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賢縣礦產石灰礦池溪鄉
⑴ 誰能告訴我一些陝西省石泉縣的情況,最好具體一點,謝謝
石泉縣地處陝西南部,地跨北緯32°45′57〃~33°19′56〃,東徑108°01′8〃~108°28′42〃之間,北依秦嶺,南接巴山,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水由西向東橫貫全境,南北重巒疊嶂,中部河流縱橫,呈「兩山夾一川」之勢,是秦巴山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石泉古屬梁州、庸國,西魏廢帝元年(公元525年)定名石泉,因縣城南石隙多泉而得名。石泉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新時期時代,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主要活動在漢江沿岸,被歷史學家劃為「仰韶文化」區域。夏屬梁州,商周屬庸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屬楚國、巴國和秦國,秦代屬西城縣,漢代和三國時期屬安陽縣,晉代後,幾度易名為長樂縣、永樂縣,西魏廢帝元年(公元552年),因縣城石隙多泉,其水清冽,徑流不息,改名石泉至今。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石泉山城,石泉人民獲得徹底解放,石泉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石泉轄城關鎮、池河鎮、迎豐鎮、兩河鎮、饒峰鎮、後柳鎮、喜河鎮、熨斗鎮、中池鄉、銀龍鄉、銀橋鄉、紅衛鄉、中壩鄉、長陽鄉、曾溪鄉等15個鄉鎮,202個村民委員會,8個居民委員會。全縣總面積1525平方公里,總土地面積228.75萬畝,其中耕地面積27萬畝,人均1.51畝;林地面積142.96萬畝,森林覆蓋率為68%。
蠶桑生產具有雄厚的制種、養蠶、烘繭、繅絲、織綢等生產加工能力,人均產繭量居西北地區之首。
石泉縣屬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4.6℃,多年平均降雨量877.1 毫米,日照(光時)年平均1811.6小時,日照率40%,無霜期193—279天。自然條件具有南北過度色彩,而以南方特色為主,又兼有垂直差異明顯的特點。由於地形的復雜性及小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的多樣性,呈現出動植物、特產、水能資源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人口狀況:石泉全縣總人口為183639人。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石泉縣各級黨和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計劃生育政策,採取各種切實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質量,收到了顯著效果。現在,全縣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2‰。全縣男、女性別比例為108:100。年齡分布為:0—18歲,41534人,18—35歲,55878人,35—60歲,62805人,60歲以上,23422人。城、鄉人口分布:城鎮人口30845人,農村人口為152794人。城鄉人口比例為1:4.95%。學前兒童(0—5歲)男孩2750人,女孩2369人,男、女比例為1:0.86。學齡兒童(6—12歲),男孩8528人,女孩7871人,男、女比例為1:0.92。
基礎教育:改革開放以來,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黨的科教興國方針,狠抓基礎教育,取得了顯著成績。中小學校數量、學生入學率、教學設施設備,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全縣有小學校164所,小學在校學生16399人,小學生入學率99.8%,小學升初中比率為98.8%,小學生輟學率0.2%。
全縣有中學12所(其中初中10所,學中2所)。中學在校學生10837人(其中初中學生8095人,高中學生2742人)。初中入學率為98.6%。
民族宗教:石泉的民族宗教主要以漢族、回族、滿族、苗族組成,漢族占絕大多數,回族在石泉有300人。宗教信仰因民族不同亦不同。佛教和宗教自東漢傳入石泉,歷代有所發展,到明、清兩代最為盛行,信仰佛教、道教者多為漢族。伊斯蘭教民國初年傳入石泉。1926年,由安康藉阿訇馬登雲主持,在縣城修建了清真寺。目前在石泉有回民300餘人信仰伊斯蘭教。基督教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傳入石泉,光緒十九年(1893年)義大利神甫畢雅敬,在藕陽的藕溪溝修建了天主堂,在石泉南部地區從事傳教活動。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德國神甫魏崇禮司鐸,在石泉縣城胡家巷購買民房作臨時教堂,開展傳教活動。民國二十年(1931年),縣城天主堂正式修建完成,有房20餘間,設有男、女教會學校、保赤院、施葯所等。信仰基督教者多為漢族人。現在,絕大多數社區村民不信教,信教者為少數。在本縣,伊斯蘭教徒對信仰虔誠,開展正常的宗教活動;佛、道二教都亦不那麼虔誠,處於可有可無狀態。政府對宗教信仰採取信仰自由政策,對合法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動予以支持保護。
醫療衛生:2003年,全縣財政支出9189萬元,其中衛生支出1647萬元,衛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17.92%;2004年,全縣財政支出11129萬元,衛生支出1997萬元,衛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17.94%。
