鉻礦乾燥機
❶ 金屬礦石標本資源整理技術規程
前言
本規程是依據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有關要求而編制的。它是指野外標本採集運回後至標本正式展出這段時間內所進行的各種技術整理工作及程序。其目的是使金屬礦石標本整理規范化,陳列出既具代表性又美觀的礦石標本,並配合相應的鑒定結果、測試數據和有關圖件與照片,較全面地反映金屬礦石特徵,為人們展示我國礦產資源情況,提高國情意識,同時也為專業人員開展某些地區或礦床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礎資料,促進科技創新。它是金屬礦產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因而制定出金屬礦石標本整理中整飾分理、技術處理和綜合整理等3個規范性步驟,作為礦石技術整理的規程。
本規程附錄A為規范性附錄。
本規程由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提出。
本規程起草單位:中國地質博物館。
本規程起草人:王月文,吳良士,楊良鋒。
本規程由國家岩礦化石標本資源共享平台負責解釋。
1 范圍
本規程規定了金屬礦石標本整理工作的技術要求與程序。
本規程適用於國家自然科技資源平台建設中金屬礦石標本整理工作,是金屬礦石標本整理工作的技術依據。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規程的引用而成為本規程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後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規程,然而,鼓勵根據本規程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規程。
GB/T2260—2007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
GB/T9649.9—2009 地質礦產術語分類代碼 第9部分:結晶學及礦物學
DZ/T0200.2002 鐵錳鉻礦地質勘查規范
DZ/T0201.2002 鎢錫汞銻礦產地質勘查規范
DZ/T0214.2002 銅鉛鋅銀鎳鉬礦地質勘查規范
DZ/T0204.2002 稀土礦產地質勘查規范
DZ/T0199.2002 鈾礦地質勘查規范
DZ/T0208.2002 砂礦(金屬礦產)地質勘查規范
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辦公室主編.礦產工業要求參考手冊.北京:地質出版社,1986
高振西.群眾怎樣採集地質標本.北京:地質出版社,1959
3 術語與定義
3.1 金屬礦石種類(type of metallic ore)
金屬礦石包括六大類:黑色金屬礦石(Fe、Cr、Mn、Ti、V)、有色金屬礦石(Cu、Pb、Zn、W、Sn、Mo、Bi、Hg、Sb、Co、Ni、Al、Mg)、貴金屬礦石(Au、Ag、Pt族金屬)、稀有金屬礦石(Nb、Ta、Li、Be、Rb、Cs、Zr、Sr)、分散元素礦石(Ge、Ga、In、Ti、Hf.、Re、Cd、Se、Te)及稀土金屬礦石(包括輕稀土礦石Ce、La、Pr、Nd、Pm、Eu、Sm和重稀土礦石Y、Gd、Tb、Dy、Ho、Er、Tm、Yb、Lu)。放射性礦石(U、Th、Ra等)以伴生為主,一般不單列。
3.2 金屬礦石自然類型(original type of metallic ore)
通常按性狀劃分為原生礦石、氧化礦石和混合礦石三種;還可以按礦石的礦物共生組合不同,來劃分礦石的自然類型。
3.3 金屬礦石構造(structure of metallic ore)
金屬礦石構造類型較多,但從金屬礦石標本整理保存角度一般分為四大類:晶簇狀構造、塊狀構造、土狀構造和砂狀構造。
4 金屬礦石標本整飾分理
1)標本運回後首先必須進行清點,查對標本箱總數與清單是否一致,若有遺失,必須追找;檢查標本箱是否損壞,若破損嚴重以致標本丟失應設法補救。完成上述工作後方可接收和開箱。
