塞佛特星系、N 型星系 、马卡良星系、蝎虎座BL型天体,以及类星体等等。许多星系核有规模巨大的活动:速度达几千千米/秒的气流,总能量达 1055焦耳的能量输出,规模巨大的物质和粒子抛射,强烈的光变等等。在宇宙中有种种极端物理状态: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密、超真空、超强磁场、超高速运动、超高速自转、超大尺度时间和空间、超流、超导等。为我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环境。
运动和发展 宇宙天体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自转、各自的空间运动(本动)、绕系统中心的公转以及参与整个天体系统的运动等。月球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围绕地球运转,同时又跟随地球一起围绕太阳运转。太阳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又向着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同时又带着整个太阳系以 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转,运转一周约需 2.2 亿年。银河系也在自转,同时也有相对于邻近的星系的运动。本超星系团也可能在膨胀和自转。总星系也在膨胀。
现代天文学已经揭示了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的历程。当代关于太阳系起源学说认为,太阳系很可能是50亿年前银河系中的一团尘埃气体云(原始太阳星云)由于引力收缩而逐渐形成的(见太阳系起源)。恒星是由星云产生的,它的一生经历了引力收缩阶段、主序阶段、红巨星阶段、晚期阶段和临终阶段 。 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关 , 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发生热大爆炸后40万年,温度降到 4000K,宇宙从辐射为主时期转化为物质为主时期,这时或由于密度涨落形成的引力不稳定性,或由于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后再演化为星系团和星系。热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绘了我们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们的宇宙起源于 200 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当时温度极高、密度极大。随着宇宙的膨胀,它经历了从热到冷、从密到稀、从辐射为主时期到物质为主时期的演变过程,直至10~20亿年前,才进入大规模形成星系的阶段,此后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涨宇宙模型则是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补充。它认为在宇宙极早期,在我们的宇宙诞生后约10-36秒的时候,它曾经历了一个暴涨阶段。
哲学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间的哪一点爆炸,而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涨模型表明,我们的宇宙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涨后的区域尺度要大于1026厘米,而那时我们的宇宙只有 10厘米。还有可能这个暴涨区域是一个更大的始于无规则混沌状态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恰如科学史上人类的认识从太阳系宇宙扩展到星系宇宙,再扩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样,今天的科学又正在努力把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向某 种 探 索中的“ 暴涨宇宙”、“无规则的混沌宇宙”推移。我们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种更大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 ,而是那个更大物质体系的一部分的 爆 炸。因此,有必要区分哲学和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层次的宇宙概念。哲学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无限多样 、永恒发 展的 物 质世界;自然科学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则是人类在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两种宇宙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宇宙概念的发展,人们将逐步深化和接近对无限宇宙的认识。弄清两种宇宙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宇宙 无限论 ,反对宇 宙有限论 、神创论、机械论、不可知论、哲学代替论和取消论,都有积极意义。
宇宙的创生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 。现在观测宇宙的物质是从假真空状态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 对 的“ 无 ”。如果进 一 步 说 这 种真空能 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时空起源 有些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永恒的,而是从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的状态产生的。根据现有的物理理论,在小于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围内,就没有一个“钟”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测量,因此时间和空间概念失效了,是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物理世界。这种观点提出已知的时空形式有其适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确的。正像历史上的牛顿时空观发展到相对论时空观那样,今天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时空观。由于在大爆炸后10-43秒以内,广义相对论失效,必须考虑引力的量子效应,因此有些人试图通过时空的量子化的途径来探讨已知的时空形式的起源。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们决不能因为人类时空观念的发展或者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上无法度量新的时空形式,而否定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
人和宇宙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人择原理的提出和讨论,出现了人类存在和宇宙产生的关系问题。人择原理认为 ,可 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物理 参数和初始条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种允许人类存在的宇宙。人择原理用人类的存在去约束过去可能有的初始条件和物理定律,减少它们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学现象得到解释,这在科学方法论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有人提出,宇宙的产生依赖于作为观测者的人类的存在 。 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 现在根据暴涨模型,那些被传统大爆炸模型作为初始条件的状态,有可能从极早期宇宙的演化中产生出来,而且宇宙的演化几乎变得与初始条件的一些细节无关。这样就使上述那种利用初始条件的困难来否定宇宙客观实在性的观点失去了基础。但有些人认为,由于暴涨引起的巨大距离尺度,使得从整体上去观测宇宙的结构成为不可能。这种担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涨模型正确的话,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类认识上的困难。
不能绝对的说是真的还是假的.目前关于这个问题还没有确凿的答案
一楼的说法我不敢苟同.你的那个说法是爱因思坦的"有界无边"宇宙模型,并非你的什么"独到看法"
世事无绝对,太绝对的说法往往是错误的说法.人家霍金都不敢说"至于宇宙自身不断复制,是胡说八道",只是说这是其中一种可能(见<<时间简史>>),况且能量守恒真的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吗?难道就不能说它是平行宇宙中单一一个的主观幻觉?