財政經濟:近年來,石泉縣結合縣情實際,提出了「兩區兩帶」發展戰略,即以喜河水電站建設為契機,結合庫區移民搬遷綠化美化和綜合開發一江兩岸,構築「漢江生態經濟建設區」,依託雲霧山區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積極發展旅遊產業,建設「雲霧山旅遊開發區」。在縣境內川道地區,公路國道沿線依託較好的農業生產條件,建成以綠色生態農業和高效農業為特色的「高效農業示範帶」,以縣城為龍頭,以池河省級鄉企園區及古堰工業園區為兩翼,大力發展建築建材,絲織絹紡,醫葯化工,特色礦產,綠色食品五大工業支柱,建設「民營經濟發展帶」。通過傾力實施「兩區兩帶」戰略,推動了石泉經濟的快速發展。2002年財政收入2049萬元,財政支出8337萬元。2003年財政收入2223萬元,財政支出9190萬元。2004年財政收入2157萬元,財政支出11129萬元。2002—2004年,全縣GDP增長速度分別為8.5%,11.23%,11.5%。2004年,糧食總產量67258噸,人均產量369公斤;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1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39元;畜牧業產值達到12812萬元。
礦產資源:石泉礦藏、種類繁多,分布比較零散。金屬礦產中,主要有赤鐵、磁鐵、褐鐵、猛、銅、鋁、銻、釩、鈦;非金屬礦中,主要有石英石、白雲母、磷礦、長石、石棉、大理石、石灰岩;能源礦產有廠炭、泥炭、少量無煙煤。礦產中,以非金屬礦產最豐富,儲量較大,有近期開發利用價值的礦產為石英石、釩鈦磁鐵、石煤、大理石、石灰石。
交通運輸:石泉的交通較為便捷,境內公路里程達1200公里。陽安鐵路橫貫東西,210、316國道交匯於縣城,安康至石泉二級公路、石泉至兩河二級公路改造全線通車,兩河至佛坪三級公路基本完工,石泉至紫陽三級公路進入工程掃尾階段。如今石泉東接襄渝、西連寶成、北抵關中、南達巴蜀,已成為陝川鄂三省間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
郵電通訊:全縣通信光纜線路333公里,交換機容量2.3萬門,固定電話用戶達1.6萬戶,固定電話用戶8.5部/百人,行動電話達1.8萬部,電話普及率為11.3部/百人。廣播電視通村率91%,電視人口覆蓋率為89%。
植物資源:全縣有樹種共51科,87屬,134種。其中用材林樹種68種,經濟林樹種35種,觀賞樹種7種,其它24種,針葉林樹種12種,闊葉林樹種98種。
動物資源:石泉屬秦巴山地的動物區系,在動物地理位置上,又屬東洋界動物區系,因縣境處於東洋界的北部邊緣地帶,在動物區系的組成上,有一部分與北界動物滲入,使得區系物種豐富,結構復雜多樣。其中野獸類有熊、鹿、獐、麂、野豬等20多種;野禽類有金雞、石雞、雉、布穀鳥、杜鵑等46餘種;另外還有水生物、昆蟲及其它100多種。
水能資源:石泉是陝西省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石泉屬長江水系,境內有大小河流溝溪456條,河網密度為1.14公里/平方公里,流域面積1051.8平方公里。區域內水資源十分豐富,自產水2.6億立方米,過境客水5.6億立方米,漢江幹流過境水21.42億立方米,總水量為29.62億立方米。自產水每平方公里43.08立方米,畝均擁有水量1659立方米,人均擁有水量3608立方米。區域內河流眾多,山高水高,河流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全縣水力理論蘊藏量為61.3萬千瓦,可開發利用43.4萬千瓦。目前已開發利用14.5萬千瓦,還有裝機18萬千瓦的喜河水電站,2006年即可蓄水發電。
觀光旅遊:石泉處處碧山幽水,奇峰秀嶺,繁花蔓草,修竹成林。縣城北部的雲霧山,有莽莽的林海,常年霧漫漫、雲茫茫、煙雲繚繞、混沌一片,傳說是古代縱橫家鼻祖――楚人鬼穀子出生、授徒、隱居過的地方,因此而憑添幾分幽奇,極具旅遊投資開發價值,2003年已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森林公園;巍然不群的銀屏山,鬱郁蔥蔥、飛雲滴翠,與雲霧山遙相輝映;穿行於飛崖峭壁的古子午道,早在秦末漢初,劉邦就帶著人馬通過這里長驅漢中,三國時,魏蜀相爭,也曾在這進行過激烈的廝殺,到了唐代天寶年間,向楊貴妃進貢荔枝,也由此古道直奔驪山華清宮。子午道上的關隘――饒峰嶺,是歷史上著名的古戰場。還有近年開發的銀屏湖風景區和燕子洞、蓮花石等旅遊景點。此外,在建的喜河水電站建成後,又將形成14平方公里左右的水面,與已有的石泉水電站庫區首尾相接,再加上沿江兩岸實施退耕還林後,將出現庫區湖岸綠樹蔥蘢――「一江兩湖」獨特的湖光山色。屆時,石泉有望成為陝南又一重要的旅遊勝地。
革命老根據地: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石泉是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軍第二十五軍、紅軍第七十四師、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紅軍川陝游擊隊均在石泉開展武裝斗爭,創建了石泉革命根據地。根據地面積約佔全縣總面積的85%。期間,石泉人民從各方面給予紅軍以很大的支持,作出了巨大犧牲。2001年12月,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將迎豐鎮、銀橋鄉、池河鎮、銀龍鄉、饒峰鎮、兩河鎮、中池鄉、後柳鎮、喜河鎮、熨斗鎮、中壩鄉、長陽鄉等12個鄉鎮,177個村劃為革命老根據地。
石泉縣結合縣情實際提出了「兩區兩帶」發展戰略,即,以喜河水電站建設為契機,結合庫區移民搬遷綠化美化和綜合開發一江兩岸,構築「漢江生態經濟建設區」;依託雲霧山區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積,極發展旅遊產業,建設「霧山旅遊開發區」。在縣境內川道地區、國道沿線依託較好的農業生產條件,建成以綠色生態農業和高效農業為特徵的「高效農業示範帶」;以縣城為龍頭,以池河省級鄉企園區及古堰工業園區為兩翼,大力發展建築建材、絲織絹紡、醫葯化工、特色礦產、綠色食品五大工業支柱建成「民營經濟發展帶」。通過傾力實施「兩區兩帶」,帶動全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力爭通過五年的努力,使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由目前的5.5億元增長到1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由2659萬元增長到6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25元增長到2500元,走出一條以「綠色生態」品牌和特徵的新型縣域經濟發展道路。
石泉,今天正以矯健的步伐闊步邁向無限美好的明天!