2)標本接收後應及時開箱清理,首先按標本清單查對標本,檢查其與標本上編號及標簽編號是否一致;若標簽與標本上編號有局部破損,應立即進行修補或更換;若完全破損以至無法辨認則考慮補采,不可敷衍了事,或憑記憶隨機編造。
3)對不同礦石標本進行分類整理,如:
晶簇狀構造標本要用清水或洗滌液進行定期沖洗,清除表面污泥和其他附著物;若有局部破損可用黏合劑、修復材料或填充物質進行必要的修復與加固。
塊狀構造的原生礦石標本原則上不宜沖洗,但要對標本進行一定的修飾,使其造型更加美觀。
氧化礦石和混合礦石標本要及時處理,或封蠟,或置於密封容器內,設法保持其原狀,以免繼續氧化而損壞。
土狀構造的金屬礦石標本若有吸收性則應放在乾燥箱(磨砂口瓶)內;若無吸收性則用黏結劑將其加固,或裝入特製塑料袋內,以免松垮粉碎或遭受污染。
砂狀構造的礦石標本,如砂礦,應裝入特製磨砂口玻璃瓶內,並在瓶上貼上膠布,將其原始編號寫上,並附野外標簽。
鑽孔岩心標本應將表面徹底清洗干凈,清除岩心表面原來用油漆編寫的鑽探回次號;對節理發育的岩心應作適當的加固保護。
4)金屬礦石標本經開箱核對和分類整理後應分別選擇出陳列用標本、測試用標本及鑒定用標本以及其他用途的標本,並在其相應標簽上給予備注。
5)將整飾處理後的礦石標本按礦床,或按礦床剖面、中段及鑽孔進行分類集中,並且以由下至上(或由底到頂)原則將標本進行室(館)內編號,並附於標簽上。
5 金屬礦石標本技術處理
5.1 陳列標本處理
1)陳列標本要根據陳列目的不同進行選取與處理,但均要以標本代表性與觀賞性相結合為原則。標本應盡量保持其自然形態,可作必要的修飾,使其造型更完美,但不能移花接木。標本大小視展台大小與採集可能性而定。
2)展示區域礦產資源分布的金屬礦石標本通常僅以該礦床最常見的礦石類型標本一二塊代表之,最好有區域礦產分布圖或礦區地質圖作背景。標本應盡量美觀、大方,大小應與其他標本相匹配。
3)展示礦體內部結構及不同礦石類型空間分布的金屬礦石標本,最好以坑道或剖面上系統標本為代表,自下而上或自底到頂排列,並與相應的坑道素描圖或剖面圖相對照,使其更具立體感,同時對每塊標本附上鑒定、測試等有關資料與照片。
4)用鑽探岩心標本反映礦體深部或垂向變化時,由於岩心直徑大小一樣,表面粗糙,不易給人感性認識,因此要求對岩心進行再處理,如沿岩心軸向二分之一劈開、拋光、連續放在岩心盒中展示;或分段垂直岩心軸向切割光片,按深度附在柱狀圖或剖面圖相應位置上展示。
5)砂礦陳列標本處理時除按礦床剖面區分各類型砂礦外,應挑選其單礦物,如金紅石、錫石、砂金、鈦鐵礦等,單裝在玻璃瓶或玻璃盤中展示。若砂礦粒度、形態變化不大則可挑一個樣代表之;若沿剖面變化較大,在樣品處理時可考慮挑選數個單礦物予以展示。
5.2 光、薄片標本處理
1)光、薄片切割是為了對金屬礦物標本進行全面、正確的鑒定,因此光、薄片的標本選擇與陳列標本應(盡量)一致,更應該重點考慮其代表性,使在光、薄片內獲得最多的微觀信息,以便做到肉眼鑒定與顯微鑒定密切配合,更完整地闡述金屬礦石標本的地質內容及其基本特徵。
2)用作切割光、薄片的標本最好是沒有風化或蝕變的原生礦石標本。樣品送割時應在切片位置上用紅筆粗線條劃出切片方向。具有明顯方向性的礦石標本,如條帶狀、條紋狀構造礦石其切片位置應與其走向垂直;無明顯方向性變化的礦石標本,如塊狀構造礦石其切片位置應在礦石礦物較集中部位,或金屬礦物與脈石礦物變化最明顯部位切片。
3)光片切片位置與薄片切片位置要力求一致,最好選擇同一塊標本的兩個相互平行的位置進行切片,以便更好地反映金屬礦石的構造以及金屬礦物與脈石礦物的關系。用電子探針光薄片最好。
4)包裹體測溫片與電子探針片要以原生礦石標本為對象,並且樣品切割要在光、薄片研究之後;只有通過光、薄片研究才能確定礦石標本的包裹體測溫與電子探針工作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否則不能取得預期效果。
5)光、薄片切割後應將其剩下的礦石標本給予妥善保留,不要輕易丟失,以便工作時查對。
5.3 化學分析樣品處理