不过,必须补充的一点是在目前科学界的几种关于宇宙形态的说法中,"平行宇宙说"的确是较冷门的一说,目前最热门的是大爆炸说和爱因思坦的"有界无边"说
对于宇宙模型的探讨,有必要先说清楚“宇宙”这东西
所谓“宇宙”,一般认为它指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 称作可观 测宇宙 、我们 的宇宙 ,现在 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Ⅷ 宇宙起源假说
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
《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完全满意的答案。人们曾经提出过许多学说,最有影响的是“宇宙大爆炸说”,它提出最早,在当代天文学上最受重视;其次是“稳态理论”及“虫洞喷发说”。
(一)宇宙起源——大爆炸理论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在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图1-2)。
图1-2 宇宙大爆炸
根据大爆炸理论,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约在100亿开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开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开以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元素合成理论)。当温度降到几千开时,辐射减退,宇宙间的气态物质,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单独的、无维度的点,即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无尺度但却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质的奇点。
“大爆炸宇宙论”是1927年比利时数学家勒梅特提出的,他认为最初宇宙的物质集中在一个超原子的“宇宙蛋”里,在一次无与伦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无数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又详细勾画出宇宙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5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经一系列元素演化,到最后形成星球、星系的整个膨胀演化过程的图像。但是该理论存在许多使人迷惑之处。
宏观宇宙是相对无限延伸的。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当初仅仅是一个点,而它周围却是一片空白,将人类至今还不能确定范围也无法计算质量的宇宙压缩在一个极小空间内的假设只是一种臆测。况且从能量与质量的关系考虑,一个小点无缘无故地突然爆炸成浩瀚宇宙的能量从何而来呢?
人类把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确定为衡量时间的标准——年。但宇宙中天体的运动速度是不同的,在宇宙范围,时间没有衡量标准。譬如,地球上东西南北的方向概念在宇宙范围就没有任何意义。既然年的概念对宇宙而言并不存在,大爆炸宇宙论又如何用年的概念去推算宇宙的确切年龄呢?
有科学家声称:宇宙膨胀达到极点时将又发生一场大爆炸,如同黑洞的形成过程一样,宇宙将变成一个高密度、小体积的球体,缩小到一定程度后,将再次发生大爆炸。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宇宙的能量并没有消亡。但是,没有人能解释,大爆炸每次循环时间、空间、分子结构等,都像上次一样(几百几千亿年以后,又有太阳系,又有地球,又有中国,又有你),还是重新排列。
不久前有美国科学家宣布,宇宙的演化过程还可持续大约240亿年,比先前估计的110亿年增加了一倍有余。
(二)宇宙起源——稳态理论
稳态理论现在受到普遍怀疑。该理论认为在星系之间的膨胀空间中新物质会产生出来。
若干世纪以来,很多科学家认为宇宙除去一些细微部分外,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宇宙不需要一个开端或结束。即使是在发现宇宙正在膨胀之后,这种想法也没有被放弃。托马斯·戈尔德、赫尔曼·邦迪及弗雷德·霍伊尔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提出,物质正以恰当的速度不断创生着,这一创生速度刚好与因膨胀而使物质变稀的效果相平衡,从而使宇宙中的物质密度维持不变。这种状态从无限久远的过去到现在一直存在,并将永远地继续下去。宇宙在任何时候,平均来说始终保持相同的状态。稳态理论所要求的创生速率很小,每100亿年中,在1立方米的体积内,大约创生1个原子(图1-3)。稳态理论的优点之一是它的明确性,它非常肯定地预言宇宙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也正因如此,它很容易遭受观测事实的质疑或反驳。当宇宙背景辐射被发现后,这一理论基本上已被否定。