熱忱歡迎海內外有識之士來石泉這方熱土投資興業、旅遊觀光!
⑵ 池溪鄉的經濟概況
池溪鄉境內有年產5萬噸普通硅酸鹽水泥廠一家,國營林場一個。2003年浙江金華科華集團公司投資2500萬元在境內興建南昌新世紀水泥有限公司,計劃上兩條普通硅酸鹽水泥生產線,每條生產線年產水泥15萬噸,現已開工第一條生產線。由江西長青牧業有限公司投資1600萬元,佔地250畝的長青牧業有限公司中心豬場於2003年3月開始正規生產,預計年創利稅100萬元。 種植業以水稻為主,兼種大豆、花生、芝麻、油菜等。年產稻穀7500噸,大豆350噸,花生450噸,芝麻180噸,油菜籽220噸。養殖業以傳統養牛、養豬、養禽為主。工業除水泥生產外,以石灰石開采業為主,年產石灰石30—50萬噸,大米加工、建築、運輸等業有一定份額。 池溪鄉資源豐富。其一,勞動力資源。常年外出務工勞動力6000人以上,其中服裝生產熟練工3000餘人。福建戰狼集團已於2008年1月投資池溪鄉並順利投產。是承接沿海服裝產業轉移基地。其二,山水資源。5.5萬畝山、0.2萬畝水是現代農業的建設基地。其三,糧食資源。池溪鄉年產糧食2萬噸,是食品加工業(如保健酒等)的發展基地。
2007全年生產總值達到11696萬元,增長16%,財政總收入189.2萬元,增長23.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5.7萬元,增長2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000萬元,增長4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00萬元,增長37.1%,農民人均純收入4277元,凈增727元,增長20.4%,人口出生率12.3‰。糧食生產戰勝爛種爛秧、乾旱、風災、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嚴重自然災害,總產再次刷新歷史記錄,達到18879噸,並取得糧錢雙雙增收的好效益。由於市場價格看好,政府扶助政策到位,養殖業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發展態勢的一年,成為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的一個重要亮點。企業營銷收入22894萬元,比上年增長10%,上交稅金648萬元,增長10%。工業經濟、民營經濟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增長,使經濟結構更趨優化。工商稅收完成122萬元,占任務的120%,超計劃完成任務,增加了財政份額,展現了發展後勁。民間投資、政府投資、招商引資三駕馬車驅動,推動了經濟的較快增長,澳門高氏集團、福建狄威龍服裝和強華畜牧等項目先後落戶池溪,將加速我鄉現代農業建設步伐。
農民收入實現超常增長
因政府支持糧食生產政策力度加大,能繁母豬補貼和保險措施的出台,農民糧食生產和畜禽養殖的積極性進一步激發,加上各級政府服務「三農」措施的加強,市場價格的攀升,全鄉農民人均種養業增收500元。另外,勞務輸出也是農民增收的一個亮點。常年外出打工勞動力增加,季節性打工勞動也有增無減,農民工資漲幅較大,農民從事非農業生產的收入人均227元,兩項合計人均增收727元,創歷史新高。
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
增加機耕面積2600畝。投資20萬元開工小(一)型水庫除險加固1座。投資120萬元,興建2100平方米的鄉敬老院,可容納80個五保老人入住。投資20萬元,新增兩個村委會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使全鄉70%的村委會有了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投資7萬元新建兩個村衛生所。鄉司法所辦公樓已建成交付使用,池溪派出所新辦公樓已經完工。
資源開發利用更加科學規范
為推進資源整合,保護資源,規范開采,保障礦山開采安全,推動礦業經濟走消耗少、效益好、水平高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按照國家和省有關礦產資源開發整合法律法規的規定,我們在縣政府的領導和直接參與下,對池溪石灰岩資源開采進行了整合,將原來17個開采作業點整合為3個作業點,由原來3個采礦權整合為1個采礦權,按照協議出讓的方式出讓采礦權。通過整合,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粗放、作業點「多、小、散」、市場競爭力缺乏、大礦小開、企業經濟效益低、礦山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現象有了明顯改善,礦山開發布局更趨合理,礦山企業結構更趨優化,礦山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礦山安全生產條件和礦區生態環境有新的改善,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有新的增強,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農村改革繼續深化