1)化學分析樣品採集後,應將標本表面清洗干凈,切割掉表面氧化物的部分,並應及時進行破碎與縮分。不論是按切喬特公式(Q=Kd2)採用分步縮分法,還是採用機械聯動線加工法,均要保證樣品的純凈性,使其不受污染並保持樣品粒度的均勻,從而使其具有最大代表性,並且在加工過程中樣品總損失率不能大於5%,縮分誤差不得超過3%,嚴格按有關規范執行。
2)礦石樣品應及時送往有關實驗室,首先進行礦石基本分析,分析項目視礦種的不同而不同,如鐵礦進行全鐵(TFe)或Fe2O3、FeO、S、P、SFe分析,鉻礦進行Cr2O3、S、P、SiO2和FeO等分析。同時,將其副樣送有關實驗室進行不同精度的光譜全分析,如等離子光譜分析、X熒光光譜全分析等。
3)依據光譜全分析結果確定是否對金屬礦石繼續進行化學全分析與組合分析。化學全分析樣品一般按礦石類型選有代表性的樣品進行,分析項目一般為10~12項,但其分析總和要求在99.3%~100.7%之間。組合分析樣品是從基本分析副樣中按長度比例或塊段面積抽取測試樣品,項目據光譜全分析與化學全分析的結果確定。此兩項分析結果將分別確定金屬礦石的性質和金屬礦石綜合利用的價值。
4)金屬礦石樣品副樣要妥善保存,一方面將作為內部檢查樣品,檢查樣品分析化驗的精度與可靠性,另一方面以備日後深入研究之需要,如為了深入探討各組分賦存狀態而開展的物相分析等。
5)風化殼上土狀構造的金屬礦石樣品如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石樣品,在處理時應及時將其表面一層刮掉再進行加工、縮分,以免因污染而影響樣品的可靠性。化學分析項目主要為輕稀土元素(La、Ce、Pr、Nd、Pm、Sm、Eu)和重稀土元素(Gd、Tb、Dy、Mo、Er、Tu、Yb、Lu)14項(其中Pm為人造元素),通常還增加釔(Y)分析。
5.4 單礦物樣品處理
1)單礦物樣品通常是從天然重砂和人工重砂中獲取的。在樣品處理中淘洗與分選是兩道重要的流程,淘洗要保證目標礦物不丟失,分選要保證目標礦物的純度要求。若達不到純度要求,分選(磁選、電磁選等)後還要進行人工鏡下挑選。
2)天然重砂若是海濱砂則經過簡單淘洗後即可直接分選;若是河床砂則在處理時必須對尾砂進行反復淘洗,直至最後兩次肉眼觀察無目標礦物和重礦物為止,方可將淘洗所得重砂進行分選,挑選出單礦物。
3)人工重砂處理之前必須對金屬礦石的光、薄片進行較詳細的研究,並依據其礦物粒度、共生組合、連生包裹體等情況確定人工重砂破碎過篩網目與工作流程,然後方可開展工作及單礦物挑選。當金屬礦物含量豐富而用量不多時通常多用人工在鏡下挑選單礦物。
4)重砂樣品質量在15g以下者一般不縮分,在15g以上者酌情縮分。分離後樣品稱量一般用1/100或1/1000天平;貴金屬則用1/10萬天平稱量;允許誤差小於天平感應的2倍。貴金屬砂樣分離與挑選時都不得漏掉相當於0.1mm的貴金屬兩粒以上。
5)用作同位素年代測定的某些金屬單礦物,如輝鉬礦(用作Re-Os法年代測定)、鋯石(用U-Pb法年代測定)等樣品,在保證礦物純度的同時,必須對其產出地質特徵與礦物共生組合關系有較清楚認識的情況下才可送往實驗室進行年代測試,以保證年代測定能獲得准確的地質意義。
6)對金屬礦物進行礦物學研究時要求單礦物數量一般較大。當礦石目標礦物含量稀少時則應採集體積較大的樣品(樣重達0.5~1.0g)進行分離選取,以保證樣品的可靠性與代表性。
6 金屬礦石標本資料綜合整理
1)對每件陳列或研究用的金屬礦石標本的送樣日期、送樣單位、委託測試項目與要求、測試結果交回日期、經手人等進行登記並造冊立案;對測試原始數據與報告應復印兩份,原件立案保存,復印件供工作借閱使用。
2)將每件陳列或研究用的金屬礦石標本的有關資料進行匯總,建立金屬礦石標本信息資料卡,然後將信息資料輸入計算機,並經過一定的編排處理,建立金屬礦石信息資料庫,以供人們查閱與共享。金屬礦石信息資料卡內容詳見附錄A。
3)依據金屬礦石標本鑒定報告、各種測試數據以及野外資料,對該礦床(或礦區、礦段)的金屬礦石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編寫較系統的說明或報告,闡述其產出分布特徵和工業利用可能性,向人們介紹較新的認識。
4)上述工作基本完成後需將金屬礦石標本進行系統整理,並視標本性質與狀況用不同材料與容器包裝,以便保存、堆放、索取與清點。
