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細胞分析xrp
❶ 血細胞分析報告
你好,你的血常規報告是正常的,沒有什麼特殊的問題。檢驗報告是要依靠臨床的症狀來進行分析的,不能但看一張報告單就說一定存在什麼疾病。
意見建議:
建議你根據你自身不適的症狀進行檢驗。平時注意飲食規律、注意休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可以了:
❷ 這份血細胞分析檢驗報告說明什麼
化驗單上來看一切正常
1,白細胞基本正常(絕對中性粒細胞偏高一點點沒關系),提示無感染。
2,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正常,提示無貧血。
3,血小板正常,血小板主要作用為凝血。
❸ 如何看血細胞分析
看血細胞分析的方法
上呼吸道感染
生活中最常見的病是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有咳嗽、發燒、打噴嚏,流鼻涕等,俗稱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中,95%以上是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不需要抗生素治療。抗生素不是退燒葯,病毒感染發高燒,並不代表要用抗生素;咳嗽可以用化痰的咳嗽葯,但是不一定用抗生素。
濫用抗生素的災害:
1,腸道菌群失調導致的慢性腹瀉、發育遲緩、過敏引起的哮喘等;2,菌群耐葯問題,醫院裡面的細菌格外耐葯,超級細菌都在醫院里(所以孩子一感冒別馬上就跑醫院去了,本來是病毒感染,去醫院反而容易感染更厲害的耐葯細菌)
但是怎樣知道該不該用抗生素呢-查血,看化驗的結果。小編以某市城區醫院的驗血報告單為例為大家講解如何看懂其中的各項指標。
第一,看白細胞數量
一般來說,如果白細胞數量大於10*10的9次方就提示孩子有細菌感染,需要使用抗菌素。白細胞的數量越多,說明細菌的毒力越強或細菌的數量越多。
白細胞俗稱白血球,也被稱為免疫細胞。血液中的白細胞有五種,體積從小到大分為淋巴細胞、嗜鹼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
但有時候白細胞特別高,不見得就一定是細菌感染,白細胞內還有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如果孩子患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他體內的淋巴細胞就特別高,所以白細胞總數也特別高,可能達到20,甚至30,實際上這裡面大部分是淋巴細胞,而不是中性粒細胞。
此單說明:白細胞數在正常值范圍之內,是病毒感染。
第二,看中性粒細胞的百分比
數值越高,說明疾病還在發展,有可能進一步加重。
中性粒細胞主要是針對細菌的,當孩子的身體受到細菌感染的時候,中性粒細胞就會增加,來殺死細菌。如果中性粒細胞百分率降低,淋巴細胞百分率相應地就要升高,說明孩子可能是病毒感染。
此單說明:中性粒細胞百分率降低,淋巴細胞百分率升高,孩子是病毒感染。
第三,看中性粒細胞的絕對值
如果它低於正常值,說明有病毒感染。中性粒細胞的絕對值越低,說明病毒感染的程度越嚴重。如果高於正常值,說明是細菌感染。
體內的白細胞總數不太高,但是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很高,預示著孩子的發熱會越來越厲害。
此單說明:孩子是病毒感染,白細胞數目低,中性粒細胞低,發熱已結束。
第四,看血小板
血小板的數值越高,說明孩子感染的次數越多。
小編寶寶的血小板是正常的,而反復感染的孩子血小板數值會比較高。
第五,看嗜酸細胞(EOS)絕對值和嗜鹼性細胞(BAS)絕對值
它們是判斷孩子是否過敏的指標之一。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到:嗜酸性細胞絕對值是0.16,正常值是0.02到0.5,在正常范圍之內。
第六,看淋巴細胞絕對值和淋巴細胞百分率
淋巴細胞主要通過分泌抗體來對抗病毒的。如果這兩個值高出正常值,就說明孩子可能是病毒感染。
第七,看單核細胞百分率和單核細胞絕對值
單核細胞是吞噬細胞,吞噬細胞對病毒和細菌都有作用,不管是病毒感染、細菌感染還是支原體感染,吞噬細胞就會第一個出現。
單核細胞越高,說明孩子這次發熱的程度越嚴重,持續的時間也越長。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到它的正常值不超過10,如果孩子的單核細胞百分率超過18,他一定會高燒3天以上才能好轉,不管用什麼葯。
❹ 血細胞分析的指標參考
1.紅細胞(RBC):男性為 4.0X10^12~5.5X10^12/升,女性為3.5X10^12~5.0X10^12/升;
2.血紅蛋白(HGB或 Hb):男 120~160克/升,女 110~150克/升;
3.紅細胞壓積(HCT.Hct,又稱紅細胞比積,PCV):男0.42-0.49升/升(42%~49%),女0.37~0,43升/升(37%~43%);
4.紅細胞平均壓積體積(MCV):80-100飛升;
5.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27-33皮克;
6.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320~360克/升;
7.紅細胞平均直徑(MCD):6-9微米(平均7.2微米);
8.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 11.5%~14.5%;
9.白細胞計數(WBC):成人4×10^9/L~10 ×10^9/L,新生兒:15×10^9/L~20 ×10^9/L。
註:上述單位有時用英文符號表示,如L(升〕、fL(飛升)、g(克)、pg(皮克)、um(微米).