歷時3年的林業產權制度改革主體改革任務基本完成,已通過省級檢查驗收,全鄉4668戶809宗林地參與了本次林改,林改面積54617.4畝。通過林改政策的反復學習,村民群眾的票決,落實了形式多樣的林業生產責任制,其中自留山227.1畝,責任山26132.8畝,分股不分山27907.9畝。林改發證6728本,其中山林所有權證806本,山林使用權證5922本,發證率100%,林業將成為我鄉農民收入的一個增長極。
⑶ 四川省鋁土礦價格是多少
青川縣總面積3269平方千米。總人口25萬人(2004年)。 www.xzqh.org 縣人民政府駐喬庄鎮,郵編:628100。代碼:510822。區號:0839。拼音:Qingchuan Xian。 www.xzqh.org 青川縣轄9個鎮、25個鄉、2個民族鄉:喬庄鎮、青溪鎮、房石鎮、關庄鎮、涼水鎮、竹園鎮、木魚鎮、沙州鎮、姚渡鎮、黃坪鄉、瓦礫鄉、孔溪鄉、茶壩鄉、大壩鄉、橋樓鄉、三鍋鄉、蒿溪回族鄉、樂安寺鄉、前進鄉、曲河鄉、馬公鄉、石壩鄉、紅光鄉、蘇河鄉、茅壩鄉、大院回族鄉、樓子鄉、金子山鄉、馬鹿鄉、七佛鄉、建峰鄉、白家鄉、板橋鄉、騎馬鄉、觀音店鄉、營盤鄉;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川縣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白龍江下游,川、甘、陝三省結合部,位於東經104°36′----105°38′,北緯32°12′----32°56′,處於中西部交接地帶。周圍與陝西省寧強縣、甘肅省文縣、武都區,四川省江油市、平武縣,廣元市市中區、朝天區、劍閣縣等八縣(區)相鄰,素有「雞鳴三省」、「金三角」之稱。全縣幅員面積3271平方公里,約490萬畝,總人口2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萬人。轄9鎮28鄉,271個行政村,1952個農業合作社。總人口中,漢族佔98%,有漢、回、藏、壯、朝鮮等9個民族,其中回族鄉兩個。青川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甚多。青川縣名因「其水清美」而得。自西漢置郡至今,歷代設置州、縣、郡、所、司、汛17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古時是秦隴入蜀之咽喉,為歷代兵家之爭,商賈必經之地。氐人曾在此建「仇池國」,歷史上著名的陰平古道、景穀道、馬鳴閣道,橫穿縣境東西,連接古絲綢之路。三國時著名的「蜀中三關」之一的白水關雄踞縣城東南。1979年在縣城附近發掘的國家一級文物戰國木牘,為研究封建社會初期的法律和書法演變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青川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在此交融,孕育了豐富的文化積淀。青川有著光榮輝煌的革命文化,紅軍在此英勇奮戰,留下的革命文物傳播著無盡的文化精神食糧。青川有著豐富的民間民俗文化。在元代就設置青川縣,1949年12月19日解放,今屬四川省廣元市,縣政府駐地喬庄鎮,距省會成都349公里。青川物華天寶,地腴物豐。境內地勢西高東低,坡度大於25°的占幅員面積的73。8%,最高海拔3837米,最低海拔491米。春寒秋涼,夏短冬長,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隨地貌呈立體變化。年平均氣溫13.7℃,最熱為7月,平均氣溫23.6℃,最冷為1月,平均氣溫2.5℃。年平均雨量1021.7毫米,年均日照1337.6小時,日照率30%,無霜期243天。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候宜人,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巨大。一是土地資源豐富。全縣人均佔有土地19.83畝,耕地1.75畝,林地17.46畝,牧地1.47畝。青川縣是全國生態農業試點縣,四川省畜牧業生產基地縣;二是森林資源豐富。青川是四川省林業基地縣,全縣林業用地面積330萬畝,占幅員的67,3%,森林覆蓋率42.3%,活立木蓄積量1200萬立米。現有木本植物4000餘種,其中珙桐、冷杉、銀杏、樟樹等珍貴樹種。境內佔地73萬畝的國家級唐家河自然保護區,是舉世聞名的珍稀動植物「基因庫」,是國寶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貝母雞等國家珍稀動物生長的樂園,是珙桐、冷杉等珍貴植物生長的凈土,是研究世界珍稀動物的基地;三是山珍資源豐富。「山珍之最在青川」,被國家定為「黑木耳質標」的青川木耳,「天然高級保鮮品」的香菇,「真菌之花」的竹蓀,「山菜之王」的蕨菜等綠色食品享譽國內外,是全國森林蔬菜八強縣和乾菜食用菌基地縣。全縣盛產杜仲、黃柏、厚柏、天麻、烏葯等名貴中葯材,是四川省中葯材基地縣;盛產核桃、油桐、板栗等乾果和刺梨、獼猴桃等野果;四是礦產資源豐富。全縣初步探明有各類礦點70多處,有儲量礦種20多種,貴金屬礦和非金屬礦是青川縣礦產資源的優勢,主要有砂金、岩金、銀礦、石英石、重晶石、石灰石、蛇紋石、鋁土礦、瀝青礦、鋅、銅、硫、煤等;五是水利資源豐富。境內河流屬長江水系,白龍江和青竹
⑷ 桂東縣有哪些鄉