5)包裝後金屬礦石標本按礦床、礦種、地區分別存放,並將其存放的庫房以及庫房內存放櫃(架)上的位置用平面圖明確標示,以便查找與提取。對於貴重標本、稀缺標本和保密標本要另設庫房或專櫃保存。
6)存放的庫房要牢固、安全,並備有各種防範設備與防範措施預案。特別要建立安檢管理制度,使各種金屬礦石標本資料得到可靠安全的保護。
7)對海洋深部標本要求特殊整理,首先要取海水放在玻璃容器中,把採集的標本,如錳、鈷礦,放在裝滿海水的容器中,然後用蠟把它封住以免漏氣使海水乾涸,造成標本氧化、腐蝕或表面變干而影響展出。
8)對含金屬元素的膽礬等礦物也要進行特殊處理,要用封閉的容器並加乾燥劑保存。
附錄A
(規范性附錄)
金屬礦石信息資料卡
表A.1 金屬礦石信息資料卡
❷ 礦物的種類有那些
只有具備以下條件的物質才能稱為礦物:
1)礦物是各種地質作用形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單質,比如火山作用。它們可以是固態(如石英、金剛石)、液態(如自然汞)、氣態(如火山噴氣中的水蒸氣)或膠態(如蛋白石)。
2)礦物具有一定的化學成分。如金剛石成分為單質碳(C),石英為二氧化硅(SiO2),但天然礦物成分並不是完全純的,常含有少量雜質。
3)礦物還具有一定的晶體結構,它們的原子呈規律的排列。如石英的晶體排列是硅離子的四個角頂各連著一個氧離子形成四面體,這些四面體彼此以角頂相連在三維空間形成架狀結構。
如果有充分的生長空間,固態礦物都有一定的形態。如金剛石形成八面體狀,石英常形成柱狀,柱面上常有橫紋。當沒有生長空間時,它們的固有形態就不能表現出來。
4)礦物具有較為穩定的物理性質。如方鉛礦呈鋼灰色,很亮的金屬光澤,不透明,它的粉末(條痕)為黑色,較軟(可被小刀劃動),可裂成互為直角的三組平滑的解理面(完全解理),很重(比重為7.4-7.6)。
5)礦物是組成礦石和岩石的基本單位。
礦物是怎樣形成的
礦物是自然界中各種地質作用的產物。自然界的地質作用根據作用的性質和能量來源分為內生作用、外生作用和變質作用三種。內生作用的能量源自地球內部,如火山作用、岩漿作用;外生作用為太陽能、水、大氣和生物所產生的作用(包括風化、沉積作用);變質作用指已形成的礦物在一定的溫度、壓力下發生改變的作用。在這三方面作用條件下,礦物形成的方式有三個方面:
氣態變為固態 火山噴出硫蒸汽或H2S氣體,前者因溫度驟降可直接升華成自然硫,H2S氣體可與大氣中的O2發生化學反應形成自然硫。我國台灣大屯火山群和龜山島就有這種方式形成的自然硫。
液態變為固態 是礦物形成的主要方式,可分為兩種形式。
(1)從溶液中蒸發結晶。我國青海柴達木盆地,由於鹽湖水長期蒸發,使鹽湖水不斷濃縮而達到飽和,從中結晶出石鹽等許多鹽類礦物,就是這種形成方式。
(2)從溶液中降溫結晶。地殼下面的岩漿熔體是一種成分極其復雜的高溫硅酸鹽熔融體(其狀態像煉鋼爐中的鋼水),在上升過程中溫度不斷降低,當溫度低於某種礦物的熔點時就結晶形成該種礦物。岩漿中所有的組分,隨著溫度下降不斷結晶形成一系列的礦物,一般熔點高的礦物先結晶成礦物。
固態變為固態 主要是由非晶質體變成晶質體。火山噴發出的熔岩流迅速冷卻,來不及形成結晶態的礦物,卻固結成非晶質的火山玻璃,經過長時間後,這些非晶質體可逐漸轉變成各種結晶態的礦物。
由膠體凝聚作用形成的礦物稱為膠體礦物。例如河水能攜帶大量膠體,在出口處與海水相遇,由於海水中含有大量電解質,使河水中的膠體產生膠凝作用,形成膠體礦物,濱海地區的鮞狀赤鐵礦就是這樣形成的。
礦物都分別在一定的物理化學條件下形成,當外界條件變化後,原來的礦物可變化形成另一種新礦物,如黃鐵礦在地表經過水和大氣的作用後,可形成褐鐵礦。
提問的先生,你問礦物的種類有哪些,這實在太多了,粗略估計就有幾百萬種。。那些寶石什麼的都是礦物。。。。。
❸ 回轉烘乾機和回轉窯構造上有什麼區別還是僅適用溫度不同
回轉窯可以看成是放大版的烘乾機,但又不盡相同,回轉窯主要是針對建材類物料的生產加工,在其內部進行著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烘乾機主要針對的是高濕物料,物料經過筒體內部進行的是單純的物理變化,通過蒸發掉水分來達到乾燥的目的!
