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礦機知識 » 星象時代礦機

星象時代礦機

發布時間: 2021-05-04 11:52:13

『壹』 如何觀察星象

對氣候的季節變化,最初人們不是根據對天象的觀察,而是根據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對氣候變化的反應去捕捉氣候變化的信息。自然界草木的榮枯,鳥獸的出沒,冰霜的凝消,等等,是與氣候的變化相互呼應的。「天氣變於上,人物應於下矣」(《論衡·變動》),這就是所謂「物候」[1]。以物候為從事農事活動的依據,這是人類掌握農時的時最初手段。在中國一些近世或多或少保留原始農業成分的少數民族中,差不多都有以物候指示農時的成套經驗,有的甚至形成了物候計時體系——物候歷。[2]這些民族應用物候指時早於應用天象指時。我國中原地區遠古時代也應經歷過這樣一個階段。相傳黃帝時代的少皞氏「以鳥名官」:玄鳥氏司分(春分、秋分),趙伯氏司至(夏至、冬至),青鳥氏司啟(立春、立夏),丹鳥氏司閉(立秋、立冬)。玄鳥是燕子,大抵春分來秋分去,趙伯是伯勞,大抵夏至來冬至去,青鳥是鶬鴳,大抵立春鳴立夏止,丹鳥是鷩雉,大抵立秋來立冬去。[3]以它們分別命名掌管分、至、啟、閉的官員,說明遠古時代確有以候鳥的來去鳴止作為季節轉換標志的經驗。甲骨文中的「禾」字作「

『貳』 古代天文異象

一:彗星襲月

彗星襲月,即彗星的光芒遮住月亮的天象。古時候也稱彗星為「星孛」、「蓬星」或「長星」,民間多成為「災星」、「掃把星」,人們便把戰爭、瘟疫等災難歸罪於彗星的出現。《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於北斗」,這是世界上公認的首次關於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比歐洲早630多年。

『叄』 天文星象的原史

古代的天文學家通過觀測太陽、月球和其他一些天體及天象,確定了時間、方向和歷法。這也是天體測量學的開端。如果從人類觀測天體,記錄天象算起,天文學的歷史至少已經有5、6千年了。天文學在人類早期的文明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埃及的金字塔、歐洲的巨石陣都是很著名的史前天文遺址。

天文學的研究范疇和天文的概念從古至今不斷發展。在古代,人們只能用肉眼觀測天體。2世紀時,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說統治了西方對宇宙的認識長達1000多年。直到16世紀,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才提出了新的宇宙體系的理論——日心說。到了1610年,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獨立製造折射望遠鏡,首次以望遠鏡看到了太陽黑子、月球表面和一些行星的表面和盈虧。在同時代,牛頓創立牛頓力學使天文學出現了一個新的分支學科天體力學。天體力學誕生使天文學從單純描述天體的幾何關系和運動狀況進入到研究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和造成天體運動的原因的新階段,在天文學的發展歷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飛躍。

19世紀中葉天體攝影和分光技術的發明,使天文學家可以進一步深入地研究天體的物理性質、化學組成、運動狀態和演化規律,從而更加深入到問題本質,從而也產生了一門新的分支學科天體物理學。這又是天文學的一次重大飛躍。

1950年代,射電望遠鏡開始應用。到了1960年代,取得了稱為「天文學四大發現」的成就:微波背景輻射、脈沖星、類星體和星際有機分子。而與此同時,人類也突破了地球束縛,可到天空中觀測天體。除可見光外,天體的紫外線、紅外線、無線電波、X射線、γ射線等都能觀測到了。這些使得空間天文學得到巨大發展,也對現代天文學成就產生很大影響。

〖研究對象和領域〗

天文學的研究對象是各種天體。地球也是一個天體,因此作為一個整體的地球也是天文學的研究對象之一。最初,古人觀察太陽、月球和天空中的星星來確定時間、方向和歷法,並記錄天象。

隨著天文學的發展,人類的探測范圍到達了距地球約100億光年的距離,根據尺度和規模,天文學的研究對象可以分為:

行星層次 :

包括行星系中的行星、圍繞行星旋轉的衛星和大量的小天體,如小行星、彗星、流星體以及行星際物質等。太陽系是目前能夠直接觀測的唯一的行星系。但是宇宙中存在著無數像太陽系這樣的行星系統。

恆星層次 :

現在人們已經觀測到了億萬個恆星,太陽只是無數恆星中很普通的一顆。

星系層次 :

人類所處的太陽系只是處於由無數恆星組成的銀河系中的一隅。而銀河系也只是一個普通的星系,除了銀河系以外,還存在著許多的河外星系。星系又進一步組成了更大的天體系統,星系群、星系團和超星系團。

整個宇宙 :

一些天文學家提出了比超星系團還高一級的總星系。按照現在的理解,總星系就是目前人類所能觀測到的宇宙的范圍,半徑超過了100億光年。

在天文學研究中最熱門、也是最難令人信服的課題之一就是關於宇宙起源與未來的研究。對於宇宙起源問題的理論層出不窮,其中最具代表性,影響最大,也是最多人支持的的就是1948年美國科學家伽莫夫等人提出的大爆炸理論。根據現在不斷完善的這個理論,宇宙是在約137億年前的一次猛烈的爆發中誕生的。然後宇宙不斷地膨脹,溫度不斷地降低,產生各種基本粒子。隨著宇宙溫度進一步下降,物質由於引力作用開始塌縮,逐級成團。在宇宙年齡約10年時星系開始形成,並逐漸演化為今天的樣子。

『肆』 什麼是星象

星象學是「天文學之母」,曾經有一段長久的時日,它們是一體的。星象學是最精深的天文學。事實也是如此,也可以說:「頂尖的科學家多是物理學家,頂尖的物理學家多是天文學家,而頂尖的天文學家,終將走入預測未來的星象學領域」。牛頓就是一個例子。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教授班杜夫和星象學家史坦女士曾指出: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英國科學家牛頓,對星象學有濃厚的興趣。一七二七年去世的牛頓曾在一份手稿中,暢談星象學、個人神秘冥想體驗及他對煉金術的研究心得。史坦女士並說:「我希望讓全世界都知道,科學和星象學並無衡突之處。」