桂東縣有清泉鎮、橋頭鄉、寒口鄉、黃洞鄉、城關鎮、三洞鄉、増口鄉、寨前鄉、流源鄉、大塘鄉、新坊鄉、普樂鄉、東洛鄉、沙田鎮、貝溪鄉、大水鄉、四都鄉、青山鄉18個鄉鎮和一個宋坪林場(國有林場)。
⑸ 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有好多個鎮
青川縣轄9個鎮、25個鄉、2個民族鄉:喬庄鎮、青溪鎮、房石鎮、關庄鎮、涼水鎮、竹園鎮、木魚鎮、沙州鎮、姚渡鎮、黃坪鄉、瓦礫鄉、孔溪鄉、茶壩鄉、大壩鄉、橋樓鄉、三鍋鄉、蒿溪回族鄉、樂安寺鄉、前進鄉、曲河鄉、馬公鄉、石壩鄉、紅光鄉、蘇河鄉、茅壩鄉、大院回族鄉、樓子鄉、金子山鄉、馬鹿鄉、七佛鄉、建峰鄉、白家鄉、板橋鄉、騎馬鄉、觀音店鄉、營盤鄉;另有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竹園鎮經濟發展最好。
⑹ 進賢縣池溪礦石有限公司怎麼樣
進賢縣池溪礦石有限公司是1994-12-23注冊成立的其他有限責任公司,注冊地址位於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池溪鄉。
進賢縣池溪礦石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60124746083850H,企業法人羅細文,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進賢縣池溪礦石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礦石。
通過愛企查查看進賢縣池溪礦石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⑺ 四川雷波縣
因縣北有雷番山為名。一說因縣西有池名雷波盪,水澈常青,因夏口雷震波光相激,呼為磨箕,漢譯雷波,以之名縣。一說彝族稱「莫波」澤為雷波。相傳城內有一水池,夏天打雷,電光與波光相激,故名雷波。雷波縣地處四川省西南邊緣的橫斷山脈東段小涼山,金沙江北岸,是涼山州的東大門。地理坐標:介於北緯27°49』-28°36』,東經103°10』-52』之間。按現行政區劃,東南隔江與雲南省永善縣相望,北與宜賓、樂山地區相鄰,西接美姑縣,西南緊連昭覺縣、金陽縣。
全縣有49 個鄉鎮、278個村、122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2.3萬人,以彝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佔45%,農業人口佔91%。全縣幅員面積2932.46平方公里。漢語拼音:Leibo Xian,行政代碼:513437,郵政編碼:616550,縣人民政府駐錦城鎮。
境內地形復雜,以山地為主,山地面積達2443.28平方公里,佔全縣幅員83.8%,其中海拔1000米至3500米的中山佔75.3%,3500米以上的高山佔0.7%,河谷低台佔10.6%,高台地佔2.3%,湖積平原佔0.3%。地勢高低 雷波縣
懸殊,西高東低,由西向東緩慢傾斜,最高海拔4076.5米(獅子山主峰),最低海拔325米(金沙江畔大岩洞谷底),也是全州的最低點。 雷波位於楊子地台西緣,處於川滇古隆起與我國新化夏系沉降帶四川盆地的交接帶之間,除石灰系、第三系外,上元古界的震旦系和古生界地層分布較廣泛,以河相沉積為主,夾基性火山岩佔全縣總面積三分之二,厚度約6000米,中生界只露出三又疊系侏羅系地層,出露的岩層為碎屑岩類、碳酸鹽類和玄武岩類。分布於東部和西部,發育較好,面積佔三分之一,厚度約4000米,第四系鬆散的沖積物與殘破積物零星公布於平壩及河谷地帶,最厚處100米左右。上古生界只露出二疊系地層。 雷波主要是南北向構造帶,溪溝縱貫全境,由近南北向的壓性或壓扭性斷裂及與之平行的褶皺組成。其次是北東向和東西向構造。
雷波自然資源豐富而獨特,最具開發潛力的有五大資源:一是水能資源,境內三大主要河流可開發水能資源15.5萬千瓦,目前僅開發利用不到10%。二是礦產資源,已初步探明儲量的主要有磷、鋁、鐵、鉛、銅、鋅等,特別是磷礦總儲量達22億噸,含量高,易開發。三是林竹草場資源,森林覆蓋率為34%,面積 148萬畝,是四川省最主要的硬雜木基地。有羅漢竹面積18萬畝,天然草場面積140萬畝。四是農副土特產資源,品種十分豐富,以蒓菜、茶葉、竹筍、天麻、臍橙、魔芋、各類葯材、野生植物等最為有名。五是旅遊資源,馬湖是省級風景名勝區,面積7.3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64米,為全國第三大高山深水湖泊,兼具旅遊、灌溉、養殖、蓄能多種功能。其開發利用規劃已通過省有關部門評審。 土地資源:縣內可使用土地面積28.5萬公頃,規劃中工業用地0.2萬公頃,商業用地0.35萬公頃,住宅用地0.15萬公頃,農業用地2萬公頃,其它用地25.8萬公頃。 礦產資源: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已發現的礦種有鉛、鋅、銅、煤、磷礦、石灰石、鋁土礦、石膏、鐵礦等10多種。其中鉛鋅產地20餘處,鉛鋅混合品位為40%左右,金屬儲量達40多萬噸;銅產地近20處,3%—5%的品位較為普遍,富礦品位高達10%—20%,金屬儲量達5萬多噸;鋁土礦最低品位41%,最高品位達71%,平均品位61%,經四川省儲委批準的儲量為227.2萬噸;磷礦產地10餘處,品位含量富礦層在29%—35%,探明儲量為22.6億噸,是全國優質磷礦之一;四川省地礦局攀西地質大隊地質五隊對雷波縣石灰石礦的普查資料表明:雷波縣是我國巨大優質石灰石寶庫之一,礦石總儲量為200億噸,其中可用於425#水泥生產的石灰石儲量100億噸,優質石灰岩儲量為20億噸。