回轉窯和回轉烘乾機從外觀結構來看大致相同,同屬與烘乾產品。只是在細節設計的構造略有不同,用途也不同。
用途決定結構,先從用途上來區分。回轉窯主要是要求溫度高,筒體內部鑲嵌有耐火磚,一般溫度在800-1300℃范圍內使用,主要燒制需高溫的原料,如水泥廠鍛燒水泥熟料,冶金化工窯則主要用於冶金行業鋼鐵礦磁化焙燒;鉻、鎳、鐵礦氧化焙燒;耐火材料廠焙燒高鋁釩土礦和鋁廠焙燒熟料、氫氧化鋁,化工廠焙燒鉻礦砂和鉻礦粉等類礦物。石灰窯(即活性石灰窯)用於焙燒鋼鐵廠、鐵合金廠的活性碳和輕燒白去石。在工礦業領域,凡需焙燒的物料,都需回轉窯來完成。這是回轉窯的主要用途。對於一些物料要求溫度高的,一般都用回轉窯,其主要是煅燒,改變物料的性質。
從結構上區分:回轉烘乾機筒體是卧式回轉圓筒,其內部從前至後焊有交錯排列角度不同的各式抄板。回轉窯體內根據需求鑲有不同型號耐火磚,在進料端為防止倒料設有門圈及螺旋抄板。
回轉窯在其外部裝有用於支承的輪帶。筒體通過前後輪帶支承在托輪裝置上,在後托輪裝置上設置擋輪以控制筒體的軸向竄動。筒體的轉動是由傳動裝置通過小齒輪帶動固定在筒外徑齒輪而回轉的。
從外形上簡單區分:回轉窯直徑比和長度比一般都超過10以上,而烘乾機一般要低於8左右。給人印象就是回轉窯很細長,烘乾機是粗短。
❹ 內蒙古自治區的情況怎樣
內蒙古是中國東西跨度最大的省份,與甘肅、寧夏、山西、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眾多省份接壤,但總體來說,以烏蘭察布盟為界,分為蒙西城市群(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烏海、巴彥淖爾、阿拉善)和蒙東城市群(赤峰、通遼、呼倫貝爾、興安盟、錫林郭勒盟),兩大城市群中間群山環繞、層層阻隔,基本上兩個城市群的人是不來往的,鐵路、民航交通聯系也很少,所以造成蒙西城市群和蒙東城市群經濟、文化、飲食、風俗、方言、宗教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蒙西城市群以西北人化為主,而蒙東城市群則以東北人為主。
從整體上來說,蒙西城市群(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烏海、巴彥淖爾、阿拉善)的經濟發達程度更高,教育水平也更為先進,眾所周知的包鋼一中、包一中、呼和浩特二中、內蒙古大學等名校也都坐落在蒙西城市群,蒙西城市群擁有龐大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城市規劃理念,尤其是近年來「呼包鄂黃金三角州的」的提出,黨和國家更加大了對蒙西城市群的投資力度,「呼包鄂」國際機場、呼包鄂城際動車等一大批推動黃金三角洲經濟發展的項目被國務院獲批,包頭和呼和浩特也入選中國二線城市名單,包頭更是連續入選中國最富裕城市前12強,並連續多年獲評全國文明城市。
蒙東城市群是內蒙古農牧業和林業的發展基地,經濟較為落後,集中著內蒙古最多的國家級貧困縣,主要靠原始的小農經濟維持地方經濟發展,近年來,呼包鄂城市群進一步加大了對蒙東落後地區的貧困扶持力度,很多希望小學被蒙西城市群的企業或政府資助建設起來,對加快蒙東城市群脫貧致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幫扶作用。
飲食文化方面,蒙西城市群更傾向於西北文化,喜歡吃燜面、莜麵、燒賣、焙子、火鍋、羊雜碎、燴菜等美食,二人台是當地的特色戲種。蒙東城市群更傾向於東北文化,喜歡吃豆包、酸菜、小雞燉蘑菇、豬肉燉粉條等美食,二人轉是當地的特色戲種。
總體來說,內蒙古還是不錯的,蒙西城市群的人憨厚老實、積極向上,蒙東城市群的人熱情豪爽、甘於奉獻,內蒙古值得一去。
❺ 巴基斯坦在哪個洲