牛頓是一位科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也是一位星象學家。他曾預言在他死後二十三年,也就是西元一七五○年的頭三月內,會發生北極光風暴與倫敦大地震。

結果正如他所說,在一七五○年的二月,發生北極光風暴,接著就是倫敦大大地震,加上時速答一百英里的強風,數千人因此而喪生。牛頓的依據是,那時將有日食,月亮在近地點,而且這時候木星也正好接近地球:由此他推論會引起地震以及大氣層的活動。

天文學是研究距離、光度、重量、速度、運動等等方面的科學,並用望遠鏡等儀器作為的觀測的基礎,因此被視為「客觀」的科學。而星象學則被稱為「主觀」的科學。因此,星象盤的繪制,實際上是屬於「天文學」的范疇:而對出生星象盤所作的判斷或詮釋則是屬於「星象學」的過程。

星象學亦探討星球間的角度以及其角度對人類的影象,「星座」是劃分天象的一種方式,是以出生月日推算的;「宮位」則是加上出生地再作推算的。研究星象學一定要了解下列四項的意義和作用:

「星座」是劇場,可當作「行動的領域」。
「宮位」是舞台,可當作「行動發生的場所」。
「行星」是演員,可當作「行動推展的力量」。
「相位」是劇本,可當作「行動推展的正反力量」。

「星象學」使我們知道,宇宙間有和諧平衡,每個人都是這個整體的一小份。因此,你應該把星象學和行星暗示感應看成是幫你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一門學問。當我們清楚地了解自己,我們就會在自己身上發現新的特質,而使我們的生命更能發揮、更有意義且更有建設性。

http://www.ly6.net/printpage.asp?ArticleID=9076

西方星象學
(一)四種統制元素
中國星象學中,有五項統制事物的元素,為:金、木、水、火、土。而西方星象學中,只有火、氣、水四種,它們分別統制著十二星座中的3個星座。
火:象徵精力充沛,容易激動。白羊座、獅子座、射手座受制於火。
氣:象徵沉著冷靜,富於思考。天枰座、水瓶座、雙子座受制於氣。
土:象徵講究實際,崇尚物慾。摩羯座、金牛座、處女座受制於土。
水:象徵靈敏機智,富洞察力。巨蟹座、天蠍座、雙魚座受制於水。

(二)星座的三種特徵
西方星象學將十二星座分歸為支配型、固定型和變通型三種特徵。
屬於支配型特徵的有白羊座、巨蟹座、天枰座和摩羯座。這類星座屬領導者型。

屬於固定型特徵的有金牛座、獅子座、天蠍座和水瓶座。這類星座屬組織者型。

屬於變通型特徵的有雙子座、處女座、射手座和雙魚座。這類星座屬傳授者型。

此外,西方星象學還將十二星座分為陽性和陰性的兩類。陽性星座有白羊座、雙子座、獅子座、天枰座、射手座和水瓶座。屬於這類星座的人,大多是有進取心的積極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陰性星座有金牛座、巨蟹座、處女座、天蠍座、摩羯座和雙魚座。屬於這類星座的人,大多是性格內向的、被動的戰略家。

(三)星座與行星間的制約關系
西方星象學認為,十二星座中的每個星座都受一個行星或太陽或月亮的制約。它們的制約關系如下:
白羊座受火星制約,表示勇敢、動作、沖動;
金牛座受金星制約,表示耐力、決心、愛;
雙子座受水星制約,表示智力、變通、機智;
巨蟹座受月亮制約,表示情感、容納、受歡迎;
獅子座受太陽制約,表示高貴、意志、果斷;
處女座受水星制約,表示分析、吸收、邏輯;
天枰座受金星制約,表示奢侈、社交、說明力;
天蠍座受冥王星制約,表示熱情、創作、同情心;
射手座受木星制約,表示公正、開闊、慷慨;
摩羯座受土星制約,表示功效、實際、穩健;
水瓶座受天王星制約,表示獨創、權力、洞察力;
雙魚座受海王星制約,表示靈感、了解、同情。

(四)日宮、月宮和命宮

西方星象學中,有「日宮」、「月宮」和「命宮」這幾個概念。

「日宮」是指某人在某時某地出生時,太陽通過它當時照射到的一個黃道宮對那個人所施加的影響。「月宮」則是指由月亮施加的這種影響,如在夜晚至日前出生的人,是由月亮施加影響的。「命宮」(亦稱「運星」或「星位」)是指一個人出生的准確時間駕臨東方地平線上空的那個黃道宮星座。

http://windnumen.51.net/xingzuowuyu/part%202.htm

中國古代的星象劃分法

我國古代也創造了自己的星區劃分體系,人們為了認識星辰和觀測天象,把天上的恆星幾個一組,每組合定一個名稱,這樣的恆星組合稱為星官。各個星官所包含的星數多寡不等,少到一個,多到幾十個,所佔的天區范圍也各不相同。其星官數目,據初步統計,在先秦的典籍中記載有約38個星官。《史記·天官書》中記載91個。《漢書·天文志》中記載說:「經星常宿中外官凡一百一十八名,積數七百八十三星。」 張衡所著《靈憲》中雲:「中外之官常名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為星兩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
春秋戰國時代,甘德、石申、巫咸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體系。到三國時代,吳國的太史令陳卓,綜甘、石、巫三家星官,編撰成283官1464顆恆星的星表,並繪製成星圖(該星表、星圖早已散佚),晉、隋、唐繼承並加以發展,我國的星區劃分體系趨於成熟,此後歷代沿用達千年之久,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二十八宿。

三垣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每垣都是一個比較大的天區,內含若干(小)星官(或稱為星座),據《清會典》所載,甘氏、石氏、巫氏的劃分互有不同。各垣都有東、西兩藩的星,左右環列,其形如牆垣,故曰為「垣」。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於北天中央,所以又稱中宮,或紫微宮。紫微宮即皇宮的意思,各星多數以官名命名。它以北極為中樞,東、西兩藩共十五顆星。兩弓相合,環抱成垣。整個紫微垣據宋皇佑年間的觀測記錄,共合37個星座,附座 2個,正星163顆,增星181顆。它的天區大致相當於現今國際通用的小熊、大熊、天龍、獵犬、牧夫、武仙、仙王、仙後、英仙、鹿豹等星座。