除此之外,其它礦種的儲量目前尚不清,需待進一步調查。 森林資源:雷波寬廣的山地面積和復雜的氣候條件,孕育了一個巨大的綠色寶庫。根據林業資源調查數據,雷波現有有林地面積14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3%。雷波是四川省最主要硬雜木基地,植物起源古老,種類繁多,素有「亞熱帶植物基因庫」之稱。僅喬木樹種即達70科320種。主要樹種有殼頭科36種、樟科36種、薔薇科25種,槭樹科27種。林下還伴生有竹類19種,杜鵑花科40多種。森林中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較多,其中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有桫欏、珙桐、香果樹、杜仲、銀杏、水青樹等10餘種;國家三級保護的有梓葉槭、領春木、厚朴、紅豆樹、楨楠、大王杜鵑等10餘種。同時,復雜的森林環境和豐富的食物資源給各種動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雷波森林中棲息著國家一、二類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大熊貓、血雉、綠尾虹雉、紅腹角雉、白腹錦雞、紅腹錦雞等。 水利資源:雷波馬湖不僅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也是一個中型水庫,蓄水4.8億立方米。馬湖引水灌溉工程南北乾渠總長56公里,可灌溉面積2.2萬畝。境內三大主要河流西寧河、西蘇角河、溜筒河可開發水能資源15.5萬千瓦,目前僅開發利用不到10%。金沙江流經縣境內135公里,國家規劃中的裝機1200萬千瓦的溪洛渡電站就在境內。 旅遊資源:雷波具有十分復雜的自然地理條件和典型的山地立體氣候,遠古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因此,孕育了優美的自然景觀、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獨特的人文遺跡。縣內旅遊資源可分為三大類,一是自然生態類,主要有馬湖、落水湖、麻咪澤動植物基因庫,城牆岩原始森林、溶洞奇觀等;二是人文景觀類,主要有三國文化遺跡、僰人岩墓群、彝族向天圓墳等;三是人造景觀類,主要有溪洛渡電站大壩及庫區景觀。 其他資源:農副土特產資源十分豐富,以蒓菜、茶葉、竹筍、天麻、臍橙、魔芋、各類葯材、野生綠色食品等最為有名。蒓菜是全國稀有的珍稀水產品,僅產於西湖和雷波馬湖。「雷波貢茶」歷史上就享有盛譽,遠銷國內外。雷波優質臍橙曾在全國農業博覽會上獲得兩項金獎,產品供不應求。
雷波古為西南夷地的一部分。從漢武帝建元6 年(公元前135年)在境內設螳螂縣(屬犍為郡)算起,至今已有2139年的歷史。漢末改置潛街縣,三國蜀漢時改為馬湖縣(屬越西郡)。 唐、五代、宋時為馬湖部。唐朝乾元(公元758年)涼山東部雷(波)馬(邊)屏(山)地區為戎州所轄,羈縻殷、馴、騁、浪四州,其馴、騁、浪三州均在雷波縣境內。宋時涼山東部為馬湖路,有三十七部落在今雷波一帶。 元世祖至元13年(1276年)在雷馬屏峨地區設置馬湖路,下轄雷波、沐川六個長官司。 明洪武四年(1371年)年設馬湖府雷波長官司,明弘治8年(1495年)改為黃琅巡檢司。 清康熙初年(1662年)設雷波長官司,清雍正8年(1730年)改土歸流設雷波衛,乾隆26年(1761年)升衛為廳(屬敘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設雷波廳行政公署,黃螂為分廳,隸大漢四川軍府。民國三年(1914年)改稱雷波縣,1930年改隸樂山專員公署。 1950年5月解放,同年8月25日,雷波縣人民政府成立,隸樂山專員公署。1956年劃歸涼山彝族自治州,1958年劃出瓦崗、莫紅、卡哈洛三個區另成立瓦崗縣, 1960年撤銷瓦崗縣劃歸雷波縣。 2000年,雷波縣轄4個鎮、45個鄉:錦城鎮、汶水鎮、黃琅鎮、西寧鎮、南田鄉、海灣鄉、帕哈鄉、杉樹堡鄉、箐口鄉、永盛鄉、順河鄉、回龍場鄉、溪洛米鄉、白鐵壩鄉、渡口鄉、馬湖鄉、中田鄉、穀米鄉、柑子鄉、雙河口鄉、羅山溪鄉、桂花鄉、沙沱鄉、爛壩子鄉、八寨鄉、松樹鄉、拉咪鄉、千萬貫鄉、五官鄉、曲依鄉、卡哈洛鄉、元寶山鄉、大岩洞鄉、岩腳鄉、莫紅鄉、坪頭鄉、克覺鄉、上田壩鄉、簸箕梁子鄉、大坪子鄉、小溝鄉、雷池鄉、咪姑鄉、一車鄉、巴姑鄉、斯古溪鄉、山稜崗鄉、長河鄉、谷堆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07873人,其中: 錦城鎮 9748 、西寧鎮 13223、 汶水鎮 9652 、黃琅鎮 7011、 南田鄉 7711 、海灣鄉 5970 、杉樹堡鄉 3505、 箐口鄉 5797 、帕哈鄉 4614 、永盛鄉 7495 、溪洛米鄉 4366 、白鐵壩鄉 3813、 順河鄉 1956、 渡口鄉 7136、 回龍場鄉 5054 、馬湖鄉 6190 、中田鄉 5279 、穀米鄉 6018 、柑子鄉 2566 、雙河口鄉 2150 、羅山溪鄉 2507 、桂花鄉 2986 、爛壩子鄉 2335 、沙沱鄉 2373 、山稜崗鄉 4736 、長河鄉 2246 、谷堆鄉 2517、 八寨鄉 4526 、拉咪鄉 1551 、松樹鄉 3016 、曲依鄉 3557 、千萬貫鄉 3251 、五官鄉 4411 、上田壩鄉 3291、 大坪子鄉 1497 、簸箕梁子鄉 2253、 小溝鄉 996 、莫紅鄉 3001、 克覺鄉 1270、 坪頭鄉 2297、 雷池鄉 3601 、巴姑鄉 2839、 咪姑鄉 4393、 一車鄉 3240、 斯古溪鄉 1705 、卡哈洛鄉 5638、 元寶山鄉 7124、 大岩洞鄉 1981 、岩腳鄉 3481。