巴基斯坦是一個獨立國家,屬於亞洲。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簡稱「巴基斯坦」,意為「聖潔的土地」、「清真之國」。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是一個多民族伊斯蘭國家。國語為烏爾都語。
巴基斯坦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南瀕阿拉伯海,東接印度,東北鄰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與阿富汗交界,西鄰伊朗。海岸線長980公里。南部屬熱帶氣候,其餘屬亞熱帶氣候。首都伊斯蘭堡,前首都卡拉奇是最大城市。
(5)鉻礦乾燥機擴展閱讀:
巴基斯坦歷史沿革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印度河文明產生在巴基斯坦境內。
直至公元前2000年,生活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來到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征服了當地的達羅毗荼人,印度河文明逐漸衰亡。此後的「吠陀時代」,雅利安人的政治中心開始向東轉移到印度。
公元前600年起,興起於亞洲西部伊朗高原上的波斯帝國統治巴基斯坦西南部的印度河流域地區,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曾率軍攻佔過此地。
11世紀初,巴基斯坦西北部處於阿富汗加茲尼王朝統治之下。
12世紀初,古爾王朝取代加茲尼王朝。
1206年,庫特布·艾伯克建立奴隸王朝。
15世紀後300年間歷經了6個王朝(德里蘇丹王朝),14世紀後期突厥人帖木兒攻入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帖木兒攻佔德里,後裔巴布爾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管轄印度中北部和巴基斯坦東部部分地區。
❻ 鉻鐵礦的價值礦物
有工業價值的鉻礦物,其Cr2O3含量一般都在30%以上,其中常見的是: 鉻鐵礦在市場上按使用要求一般分為3類:
(1)高鉻鉻鐵礦(冶金用),含Cr2O348%以上,Cr2O3/FeO比值大。
(2)高鐵鉻鐵礦(化工用),含Cr2O350%以上,含SiO2、Al2O3少。
(3)高鋁鉻鐵礦(耐火材料用),含Cr2O330%~35%,含Al2O3、MgO多。耐火材料用的鉻礦的礦物組成中含MgO%26bull;Cr2O3、MgO%26bull;Al2O3多,含FeO%26bull;Cr2O3及FeO%26bull;Fe2O3少者為好。輝綠岩鑄石用鉻礦含Cr2O310%~20%、SiO2%26lt;10%。 鉻鐵是鉻和鐵組成的鐵合金,是煉鋼的重要合金添加劑。冶煉鉻鐵用的鉻鐵礦一般要求含Cr2O340~50%,鉻與鐵比值大於2.8。大量生產的含鉻50%的「裝料級鉻鐵」,用含Cr2O3和鉻與鐵比值較低的礦石。
鉻鐵按不同含碳量分為碳素鉻鐵(包括裝料級鉻鐵)、中碳鉻鐵、低碳鉻鐵、微碳鉻鐵等。常用的還有硅鉻合金、氮化鉻鐵等。鉻鐵主要用作煉鋼的合金添加劑,過去都在煉鋼的精煉後期加入。冶煉不銹鋼等低碳鋼種,必須使用低、微碳鉻鐵,因而精煉鉻鐵生產一度得到較大規模的發展。由於煉鋼工藝的改進,用AOD法(見爐外精煉)等生產不銹鋼等鋼種時,用碳素鉻鐵(主要是裝料級鉻鐵)裝爐,因而只需在後期加低、微碳鉻鐵調整成分,所以鉻鐵生產重點是煉制碳素鉻鐵。
碳素鉻鐵用還原電爐冶煉,採用焦炭作還原劑,硅石或鋁土礦作熔劑。爐渣成分一般為SiO227~33%,MgO30~34%,Al2O326~30%,Cr2O3<9.0%。由於形成碳化鉻,產品含碳4~9%。現代冶煉鉻鐵的還原電爐容量為10000~48000千伏安,一般採用封閉固定式,冶煉電耗3000~4000千瓦?時/噸。冶煉硅鉻合金的電爐與鉻鐵還原電爐相似,冶煉方法有一步法和二步法兩種。一步法用鉻鐵礦、硅石、焦炭配加熔劑冶煉。二步法採用碳素鉻鐵、硅石、焦炭作原料進行無渣法冶煉,冶煉過程大體與硅鐵生產相仿。冶煉電耗每噸3000~4000千瓦?時左右。