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於紫微垣之下的東北方,北斗之南。約占天區63度范圍,以五帝座為中樞,共含20個星座,正星78顆,增星100顆。它包含室女、後發、獅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太微即政府的意思,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執法即廷尉,右執法即御史大夫等。

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位居紫微垣之下的東南方向,約占天空的57度范圍,大致相當於武仙、巨蛇、蛇夫等國際通用星座的一部分,包含19個星官(座),正星87顆,增星173顆。它以帝座為中樞,成屏藩之狀。天市即集貿市場,《晉書·天文志》中雲:「天子率諸侯幸都市也。」故星名多用貨物、星具,經營內容的市場命名,如,《晉書·天文志》雲:帝座「立伺陰陽也」,斛和斗「立量者也」,斛用以量固體,斗則用以量液體,列肆「立寶玉之貨」,是專營寶玉的市場,車肆「主眾貨之區」,是商品市場,市樓「市府也,主市價、律度、金錢、珠玉」等。

關於三垣的創始年代,尚無肯定的結論,從典籍來看,紫微垣和天市垣作為星官,首見於輯錄石申所著《石氏星經》的《開元占經》一書中,而太微垣的名稱始見於唐初的《天象詩》。但是,在《史記·天官書》中已載有和三垣相當的星官名稱。天市垣東、西兩藩的星均用戰國時代的國名命名,亦是三垣創始年代的一個佐證。

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是中國古代所創星區劃分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古人把沿黃道、赤道附近的星象,劃分成二十八個大小不等的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宿,合稱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最初是古人為比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運動而選擇的二十八個星官,作為觀測時的標記。「宿」的意思和黃道十二宮的「宮」類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為二十八個天區的主體,這些天區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稱為名稱,和三垣的情況不同,作為天區,二十八宿主要是為了區劃星官的歸屬。二十八宿從角宿開始,自西向東排列,與日、月視運動的方向相同:

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

北方七宿:斗、牛(牽牛)、女(須女)、虛、危、室(營室)、壁(東壁);

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方七宿:井(東井)、鬼(輿鬼)、柳、星(七星)、張、翼、軫。

此外還有貼近這些星官與它們關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墳墓、離宮、附耳、伐、鉞、積屍、右轄、左轄、長沙、神宮等,分別附屬於房、危、室、畢、參、井、鬼、軫、尾等宿內,稱為輔官或輔座。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輔官或輔座星在內總共有星183顆。

在實踐中,古人醒悟到,季節的變化和太陽所處的位置有關,星象在四季中出沒早晚的變化,反映著太陽在天空上的運動,但直接測定太陽的位置又難於辦到,於是古人想出了間接辦法,即由月球所處的星象位置去推算太陽所處的位置。月球圍繞地球運轉一周是27日多(恆星月),恰好一天經過一宿。可見,二十八宿的創設是古代天文學史上的一大進步。

英國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評論道:「現在無疑已經證實,中國古代的天文學雖然在邏輯性和實用性方面決不遜於埃及、希臘以及較晚的歐洲天文學,然而它卻是以大不相同的思想體系為基礎的。」他又說:「二十八宿的界限一經劃定,不論星群離開赤道的遠近如何,中國人都能夠知道它們的准確位置。甚至當星群在地平線以下時,只要觀測和它們聯系在一起的正在頭頂的拱極星,就可知道了。」

二十八宿創設之後,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它的作用亦不斷擴大,它不僅在觀象授時,制訂歷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現代天體測量學形成之前,在推算、測定太陽、月亮、五大行星以及流星、慧星、新星乃至滿天星辰的位置等,無不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推算方法是,古人在每一宿中選取一顆星作為定標星,古人稱它做「距星」。某一宿的距星與下鄰宿距星的赤經差,稱做某一宿的赤道距度(簡稱距度),中國古代表述天體位置的兩個量叫去極度和八宿度。「去極度」是指被測星辰與北天極的角距離;「八宿度」是指該天體與它西側相鄰一宿距星的赤經差,這個度量體系就是中國天文學家們建立的赤道坐標系統。

由上述可知,選取距星、測量距度是極為重要的一項工作,因此歷代天文學家無不注重實測。需要指出,由於歲差的原因,各宿的距度有緩慢的變化,盡管在歲差未被發現之前,天文學家們不知道距度發生變化的這一重要原因,但歷代所測數據卻為現代人人研究歲差提供了難得的史料。

四象

古人將全天二十八星宿按東、北、西、南、四個方位劃分為四部分,每一部分包含七個星宿,並根據各部分中的七個星宿組成的形狀,用四種與之相象的動物命名這四個部分,叫做四象或四陸,對應關系如下:

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稱為東官蒼龍;

北方七宿似夏末秋初夜空的蛇、龜,故稱北官玄武;

西方七宿猶猛虎越出深秋初冬,稱西官白虎;

南方七宿像寒冬早春出現在天空中的朱雀,故稱南官朱雀。

蒼龍、玄武、白虎、朱雀、統稱為「四象」。

對於四象,中國的不少典籍多有敘述,如《考工記》、《御龍子》、張衡《靈憲》、孔穎達《尚書疏》等,其中以《靈憲》中的敘述最生動,張衡寫道:「蒼龍連蜷於左,白虎猛據於右,朱在奮翼於前,靈龜圈首於後。」

中國典籍中有的稱「四象」為「四維」,如 《史記·天官書》、《石氏星經》、魏人張揖的《博雅》、元黃鎮成的《尚書通考》等,這些記述又互有不同,按《石氏星經》所載,不是四象,而是分為若干小象,且西方、北方都沒有完整的形象,書中寫道:「奎為白虎,婁、胃、昂、虎三子也。畢象虎,觜、參家璘。」又曰:「牛蛇象,女龜象。」《史記·天官書》的記載與《靈憲》所載基本相同,即:蒼龍、朱雀、白虎、玄武分別代表著四季星象。中國天文學家高魯以《史記·天官書》為依據,設計了二十八宿與四象的關系圖,堪為精彩。

就現代國際通用的88星象而言,東方蒼龍大約是占室女、長蛇、半人馬、牧夫、天秤、天蠍、豺狼、蛇夫等座。北方玄武大約占人馬、摩揭、寶瓶、飛馬、天鵝、仙女、雙角、鯨魚等座。西方白虎大約占仙後、白羊、黃仙、金牛、波江、獵戶、天兔等腐。南方朱雀大約占雙子、御夫、巨蟹、大犬、南船、獅子、長蛇等座。