循環在血流之中的細胞通常分為三類: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計數結果的異常增高或降低可能表示存在許多種疾病,可以提供關於病人總體健康狀況的概覽,因此全血細胞計數屬於醫學領域中最為常見的血液檢驗項目之一。在有些地方,年度體檢當中就常規包括CBC。 所有的白細胞類型分別都有一個百分數表示的相對值和一個以每升血液之中的細胞數量來表示的絕對值。 帶有細胞分類的全血細胞計數結果之中還包括:中性粒細胞- 可指示細菌性感染。急性病毒性感染時亦可升高。由於細胞核多呈分葉狀,嗜中性粒細胞有時又被簡稱為「分葉」或「分葉核」。較不成熟的嗜中性粒細胞的細胞核並不分葉,外形如條帶狀或桿狀。那些新近才從骨髓之中釋放入血的較不成熟的嗜中性粒細胞又稱為「桿狀」或「桿狀核」。淋巴細胞- 腺熱之類的病毒性感染時較高。CLL時也增高。HIV感染時可降低。在成人當中,淋巴細胞是僅次於嗜中性粒細胞的,最為常見的WBC類型。在8歲以下的幼兒當中,淋巴細胞則要比嗜中性粒細胞更為常見。
[1].單核細胞- 增高可見於細菌性感染、結核病、瘧疾、蜱熱、單核細胞白血病、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及局限性腸炎。
[2].嗜酸性粒細胞- 增高可見於寄生蟲感染、哮喘或變態反應(過敏反應)。嗜鹼性粒細胞- 增高可見於白血病或淋巴瘤之類的骨髓相關疾病[3]。 手工計數尚可提供關於那些通常情況下並不存在於外周血之中,而在某些疾病過程中才可能會釋放入血的其他細胞的信息。 全血細胞計數結果的變化可以揭示許多的疾病狀態:
白細胞增多症 可以是感染的一種徵兆。血小板減少症可源於葯物毒性。各類血細胞減少 通常認為是骨髓造血功能下降所致, 是癌症和化療的一種常見的並發症。
全血細胞計數(英文:complete blood count,CBC),又稱為血常規、血象、血細胞分析、血液細胞分析、血細胞計數或血液細胞計數,是醫生或其他醫學專業人員常常申請的一種組合檢驗項目。實驗室技師或技術人員負責完成所申請的檢驗項目,並向申請醫師或醫務人員提供CBC結果。
Alexander Vastem被廣泛公認為是將全血細胞計數用於臨床目的的第一人。當今所採用的正常參考值范圍源自他在二十世紀60年代所進行的臨床試驗。這些實驗大量使用了經過馴化的格雷伊獵犬,因為它們易於采血且性情溫順可靠。
對於標准值示例,請參見血液檢驗項目正常參考值范圍#血液學。
❺ 血細胞分析包括哪些
血細胞分析是一種通過一些儀器的檢測對紅細胞、白細胞等進行分析的技術,而其發展離不開庫爾特兄弟的庫爾特原理,因此大量血細胞分析儀在各國的實驗室里發揮著作用。此外,血細胞分析最常使用的就是血常規的檢查。它包括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計數及其分類、血小板計數等,共有10來個項目。
❻ 血細胞分析(五分類)
根據我們的經驗,淋巴細胞比例偏高是因為有局部炎症,可能會是你咽喉疼痛引起的,紅細胞徐紅蛋白紅細胞壓積偏高可能有點貧血,但偏離都不大應該沒有大問題^_^
❼ 血細胞分析
456465
❽ 血細胞分析報告
一般的血常規主要是看WBC,RBC PLT HGB這幾項
一般無血液病的情況下,這些值對於一般人是沒有多大的參考意義的
MCHC是一個計算值
❾ 血細胞的分析
1、白細胞——L低,正常為4-10,低於4
為白細胞減少,最常見於病毒感染,有些葯物也會引起白細胞減少。
2、單核細胞百分率、單核細胞數量——低,減少的意義不大,
輕度減少,可能與白細胞減少有關。
3、紅細胞體積平均分布寬度——低,此項反映血液中紅細胞大小形狀的一致程度,寬度低,說明紅細胞比正常人的紅細胞更整齊,無病理意義,寬度大時才有病理意義。
4、血小板壓積——低「L」;主要診斷血小板減少,只要血小板計數正常,偏低無意義。
5、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高,此項是診斷貧血類型的,只要不貧血,稍高或稍低無意義。
6、血小板平均體積——高
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高
如果血小板數量正常,無貧血,以上兩項輕度升高,多無明顯的病理意義。
看血常規要綜合分析,單獨個別項目稍高或稍低,多無明確的病理意義。建議過一段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