中、低、微碳鉻鐵一般以硅鉻合金、鉻鐵礦和石灰為原料,用1500~6000千伏安電爐精煉脫硅,採用高鹼度爐渣操作(CaO/SiO2為1.6~1.8)。低、微碳鉻鐵還大規模地採用熱兌法進行生產。生產時用兩台電爐,一爐冶煉硅鉻合金,一爐熔化由鉻礦和石灰組成的熔渣。精煉反應分兩個階段在兩個盛桶內進行:①熔渣爐的熔渣注入第一盛桶後,把另一盛桶中已經初步脫硅的硅鉻合金兌入,由於熔渣氧化劑過剩量很大,脫硅充分,可獲得含硅低於0.8%、含碳低達0.02%的微碳鉻鐵。②第一盛桶內反應後的熔渣(含Cr2O3約15%)移至第二個盛桶後,把硅鉻電爐煉就的硅鉻合金(含硅45%)熱兌入渣內,反應後得到初步脫硅的硅鉻合金(含硅約25%),兌入第一盛桶進一步脫硅,熔渣含Cr2O3低於2~3%可拋棄。
吹氧法精煉中、低碳鉻鐵,用液態碳素鉻鐵做原料,吹煉時向熔池中加入少量石灰、螢石造渣,出鐵前加硅鉻合金或硅鐵以回收渣中的鉻。微碳鉻鐵的吹煉則在一定真空度下才有可能。
真空固態脫碳法精煉,用磨細的高碳鉻鐵為原料,其中磨細的高碳鉻鐵的一部分經氧化焙燒作氧化劑,配加水玻璃或其他粘合劑,壓成團塊,經低溫乾燥後,在車底式真空爐內,於真空度0.5~10毫米汞柱、溫度1300~1400℃下加熱還原35~50小時,可得到含碳低於0.03%甚至低於0.01%的微碳鉻鐵。
鉻通過中間介質:鉻鐵合金的熔合進入鐵,鋼材和許多超合金里。方法是用碳和/或硅在高溫的電弧熔爐里通過火法冶金還原鉻鐵礦石。鉻鐵合金本質上是鐵和鉻的一種合金並人為地加入相當量的碳和硅。
❼ 任務岩石礦物試樣的制備
任務描述
天然的岩石礦物是極不均勻的。將天然的地質樣品變成可供實驗室的分析樣品,這個過程稱為樣品加工或樣品制備,俗稱碎樣。樣品加工是分析工作必不可少的第一步,而且是分析質量保證的重要環節。分析中的誤差可以通過不同的分析方法、不同的分析人員或不同實驗室的相互比對發現,而樣品加工不當引入的誤差是分析工作本身無法消除的。通過本次任務的學習,懂得樣品加工的重要性,了解樣品加工的方法和程序,知道樣品加工的基本要求和加工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誤差來源。
任務分析
岩礦分析試樣是經過正確的采樣及合理的加工制備而得到的,地質工作者根據不同的情況,確定出合理的采樣規格、采樣長度和采樣量,利用各種手段所採集的樣品,稱為原始樣品。原始樣品具有數量多,組成不均一,顆粒大小懸殊的特點。而實驗室分析的樣品一般只需要幾克或幾十克,最多不過幾百克,同時為了便於試樣的分解,要求試樣必須有足夠的細度。這樣,在分析前必須對原始樣品進行加工處理,縮減數量,並使之成為組成均勻(能代表整個原始樣品的物質組成)、粒度細(易於被分解)的試樣。在不改變原始平均樣品組成的情況下,對其進行一系列加工處理,縮減試樣量,並使之成為組成均勻、粒度很細的適用於分析測試的分析試樣的過程,叫試樣的制備或樣品加工。固體試樣的制備一般需要經過破碎、過篩、混合、縮分等步驟。
一、樣品制備依據
試樣制備工作原則就是採用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將實驗室樣品破碎、縮分,製成具有代表性的分析試樣。制備的試樣應均勻並達到規定要求的粒度,保證整體原始樣品的物質組分及其含量不變,同時便於分解。
要從原始大樣中取得具有代表性的分析試樣,需要對原始樣品進行多次破碎和縮分。而每次需要縮分出來的量由縮分公式算得。目前仍採用最簡單的切喬特經驗公式
Q=Kd2
式中:Q為樣品最低可靠質量,kg;d為樣品中最大顆粒直徑,mm;K為根據岩礦樣品特性確定的縮分系數。