現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2004年,雷波縣轄4個鎮(錦城、西寧、黃琅、汶水)、45個鄉(南田、帕哈、海灣、箐口、永盛、順河、渡口、沙沱、桂花、長河、谷堆、八寨、五官、曲依、松樹、拉咪、馬湖、穀米、中田、柑子、小溝、莫紅、克覺、坪頭、雷池、咪姑、巴姑、一車、岩腳、杉樹堡、溪洛米、白鐵壩、回龍場、羅山溪、爛壩子、山稜崗、千萬貫、上田壩、雙河口、大坪子、斯古溪、卡哈洛、元寶山、大岩洞、簸箕梁子)。
近幾年來,雷波基礎設施建設迅速發展,交通、電力、通信和接待條件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交通方面,境內公路里程1000餘公里,分別通往成都、西昌、宜賓、樂山、雲南等地,目前,主幹公路正在進行油路建設,金沙江通航也正在積極爭取立項。電力方面,正在興建裝機5000千瓦的安寨坪電站,已建成雷波至屏山35千伏輸電線路,雷波電力進入川南網,徹底改變電力不足的落後狀態。境內還規劃有雙叉河電站(裝機容量24000千瓦)等梯級開發電站。通信方面,程式控制電話已擴容為4000門,開通了光纖傳輸、行動電話等先進的通信工具,馬湖風景名勝區所在的黃琅地區也已開通光纖傳輸。市政建設逐步發展。現有城區面積約1.5平方公里,規劃面積5平方公里。縣城有穩定的天然優質水源,能滿足城市遠期發展的需要。市政基礎設施齊全,電力、通信、燃氣、供水有保障。正在規劃建設垃圾處理場、污水處理管網、自來水管網改造、環城路改造、東升路改造、西環路改造延伸等一批市政建設工程。城郊一公里處還有一個面積700畝左右的天然湖泊洛水湖,風景秀麗,規劃建設為城郊公園。 雷波縣有獨特的地理區位和資源優勢。極具開發潛力的磷礦,豐富的土地資源和水能資源,山區立體氣候適宜多種多樣的物種生存繁衍。這一切為雷波發展工礦業和農業綜合開發提供了優越的條件。雷波縣馬湖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其水質無污染,自然景觀豐富優美,以彝族歷史文化和三國遺址為特徵,具有獨特魅力,是極具開發潛力的風景區。位於縣境內的溪洛渡電站已在預可行性研究階段比選獲得成功,進入可行性研究,將於2001年6月提出可行性研究報告。該電站裝機容量為1200萬千瓦,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是中國僅次於三峽電站的大型水電站。該電站具有發電量大,攔沙作用大,防洪庫容大,航運效益好,工程經濟指標優越,梯級效益顯著的特點。隨著溪洛渡電站建設的逐步展開,必將翻開經濟社會發展新畫卷。 雷波縣有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處於攀西經濟開發區與川南經濟圈聯結處,是涼山的東大門,與省內比較發達的宜賓、樂山等地相鄰,同雲南也有密切的聯系。由於交通、通信建設的迅速發展,雷波已徹底改變了過去的「死角」狀態。隨著溪洛渡電站的建設,雷波必將發展成為介於攀西、川南兩大經濟區之間的又一個中心城市。 電廠和裝機能力,輸變電能力:目前正在運行的水電站兩座,裝機容量4900千瓦,正在建設水電站一座,裝機容量5000千瓦。已建成投入使用35千伏輸變電線路,並入川南電網。 現有城區面積約1.5平方公里,規劃面積5平方公里。縣城有穩定的天然優質水源,能滿足城市遠期發展的需要。市政基礎設施齊全,電力、通信、燃氣、供水均有保障。正在規劃建設垃圾處理場、污水處理管網、自來水管網改造、環城路改造、東升路改造、西環路改造延伸等一批市政建設工程。
編輯本段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 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全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2659人,失業保險3650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7727人;企業退休人員養老保險人均增資209.7元/月。加大對弱勢群體的救助,城市醫療救助689人次,發放救助金36萬元;農村醫療救助790人次,發放救助金144.1萬元;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納入城市低保4085人,人均月補助水平達125元;納入農村低保1.83萬人,人均月補助水平達40元;納入五保供養對象728人,月均供養標准110元。建設安居工程500戶,災後重建200戶,地質災害避讓遷建59戶。加強勞動監察和執法力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受理維權申請36起,為農民工追討被拖欠的工資76.5萬元,工傷及其他賠償120餘萬元。 