图1-3 稳态理论
(三)宇宙起源——虫洞喷发说
虫洞喷发说认为:我们现在的宇宙起源于一次时空之门的开启。在许许多多平行宇宙中,有一个极其普通的平行宇宙。在这个宇宙中,质量最大的一个黑洞不断地吞噬宇宙中的其他天体,它的质量不断增大,大到其万有引力可以摧毁一切物质形态,首先将其核心变为能量体,能量逐渐积蓄,最终冲破其外壳,向外释放能量,形成虫洞,时空之门打开。当能量释放完全后,虫洞停止喷发,时空之门关闭。喷出来的高能粒子,经过漫长的演变后,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生存的宇宙。那个喷发的虫洞则变为宇宙中的一个普通的天体,这是我们不能找到宇宙中心的原因(图1-4)。
(四)宇宙起源——宇宙循环说
长期以来,“大爆炸”宇宙诞生理论一直被天文学界普遍认同,但近期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宇宙深处的照片却让科学家们对“大爆炸”理论打上了一个重重的问号。
“哈勃”太空望远镜本次拍摄到了一些宇宙深处的星体,这些星体大概形成于宇宙诞生后的5亿年内(约130亿年前)。然而,这些星体的数量却远远少于科学家们原来的估计。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这些照片(图1-5)可以说明以下两点:要么大爆炸发生后恒星物质的形成并没有科学家们原来设想的那么“积极”,这并不符合现阶段通行的理论;要么当时的物理环境与现在截然不同。
图1-4 虫洞喷发说
图1-5 宇宙深处星体
宇宙循环说是一种宇宙起源新说。宇宙中大多星球都会发光发热,这些发光发热的星球,由于温度高,表面进行着巨大的物质运动,甚至局部爆炸,如太阳黑子。星球常常以太阳风等形式,不断地向宇宙空间抛洒颗粒微细的、总质量巨大的物质;恒星不断地向外发射光和热量,也会消耗巨大的物质。
经过几十亿年、上百亿年的演变消耗,会发光的恒星会越来越小,最后发生如超新星爆炸一样的爆炸,消失在宇宙中;或变成白矮星、中子星、黑洞,逐步“蒸发”掉。
恒星在它生存的几十亿、上百亿年的时间,向外发射的光、热,向外抛洒的微细物质,恒星爆炸后的碎片,及恒星“蒸发”的物质,并没有消失,而是在广阔的宇宙空间漫游。这些在广阔的宇宙空间漫游的能量和物质,在万有引力、太空低温等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岁月,又会逐步聚集成物质团,物质团经过相互吸引和碰撞,逐步聚集成新的星球。
宇宙就这样永不停息地循环着,没有时间上的过去与将来,寿命无限长,空间无边无际、无限宽广,质量上无限大。人们永远计算不出宇宙究竟有多大,范围有多宽;宇宙究竟生存了多久,还能生存多久。这就是“宇宙循环论”。
具体到某个星体、星球,可能在它生命终结时会发生爆炸,人类已经观察到某些星体的爆炸,如超新星爆炸。但整个宇宙却不可能发生爆炸,因为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如此广大、无边无际的宇宙物质吸引在一起,形成一个宇宙大星球。也没有任何力量能把这个假设的、巨大的宇宙大星球炸碎。因此,大爆炸理论,科学根据不足。
Ⅸ 宇宙怎么起源的关于宇宙起源现在最好的理论是什么
宇宙的起源
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
《淮南子·原道训》
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之后发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然而,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尚不能确切地解释,“在所存物质和能量聚集在一点上”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东西? “大爆炸理论”是伽莫夫于1946年创建的。
大爆炸理论:注释:大爆炸理论
(big-bang cosmology)现代宇宙系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又称大爆炸宇宙学。与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说明较多的观测事实。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发。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见元素合成理论)。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大爆炸模型能统一地说明以下几个观测事实:(1)大爆炸理论主张所有恒星都是在温度下降后产生的,因而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比自温度下降至今天这一段时间为短,即应小于200亿年。