『伍』 請問什麼是星象歷法啊望高人來解~

中國文化星象歷法的時間觀念

2005-7-14 21:15:47 不詳 不詳 閱讀86次

年月日時的區分:根據《尚書》的資料,中國的史文化,自唐堯開始,經過虞舜而到夏禹,早已秉承古的傳統,以太陰歷為基準,確定時間的標准。一年分為十二個月;每月均分為三十天;每天分為十二時--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時又分三刻。這種星象歷法的時間觀念,由來久遠,相傳遠始於黃帝時代,這事是否可信,另當別論。但都是以太陰(月亮)為基準,所以代表了十二時辰的十二個符號,便叫作"地支"。擴充"地支"符號的應用,也可以作為年的代號,例如子年、丑年而到亥年以後,再開始為子年、丑年等循環性的規律。
二十四節氣的區分:古代的"星象歷法",同時也以太陽在天體的行度作標准。所以中國過去採用的陰歷;實際上是陰陽合歷的。除了一年十二個月,一個月三十天的基準以外,根據太陽在天體上的行度與地面上氣象的變化和影響,又以"春、夏、秋、冬"四季,統率十二個月。也等於《易經》"乾卦"卦辭所謂"元、亨、利、貞"的四種德性。並且除了以四季統率十二個月外,又進一步劃分它在季節氣象上的歸屬,而分為二十四個節氣,例如"冬至、小寒(十二月節)大寒,立春(正月節)雨水,驚蟄(二月節)春分,清明(三月節)穀雨,立夏(四月節)小滿,芒種(五月節)夏至,小暑(六月節)大暑,立秋(七月節)處暑,白露(八月節)秋分,寒路(九月節)霜降,立冬(十月節)小雪,大雪(十一月節)"等二十四個名號。這二十四節氣的標准,是根據太陽與地球氣象的關系而定,並非以太陰(月亮)的盈虧為准。
五候六氣的劃分:除了四季統率十二個月、二

『陸』 星象的釋義

詞目:星象
讀音:xīng xiàng
解釋:星體的明、暗及位置等現象。
凡例:《後漢書·律歷志中》:「願請太史官日月宿簿及星度課,與待詔星象考校。」 唐 劉長卿 《瓜洲驛奉餞張侍御》詩:「星象銜新寵,風霜帶舊寒。」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三:「 梁山舟 侍講調以詩雲:『昨夜中庭看星象,小星正在少微邊。』」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章:「咱們 闖王 當然不會掛彩。人家是大命人,犯星象!」
春秋戰國時代,甘德、石申、巫咸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體系。到三國時代,吳國的太史令陳卓,綜甘、石、巫三家星官,編撰成283官1464顆恆星的星表,並繪製成星圖(該星表、星圖早已散佚),晉、隋、唐繼承並加以發展,我國的星區劃分體系趨於成熟,此後歷代沿用達千年之久,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二十八宿。

『柒』 中國歷史最吉祥的星相

星戰學作為一個理論,星占學與古代宇宙論和托勒密天文學有關。不過,它主要被認作一種占卜術,根據一個人出生時天體的樣式,來預言這個人的未來生活,或者根據當下的天體運動,來預告人類的未來之事。星占學預先假定,一個人的命運已經被確定了,並被寫在星象上;它不給人類自由以任何地位。在西方理性主義傳統中,星占學一直成為批判的目標,現在則被當做偽科學的一個主要例證。
上乾下乾純陽卦:乾卦陽剛,剛健,自強不息。乾六爻皆盈滴,故肥園,園滿、亭通,成功、重大。但剛多易折,含欠安之像。人物表示為上級、領導、當官的,執法者,有錢而富貴者,司機。
上坤下坤純陰卦:坤卦明柔,地道賢生;厚載萬物,運行不息而前進無疆,有順暢之像。坤六爻皆虛,斷有破裂之像,明暗、陷害、靜止,測出行不走,行人不歸。人物表示小人(由天大地小而取)。
革卦是《易經》六十四卦的第四十九卦。澤火革(革卦)順天應人,屬上上卦。象曰:苗逢旱天漸漸衰,幸得天恩降雨來,憂去喜來能變化,求謀幹事遂心懷。這個卦是異卦(下離上兌)相疊。離為火、兌為澤,澤內有水。水在上而下澆,火在下而上升。火旺水干;水大火熄。二者相生亦相剋,必然出現變革。變革是宇宙的基本規律。
《易經.系辭》雲:「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卜筮之道,起源甚早!《周禮》春官太卜掌三禮,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連山、歸 藏早已亡佚,今僅有《周易》存焉。《周易》之始作於伏羲,當時僅有其象,尚未有文字。周文王開展為六十四卦, 又屬之以辭,是為《彖辭》。周公賦予爻象,各作《爻辭》。最後孔子作《十翼》。此經於是燦然大備,史稱「易經四聖」,而《易經》也成為後世陰陽五行哲學之圭臬!其中占卜一道,當然也是祖紹《周易》,萬變不離其宗。不過更嚴格來說,卜筮之道起源早甚於《周易》,只是中國占卜之法,皆不能出《易經》之其右耳!
《易》中的八經卦﹐兩兩重復排列為六十四卦。卦名是: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咸﹑恆﹑遁﹑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中孚﹑小過﹑既濟﹑未濟。
殷商時代判斷占卜中所顯現的吉凶兆象,是根據灼後甲骨爆裂的紋路。據《尚書》記載,這種兆象當時分為五種,即「曰雨,曰霽,曰蒙,曰驛,曰克」。孔穎達《疏》說「卜兆有五。曰雨兆,如雨下也。曰霽兆,如雨止也。曰雺兆,氣蒙也。日圛兆,氣落驛不連屬也。曰克兆,相交也。」又說:「以上五者,灼龜為兆,其釁坼形狀有五種,是卜兆之常法也。」當然兆象的這種分類法是不是殷卜的分類,還值得探討。殷商時代,問卜事項的種類很多,內容很復雜,只分為五種兆象是很難應付得來的,因此五種釁坼形狀,可能是由來已久的大類,每一大類兆象可能還有更細的分類。殷墟出土的卜辭表明,當時依靠骨卜稽疑的范圍是很廣泛的。它包括:祭祀、戰爭、飲食、宴會、氣象、農業、收成、田獵、行旅、災禍、福佑、奴隸逃亡等等。
合相(Conjunction) 0 8-12度 中
十二分相(Semi-Sextile)30 2度 吉
八分相(Semi-Square) 45 2-4度 凶
六合(Sextile) 60 2-7度 吉
刑相(Square)90 5-8度 凶
拱相(Trine) 120 4-8度 吉
補八分相(Sesquare) 135 2度 凶
梅花形(Inconjunct) 150 2度 凶
沖相(Opposition) 180 6-12度 凶
五分相(Quintile) 72 2度 中