【民生工程】 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完成「三房」改造1330戶、新農村建設8個。籌集資金680萬元,重點實施箐口苗寨和卡哈洛大火地(原康復村)住房改造,並配套建設水、電、路、醫療、教育等設施,苗寨住房改造工程已完工並投入使用。切實抓好教育「兩免一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公路、農村安全飲水等民生工程。全面落實種糧補貼、綜合補貼、農機補貼、家電下鄉補貼、能繁母豬保險和補貼、退耕還林補助等惠民政策,兌現支農惠農資金3528萬元。面對百年難遇的持續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籌資400餘萬元修復受災群眾電力、人畜飲水設施和恢復農業生產,確保「沒有一人餓死,沒有一人凍死,沒有一人摔死」。在汶川「5.12」、會理「8.30」地震發生後,積極組織捐款193.9萬元支持地震災區建設,及時派出醫療救援隊趕赴汶川地震災區開展傷員救護。 【平安建設】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強化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努力將矛盾隱患處理在基層和萌芽狀態。大力推進公安「三基」建設,建立「電子眼」監控系統,突出命案偵破、禁毒工作和追逃三項重點工作,共立刑事案件145起,偵破133起,破案率91.7%;立「兩搶一盜」案件56起,偵破47起,破案率84%,並破往年積案60起;抓獲上網逃犯39人,查獲毒品海洛因4482克;立命案11起,偵破10起,破案率90.9%。狠抓安全生產重點環節工作,強化安全監管,全年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33起,同比下降51.5%;死亡9人,同比下降40%;受傷34人,同比下降68.2%;財產損失229.3萬元,同比持平,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全力抓好信訪維穩工作,強化維穩預警機制建設,穩妥處置集體上訪事件,確保非正常上訪「零進京」,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
編輯本段民族風情
雷波屬涼山彝族自治州東部小涼山區,民族文化歷史悠久,在民族特徵上有別於大涼山地區,其語言、文化、服飾、飲食、風俗都具有獨特的風格。彝族能歌善舞,傳統樂器有口弦、豎笛、月琴、嗩吶、馬布等;彝族達體舞熱烈奔放,富於音樂美、動作美,而且簡單易學,男女老幼人人均可參與。彝族傳統體育項目有賽馬、拋石、射擊、跳斗笠及摔跤等。彝族民間傳說豐富多彩,如馬湖由來的故事、三國時代諸葛亮與孟獲激戰的傳說、彝族英雄支呷阿魯的傳說等等。彝族向天圓墳、畢莫文化神秘莫測,還有眾多的文化遺產。 彝族民歌 雷波縣地處彝漢文化的交匯地帶,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濃郁,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其中以彝族民歌最具特色,既有因居住封閉而定格在不同歷史形態的保留完整的原生態彝族民歌,也有彝漢文化長期水乳交融而不斷演繹發展的現代彝族民歌。雷波彝族民歌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內容豐富、旋律優美、古樸久遠,集彝族民歌之大成,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彝族民歌的代表,絢麗多姿的彝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與火把文化、服飾文化、畢摩文化並稱的彝族四大文化品牌之一。 傳承至今的彝族民歌共有五千餘首,主要分為六大類:即婚禮歌類、喪歌類、情歌類、新年歌類、比賽和勞動歌類,以及畢摩、蘇尼作法事唱的歌等類型,並在3個方言區形成了4種獨特的風格:一是「瓦崗所什諾伙」片區的民歌,夾雜有「聖詐」方言;二是「瓦崗所什格伙」片區的民歌,伴有「所地」(阿堵)色彩;三是西寧、山稜崗、馬頸子、莫紅等地以「以諾」方言片區的民歌,是地地道道最富有彝族特色的民歌集聚地;四是上田壩、永盛、錦城、黃琅雜居區富有彝漢文化交融特色的民歌。 2006年11月,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彝族民歌之鄉」稱號。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2004年,雷波縣轄4個鎮(錦城、西寧、黃琅、汶水)、45個鄉(南田、帕哈、海灣、箐口、永盛、順河、渡口、沙沱、桂花、長河、谷堆、八寨、五官、曲依、松樹、拉咪、馬湖、穀米、中田、柑子、小溝、莫紅、克覺、坪頭、雷池、咪姑、巴姑、一車、岩腳、杉樹堡、溪洛米、白鐵壩、回龍場、羅山溪、爛壩子、山稜崗、千萬貫、上田壩、雙河口、大坪子、斯古溪、卡哈洛、元寶山、大岩洞、簸箕梁子)。現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