各种天体年龄的测量证明了这一点。(2)观测到河外天体有系统性的谱线红移,而且红移与距离大体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那么红移就是宇宙膨胀的反映。(3)在各种不同天体上,氦丰度相当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恒星核反应机制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温度很高,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则可以说明这一事实。(4)根据宇宙膨胀速度以及氦丰度等,可以具体计算宇宙每一历史时期的温度。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伽莫夫曾预言,今天的宇宙已经很冷,只有绝对温度几度。1965年,果然在微波波段上探测到具有热辐射谱的微波背景辐射,温度约为3K。
蜚声国际、被视为当今最具有影响力的著名天体物理学家霍金教授,昨天下午在香港科技大学主持讲座,讲题为《宇宙的起源》。这位有“现代爱因斯坦”之称的科学者宣告:宇宙学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和活跃的学科。我们正接近回答这古老的问题: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一千八百多名现场观众和数以十万计的香港人在电视机屏幕前倾听了霍金透过语音合成器的演说。
霍金的演讲全文如下:
根据中非Boshongo人的传说,世界太初只有黑暗、水和伟大的Bumba上帝。一天,Bumba胃痛发作,呕吐出太阳。太阳灼干了一些水,留下土地。他仍然胃痛不止,又吐出了月亮和星辰,然后吐出一些动物,豹、鳄鱼、乌龟、最后是人。
这个创世纪的神话,和其它许多神话一样,试图回答我们大家都想诘问的问题:为何我们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一般的答案是,人类的起源是发生在比较近期的事。人类正在知识上和技术上不断地取得进步。这样,它不可能存在那么久,否则的话,它应该取得更大的进步。这一点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就应该很清楚了。
亚里士多德:宇宙无开端
宇宙已经存在了无限久的时间
例如,按照Usher主教《创世纪》把世界的创生定于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上午9时。另一方面,诸如山岳和河流的自然环境,在人的生命周期里改变甚微。所以人们通常把它们当作不变的背景。要么作为空洞的风景已经存在了无限久,要么是和人类在相同的时刻被创生出来。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喜欢宇宙有个开端的思想。例如,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相信宇宙已经存在了无限久的时间。某种永恒的东西比某种创生的东西更完美。他提出我们之所以看到发展处于这个情形,那是因为洪水或者其它自然灾害,不断重复地让文明回复到萌芽阶段。信仰永恒宇宙的动机是想避免求助于神意的干涉,以创生宇宙并启始运行。相反地,那些相信宇宙具有开端的人,将开端当作上帝存在的论据,把上帝当作宇宙的第一原因或者原动力。
宇宙开端前 时间无意义
时间是绝对的,时间从无限的过去向无限的将来流逝
如果人们相信宇宙有一个开端,那么很明显的问题是,在开端之前发生了甚么?上帝在创造宇宙之前,他在做甚么?他是在为那些诘问这类问题的人准备地狱吗?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十分关心宇宙有无开端的问题。他觉得,不管宇宙有无开端,都会引起逻辑矛盾或者二律背反。如果宇宙有一个开端,为何在它起始之前要等待无限久。他将此称为正题。另一方面,如果宇宙已经存在无限久,为甚么它要花费无限长的时间才达到现在这个阶段。他把此称为反题。无论正题还是反题,都是基于康德的假设,几乎所有人也是这么办的,那就是,时间是绝对的,也就是说,时间从无限的过去向无限的将来流逝。时间独立于宇宙,在这个背景中,宇宙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
直至今天,在许多科学家的心中,仍然保持这样的图景。然而,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他的革命性的广义相对论。在该理论中,空间和时间不再是绝对的,不再是事件的固定背景。相反地,它们是动力量,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确定其形状。它们只有在宇宙之中才能够定义。这样谈论宇宙开端之前的时间是毫无意义的。这有点儿像去寻找比南极还南的一点没有意义一样。它是没有定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