『捌』 真的有星象這一說`

星象學是「天文學之母」,曾經有一段長久的時日,它們是一體的。星象學是最精深的天文學。事實也是如此,也可以說:「頂尖的科學家多是物理學家,頂尖的物理學家多是天文學家,而頂尖的天文學家,終將走入預測未來的星象學領域」。牛頓就是一個例子。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教授班杜夫和星象學家史坦女士曾指出: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英國科學家牛頓,對星象學有濃厚的興趣。一七二七年去世的牛頓曾在一份手稿中,暢談星象學、個人神秘冥想體驗及他對煉金術的研究心得。史坦女士並說:「我希望讓全世界都知道,科學和星象學並無衡突之處。」

牛頓是一位科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也是一位星象學家。他曾預言在他死後二十三年,也就是西元一七五○年的頭三月內,會發生北極光風暴與倫敦大地震。

結果正如他所說,在一七五○年的二月,發生北極光風暴,接著就是倫敦大大地震,加上時速答一百英里的強風,數千人因此而喪生。牛頓的依據是,那時將有日食,月亮在近地點,而且這時候木星也正好接近地球:由此他推論會引起地震以及大氣層的活動。

天文學是研究距離、光度、重量、速度、運動等等方面的科學,並用望遠鏡等儀器作為的觀測的基礎,因此被視為「客觀」的科學。而星象學則被稱為「主觀」的科學。因此,星象盤的繪制,實際上是屬於「天文學」的范疇:而對出生星象盤所作的判斷或詮釋則是屬於「星象學」的過程。

星象學亦探討星球間的角度以及其角度對人類的影象,「星座」是劃分天象的一種方式,是以出生月日推算的;「宮位」則是加上出生地再作推算的。研究星象學一定要了解下列四項的意義和作用:

「星座」是劇場,可當作「行動的領域」。
「宮位」是舞台,可當作「行動發生的場所」。
「行星」是演員,可當作「行動推展的力量」。
「相位」是劇本,可當作「行動推展的正反力量」。

「星象學」使我們知道,宇宙間有和諧平衡,每個人都是這個整體的一小份。因此,你應該把星象學和行星暗示感應看成是幫你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一門學問。當我們清楚地了解自己,我們就會在自己身上發現新的特質,而使我們的生命更能發揮、更有意義且更有建設性。

http://www.ly6.net/printpage.asp?ArticleID=9076

西方星象學
(一)四種統制元素
中國星象學中,有五項統制事物的元素,為:金、木、水、火、土。而西方星象學中,只有火、氣、水四種,它們分別統制著十二星座中的3個星座。
火:象徵精力充沛,容易激動。白羊座、獅子座、射手座受制於火。
氣:象徵沉著冷靜,富於思考。天枰座、水瓶座、雙子座受制於氣。
土:象徵講究實際,崇尚物慾。摩羯座、金牛座、處女座受制於土。
水:象徵靈敏機智,富洞察力。巨蟹座、天蠍座、雙魚座受制於水。

(二)星座的三種特徵
西方星象學將十二星座分歸為支配型、固定型和變通型三種特徵。
屬於支配型特徵的有白羊座、巨蟹座、天枰座和摩羯座。這類星座屬領導者型。

屬於固定型特徵的有金牛座、獅子座、天蠍座和水瓶座。這類星座屬組織者型。

屬於變通型特徵的有雙子座、處女座、射手座和雙魚座。這類星座屬傳授者型。

此外,西方星象學還將十二星座分為陽性和陰性的兩類。陽性星座有白羊座、雙子座、獅子座、天枰座、射手座和水瓶座。屬於這類星座的人,大多是有進取心的積極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陰性星座有金牛座、巨蟹座、處女座、天蠍座、摩羯座和雙魚座。屬於這類星座的人,大多是性格內向的、被動的戰略家。

(三)星座與行星間的制約關系
西方星象學認為,十二星座中的每個星座都受一個行星或太陽或月亮的制約。它們的制約關系如下:
白羊座受火星制約,表示勇敢、動作、沖動;
金牛座受金星制約,表示耐力、決心、愛;
雙子座受水星制約,表示智力、變通、機智;
巨蟹座受月亮制約,表示情感、容納、受歡迎;
獅子座受太陽制約,表示高貴、意志、果斷;
處女座受水星制約,表示分析、吸收、邏輯;
天枰座受金星制約,表示奢侈、社交、說明力;
天蠍座受冥王星制約,表示熱情、創作、同情心;
射手座受木星制約,表示公正、開闊、慷慨;
摩羯座受土星制約,表示功效、實際、穩健;
水瓶座受天王星制約,表示獨創、權力、洞察力;
雙魚座受海王星制約,表示靈感、了解、同情。

(四)日宮、月宮和命宮

西方星象學中,有「日宮」、「月宮」和「命宮」這幾個概念。

「日宮」是指某人在某時某地出生時,太陽通過它當時照射到的一個黃道宮對那個人所施加的影響。「月宮」則是指由月亮施加的這種影響,如在夜晚至日前出生的人,是由月亮施加影響的。「命宮」(亦稱「運星」或「星位」)是指一個人出生的准確時間駕臨東方地平線上空的那個黃道宮星座。

http://windnumen.51.net/xingzuowuyu/part%202.htm

中國古代的星象劃分法

我國古代也創造了自己的星區劃分體系,人們為了認識星辰和觀測天象,把天上的恆星幾個一組,每組合定一個名稱,這樣的恆星組合稱為星官。各個星官所包含的星數多寡不等,少到一個,多到幾十個,所佔的天區范圍也各不相同。其星官數目,據初步統計,在先秦的典籍中記載有約38個星官。《史記·天官書》中記載91個。《漢書·天文志》中記載說:「經星常宿中外官凡一百一十八名,積數七百八十三星。」 張衡所著《靈憲》中雲:「中外之官常名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為星兩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
春秋戰國時代,甘德、石申、巫咸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體系。到三國時代,吳國的太史令陳卓,綜甘、石、巫三家星官,編撰成283官1464顆恆星的星表,並繪製成星圖(該星表、星圖早已散佚),晉、隋、唐繼承並加以發展,我國的星區劃分體系趨於成熟,此後歷代沿用達千年之久,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二十八宿。

三垣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每垣都是一個比較大的天區,內含若干(小)星官(或稱為星座),據《清會典》所載,甘氏、石氏、巫氏的劃分互有不同。各垣都有東、西兩藩的星,左右環列,其形如牆垣,故曰為「垣」。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於北天中央,所以又稱中宮,或紫微宮。紫微宮即皇宮的意思,各星多數以官名命名。它以北極為中樞,東、西兩藩共十五顆星。兩弓相合,環抱成垣。整個紫微垣據宋皇佑年間的觀測記錄,共合37個星座,附座 2個,正星163顆,增星181顆。它的天區大致相當於現今國際通用的小熊、大熊、天龍、獵犬、牧夫、武仙、仙王、仙後、英仙、鹿豹等星座。

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於紫微垣之下的東北方,北斗之南。約占天區63度范圍,以五帝座為中樞,共含20個星座,正星78顆,增星100顆。它包含室女、後發、獅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太微即政府的意思,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執法即廷尉,右執法即御史大夫等。

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位居紫微垣之下的東南方向,約占天空的57度范圍,大致相當於武仙、巨蛇、蛇夫等國際通用星座的一部分,包含19個星官(座),正星87顆,增星173顆。它以帝座為中樞,成屏藩之狀。天市即集貿市場,《晉書·天文志》中雲:「天子率諸侯幸都市也。」故星名多用貨物、星具,經營內容的市場命名,如,《晉書·天文志》雲:帝座「立伺陰陽也」,斛和斗「立量者也」,斛用以量固體,斗則用以量液體,列肆「立寶玉之貨」,是專營寶玉的市場,車肆「主眾貨之區」,是商品市場,市樓「市府也,主市價、律度、金錢、珠玉」等。

關於三垣的創始年代,尚無肯定的結論,從典籍來看,紫微垣和天市垣作為星官,首見於輯錄石申所著《石氏星經》的《開元占經》一書中,而太微垣的名稱始見於唐初的《天象詩》。但是,在《史記·天官書》中已載有和三垣相當的星官名稱。天市垣東、西兩藩的星均用戰國時代的國名命名,亦是三垣創始年代的一個佐證。

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是中國古代所創星區劃分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古人把沿黃道、赤道附近的星象,劃分成二十八個大小不等的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宿,合稱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最初是古人為比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運動而選擇的二十八個星官,作為觀測時的標記。「宿」的意思和黃道十二宮的「宮」類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為二十八個天區的主體,這些天區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稱為名稱,和三垣的情況不同,作為天區,二十八宿主要是為了區劃星官的歸屬。二十八宿從角宿開始,自西向東排列,與日、月視運動的方向相同:

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

北方七宿:斗、牛(牽牛)、女(須女)、虛、危、室(營室)、壁(東壁);

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方七宿:井(東井)、鬼(輿鬼)、柳、星(七星)、張、翼、軫。

此外還有貼近這些星官與它們關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墳墓、離宮、附耳、伐、鉞、積屍、右轄、左轄、長沙、神宮等,分別附屬於房、危、室、畢、參、井、鬼、軫、尾等宿內,稱為輔官或輔座。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輔官或輔座星在內總共有星183顆。

在實踐中,古人醒悟到,季節的變化和太陽所處的位置有關,星象在四季中出沒早晚的變化,反映著太陽在天空上的運動,但直接測定太陽的位置又難於辦到,於是古人想出了間接辦法,即由月球所處的星象位置去推算太陽所處的位置。月球圍繞地球運轉一周是27日多(恆星月),恰好一天經過一宿。可見,二十八宿的創設是古代天文學史上的一大進步。

英國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評論道:「現在無疑已經證實,中國古代的天文學雖然在邏輯性和實用性方面決不遜於埃及、希臘以及較晚的歐洲天文學,然而它卻是以大不相同的思想體系為基礎的。」他又說:「二十八宿的界限一經劃定,不論星群離開赤道的遠近如何,中國人都能夠知道它們的准確位置。甚至當星群在地平線以下時,只要觀測和它們聯系在一起的正在頭頂的拱極星,就可知道了。」

二十八宿創設之後,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它的作用亦不斷擴大,它不僅在觀象授時,制訂歷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現代天體測量學形成之前,在推算、測定太陽、月亮、五大行星以及流星、慧星、新星乃至滿天星辰的位置等,無不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推算方法是,古人在每一宿中選取一顆星作為定標星,古人稱它做「距星」。某一宿的距星與下鄰宿距星的赤經差,稱做某一宿的赤道距度(簡稱距度),中國古代表述天體位置的兩個量叫去極度和八宿度。「去極度」是指被測星辰與北天極的角距離;「八宿度」是指該天體與它西側相鄰一宿距星的赤經差,這個度量體系就是中國天文學家們建立的赤道坐標系統。

由上述可知,選取距星、測量距度是極為重要的一項工作,因此歷代天文學家無不注重實測。需要指出,由於歲差的原因,各宿的距度有緩慢的變化,盡管在歲差未被發現之前,天文學家們不知道距度發生變化的這一重要原因,但歷代所測數據卻為現代人人研究歲差提供了難得的史料。

四象

古人將全天二十八星宿按東、北、西、南、四個方位劃分為四部分,每一部分包含七個星宿,並根據各部分中的七個星宿組成的形狀,用四種與之相象的動物命名這四個部分,叫做四象或四陸,對應關系如下:

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稱為東官蒼龍;

北方七宿似夏末秋初夜空的蛇、龜,故稱北官玄武;

西方七宿猶猛虎越出深秋初冬,稱西官白虎;

南方七宿像寒冬早春出現在天空中的朱雀,故稱南官朱雀。

蒼龍、玄武、白虎、朱雀、統稱為「四象」。

對於四象,中國的不少典籍多有敘述,如《考工記》、《御龍子》、張衡《靈憲》、孔穎達《尚書疏》等,其中以《靈憲》中的敘述最生動,張衡寫道:「蒼龍連蜷於左,白虎猛據於右,朱在奮翼於前,靈龜圈首於後。」

中國典籍中有的稱「四象」為「四維」,如 《史記·天官書》、《石氏星經》、魏人張揖的《博雅》、元黃鎮成的《尚書通考》等,這些記述又互有不同,按《石氏星經》所載,不是四象,而是分為若干小象,且西方、北方都沒有完整的形象,書中寫道:「奎為白虎,婁、胃、昂、虎三子也。畢象虎,觜、參家璘。」又曰:「牛蛇象,女龜象。」《史記·天官書》的記載與《靈憲》所載基本相同,即:蒼龍、朱雀、白虎、玄武分別代表著四季星象。中國天文學家高魯以《史記·天官書》為依據,設計了二十八宿與四象的關系圖,堪為精彩。

就現代國際通用的88星象而言,東方蒼龍大約是占室女、長蛇、半人馬、牧夫、天秤、天蠍、豺狼、蛇夫等座。北方玄武大約占人馬、摩揭、寶瓶、飛馬、天鵝、仙女、雙角、鯨魚等座。西方白虎大約占仙後、白羊、黃仙、金牛、波江、獵戶、天兔等腐。南方朱雀大約占雙子、御夫、巨蟹、大犬、南船、獅子、長蛇等座。

http://gb.chinabroadcast.cn/3601/2004/11/22/[email protected]

『玖』 中國古代的星象是如何劃分的

古迦勒底人創造了星區劃分法,這就是星座。我國古代也創造了自己的星區劃分體系,人們為了認識星辰和觀測天象,把天上的恆星幾個一組,每組合定一個名稱,這樣的恆星組合稱為星官。各個星官所包含的星數多寡不等,少到一個,多到幾十個,所佔的天區范圍也各不相同。其星官數目,據初步統計,在先秦的典籍中記載有約38個星官。《史記?天官書》中記載91個。《漢書?天文志》中記載說:「經星常宿中外官凡一百一十八名,積數七百八十三星。」張衡所著《靈憲》中雲:「中外之官常名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為星兩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

春秋戰國時代,甘德、石申、巫咸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體系。到三國時代,吳國的太史令陳卓,綜甘、石、巫三家星官,編撰成283官1464顆恆星的星表,並繪製成星圖(該星表、星圖早已散佚),晉、隋、唐繼承並加以發展,我國的星區劃分體系趨於成熟,此後歷代沿用達千年之久,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二十八宿。

三垣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每垣都是一個比較大的天區,內含若干(小)星官(或稱為星座),據《清會典》所載,甘氏、石氏、巫氏的劃分互有不同。各垣都有東、西兩藩的星,左右環列,其形如牆垣,故曰為「垣」。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於北天中央,所以又稱中宮,或紫微宮。紫微宮即皇宮的意思,各星多數以官名命名。它以北極為中樞,東、西兩藩共十五顆星。兩弓相合,環抱成垣。整個紫微垣據宋皇?年間的觀測記錄,共合37個星座,附座2個,正星163顆,增星181顆。它的天區大致相當於現今國際通用的小熊、大熊、天龍、獵犬、牧夫、武仙、仙王、仙後、英仙、鹿豹等星座。

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於紫微垣之下的東北方,北斗之南。約占天區63度范圍,以五帝座為中樞,共含20個星座,正星78顆,增星100顆。它包含室女、後發、獅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太微即政府的意思,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執法即廷尉,右執法即御史大夫等。

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位居紫微垣之下的東南方向,約占天空的57度范圍,大致相當於武仙、巨蛇、蛇夫等國際通用星座的一部分,包含19個星官(座),正星87顆,增星173顆。它以帝座為中樞,成屏藩之狀。天市即集貿市場,《晉書?天文志》中雲:「天子率諸侯幸都市也。」故星名多用貨物、星具,經營內容的市場命名,如,《晉書?天文志》雲:帝座「立伺陰陽也」,斛和斗「立量者也」,斛用以量固體,斗則用以量液體,列肆「立寶玉之貨」,是專營寶玉的市場,車肆「主眾貨之區」,是商品市場,市樓「市府也,主市價、律度、金錢、珠玉」等。

關於三垣的創始年代,尚無肯定的結論,從典籍來看,紫微垣和天市垣作為星官,首見於輯錄石申所著《石氏星經》的《開元占經》一書中,而太微垣的名稱始見於唐初的《天象詩》。但是,在《史記?天官書》中已載有和三垣相當的星官名稱。天市垣東、西兩藩的星均用戰國時代的國名命名,亦是三垣創始年代的一個佐證。

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是中國古代所創星區劃分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古人把沿黃道、赤道附近的星象,劃分成二十八個大小不等的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宿,合稱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最初是古人為比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運動而選擇的二十八個星官,作為觀測時的標記。「宿」的意思和黃道十二宮的「宮」類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為二十八個天區的主體,這些天區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稱為名稱,和三垣的情況不同,作為天區,二十八宿主要是為了區劃星官的歸屬。二十八宿從角宿開始,自西向東排列,與日、月視運動的方向相同:

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

北方七宿:斗、牛(牽牛)、女(須女)、虛、危、室(營室)、壁(東壁);

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方七宿:井(東井)、鬼(輿鬼)、柳、星(七星)、張、翼、軫。

此外還有貼近這些星官與它們關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墳墓、離宮、附耳、伐、鉞、積屍、右轄、左轄、長沙、神宮等,分別附屬於房、危、室、畢、參、井、鬼、軫、尾等宿內,稱為輔官或輔座。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輔官或輔座星在內總共有星183顆。

在實踐中,古人醒悟到,季節的變化和太陽所處的位置有關,星象在四季中出沒早晚的變化,反映著太陽在天空上的運動,但直接測定太陽的位置又難於辦到,於是古人想出了間接辦法,即由月球所處的星象位置去推算太陽所處的位置。月球圍繞地球運轉一周是27日多(恆星月),恰好一天經過一宿。可見,二十八宿的創設是古代天文學史上的一大進步。

英國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評論道:「現在無疑已經證實,中國古代的天文學雖然在邏輯性和實用性方面決不遜於埃及、希臘以及較晚的歐洲天文學,然而它卻是以大不相同的思想體系為基礎的。」他又說:「二十八宿的界限一經劃定,不論星群離開赤道的遠近如何,中國人都能夠知道它們的准確位置。甚至當星群在地平線以下時,只要觀測和它們聯系在一起的正在頭頂的拱極星,就可知道了。」

二十八宿創設之後,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它的作用亦不斷擴大,它不僅在觀象授時,制訂歷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現代天體測量學形成之前,在推算、測定太陽、月亮、五大行星以及流星、慧星、新星乃至滿天星辰的位置等,無不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推算方法是,古人在每一宿中選取一顆星作為定標星,古人稱它做「距星」。某一宿的距星與下鄰宿距星的赤經差,稱做某一宿的赤道距度(簡稱距度),中國古代表述天體位置的兩個量叫去極度和八宿度。「去極度」是指被測星辰與北天極的角距離;「八宿度」是指該天體與它西側相鄰一宿距星的赤經差,這個度量體系就是中國天文學家們建立的赤道坐標系統。

由上述可知,選取距星、測量距度是極為重要的一項工作,因此歷代天文學家無不注重實測。需要指出,由於歲差的原因,各宿的距度有緩慢的變化,盡管在歲差未被發現之前,天文學家們不知道距度發生變化的這一重要原因,但歷代所測數據卻為現代人人研究歲差提供了難得的史料。

四象

古人將全天二十八星宿按東、北、西、南、四個方位劃分為四部分,每一部分包含七個星宿,並根據各部分中的七個星宿組成的形狀,用四種與之相象的動物命名這四個部分,叫做四象或四陸,對應關系如下:

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稱為東官青龍;

北方七宿似夏末秋初夜空的蛇、龜,故稱北官玄武;

西方七宿猶猛虎越出深秋初冬,稱西官白虎;

南方七宿像寒冬早春出現在天空中的朱雀,故稱南官朱雀。

青龍、玄武、白虎、朱雀、統稱為「四象」。

對於四象,中國的不少典籍多有敘述,如《考工記》、《御龍子》、張衡《靈憲》、孔穎達《尚書疏》等,其中以《靈憲》中的敘述最生動,張衡寫道:「蒼龍連蜷於左,白虎猛據於右,朱在奮翼於前,靈龜圈首於後。」

中國典籍中有的稱「四象」為「四維」,如《史記?天官書》、《石氏星經》、魏人張揖的《博雅》、元黃鎮成的《尚書通考》等,這些記述又互有不同,按《石氏星經》所載,不是四象,而是分為若干小象,且西方、北方都沒有完整的形象,書中寫道:「奎為白虎,婁、胃、昂、虎三子也。畢象虎,觜、參家?。」又曰:「牛蛇象,女龜象。」《史記?天官書》的記載與《靈憲》所載基本相同,即:蒼龍、朱雀、白虎、玄武分別代表著四季星象。中國天文學家高魯以《史記?天官書》為依據,設計了二十八宿與四象的關系圖,堪為精彩。

就現代國際通用的88星象而言,東方蒼龍大約是占室女、長蛇、半人馬、牧夫、天秤、天蠍、豺狼、蛇夫等座。北方玄武大約占人馬、摩揭、寶瓶、飛馬、天鵝、仙女、雙角、鯨魚等座。西方白虎大約占仙後、白羊、黃仙、金牛、波江、獵戶、天兔等腐。南方朱雀大約占雙子、御夫、巨蟹、大犬、南船、獅子、長蛇等座。

『拾』 求古代奇異天象的名稱,滿意的再加50分

1、熒惑守心

「熒惑」是指火星,由於火星熒熒似火,行蹤捉摸不定,因此我國古代稱它為「熒惑」。但火星無論在東方或是西方都被認為是戰爭、死亡的代表。

熒惑又名赤星、罰星、執法。又視火星在東方叫懸息,在西方為天理,在南方為火星。歷史上所有實際發生過的「熒惑守心」天象共38次。中國史籍中全部 「熒惑守心」記錄共23次。

2、五星連珠

五星連珠,也叫「五星聚」。古代用水、金、火、木、土五行星同時出現在天空同一方的現象,這種現象不常發生,所以古人曾認為它是祥瑞之兆。

3、日食

日食,又叫做日蝕,是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後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在民間傳說中,稱此現象為天狗食日。

日食只在朔,即月球與太陽呈現合的狀態時發生。日食分為日偏食、日全食、日環食、全環食。觀測日食時不能直視太陽,否則會造成短暫性失明,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永久性失明。

4、月食

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指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部分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地區會因為太陽光被地球所遮閉,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塊。

在漢朝時,張衡就已經發現了月食的部分原理,他認為是地球走到月亮的前面把太陽的光擋住了,「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月食。」

5、彗星

我國很古代就有彗星記事,並給彗星以孛星、長星、蓬星等名稱。最可靠的記錄,開始見於《春秋》:「魯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魯文公十四年是公元前613年,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哈雷彗星記錄。

哈雷彗星繞太陽運行平均周期是七十六年,出現的時候形態龐然,明亮易見。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清末的二千多年,共出現並記錄的有三十一次。其中以《漢書·五行志》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記載的最詳細。

熱點內容
買usdt合適還是btc合適 發布:2025-08-10 13:25:59 瀏覽:994
幣圈社交聊天軟體2020年 發布:2025-08-10 13:20:02 瀏覽:288
比特幣晶元演算法 發布:2025-08-10 13:08:27 瀏覽:774
以太坊挖礦機耗電 發布:2025-08-10 13:06:57 瀏覽:893
ethbtc幣對交易 發布:2025-08-10 12:33:31 瀏覽:977
顯卡礦機挖的是什麼幣 發布:2025-08-10 12:18:54 瀏覽:400
中美交易所eth 發布:2025-08-10 12:18:50 瀏覽:336
比特幣交易的原理 發布:2025-08-10 12:14:29 瀏覽:721
廣電運通數字貨幣聯合實驗室 發布:2025-08-10 12:13:07 瀏覽:442
2017年年底數字貨幣 發布:2025-08-10 12:13:05 瀏覽: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