公式的意義是樣品的最低可靠質量(Q)與樣品中最大顆粒直徑的平方(d2)成正比。樣品每次縮分後的質量不能小於Kd2的數量。根據物料特性,縮分系數(K)決定於礦石的性質和礦化的均勻程度,通過查表得到。經試驗一般介於0.05~1.0之間。
二、決定樣品最低可靠質量的因素
依據試樣制備應遵循的原則,要從樣品中取出少量能夠代表其組成的試樣。首先需要考慮決定樣品最低可靠質量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
(1)樣品粒度:顆粒愈大,樣品的最低可靠質量愈大。
(2)樣品密度:密度愈大,樣品的最低可靠質量愈大。
(3)被測組分含量:含量愈小,樣品的最低可靠質量愈大。
(4)均勻程度:樣品愈不均勻,樣品的最低可靠質量愈大。
(5)分析允許誤差:允許誤差愈小,樣品的最低可靠質量愈大。
三、樣品制備程序
化學分析樣品的加工粒度因礦種的不同而不同,如:硅酸鹽要求160~200目、黃鐵礦只要求100~120目、光柵光譜分析樣品要求為200目。如樣品礦種不明,一般要求至160~200目。
分析試樣的制備原則上可分為三個階段:粗碎、中碎和細碎。每個階段又包括破碎、過篩、混勻和縮分四道工序。根據實驗室樣品的粒度和樣品質量的情況,試樣制備過程中應留存相應的副樣。樣品的烘樣溫度和最終破碎粒度見表1-3。
一般岩石礦物分析試樣的制備流程見圖1-1。
表1-3 各類岩石礦物樣品烘樣溫度和分析樣品粒度要求
實驗室可以根據用戶送樣的粒度、樣品的質量大小以及自身碎樣設備的具體情況,確定分析試樣制備的階段和工序。樣品質量較小、粒度較細或者自身碎樣設備具有連續破碎縮分功能時,實驗室也可以省略上述三個階段中的粗碎或中碎階段或省略某個階段中的縮分工序。
圖1-1 一般岩石礦物分析試樣的制備流程
1.破碎
破碎可分為粗碎、中碎、細碎3個階段。根據實驗室樣品的顆粒大小、破碎的難易程度,可採用人工或機械的方法逐步破碎,直至達到規定的粒度。
破碎的目的是為了把試樣破碎至所要求的細度,以便於試樣的縮分和在分析時有利於試樣的分解。
破碎一般採用機械(粗式顎式粗碎機、顎式軋碎機、圓盤式細碎機或球磨機等)破碎,或手工破碎(如用大錘或手錘在平滑的錳鋼板上將物料擊碎,以及使用瑪瑙研缽等)。
在破碎時要注意破碎設備的清潔和磨損,以免引入雜質,同時要防止顆粒跳出,粉末飛散,也不可隨意丟棄難破碎的任何顆粒。
以上每個破碎階段,又分為四道工序:破碎、過篩、混勻、縮分。
2.過篩
物料在破碎過程中,每次磨碎後均需過篩,未通過篩孔的粗粒再磨碎,直至樣品全部通過指定的篩子為止(易分解的試樣過170目篩,難分解的試樣過200目篩)。
3.混勻
試樣混勻是保證縮分具有代表性的關鍵環節,有機械混勻器進行混勻和人工混勻法。人工混勻法通常有堆錐法或環錐法、掀角法。
堆錐法主要用於粒度小於100 mm的礦樣,如果礦樣中有粒級大於100 mm的,可預先將這部分礦樣挑選出來碎至100 mm以下後進行堆錐。具體方法是將試祥用鐵鏟堆成錐形,每次堆錐時,均需把物料送到錐頂,讓物料均勻地從錐頂滑下。堆好一次後,換個地方按上述方法再堆一次,這樣反復三次,然後用四分法或二分法縮分。
掀角法用於礦量較少,粒度小於3 mm的樣品。其方法是將樣品放在正方形的塑料布或膠布上,然後對角合起來,讓礦樣在布上反復滾動幾次,每次滾動讓試樣超過對角線,放下一副對角,拿起另一副對角照上述辦法重復進行,這樣交替反復10次以上。
4.縮分
縮分是在不改變物料的平均組成的情況下,逐步縮小試樣量的過程。
常用的方法有堆錐四分法、正方形挖取法和分樣器縮分法。
(1)堆錐四分法(四分法):此法(圖1-2)是先將混勻的礦樣堆成錐形,然後用薄板插至礦堆到一定深度後,旋轉薄板將礦堆展平成圓盤狀,再通過中心點劃十字線,將其分成4個扇形部分,取其對角部分合並成一份礦樣;如果礦量過大,可照此法再進行縮分,直到符合所需要的質量為止。
圖1-2 四分法示意圖
(2)正方形挖取法:將混勻的樣品鋪成正方形的均勻薄層,用直尺或特製的木格架劃分成若干個小正方形(圖1-3)。用小鏟子將每一定間隔內的小正方形中的樣品全部取出,放在一起混合均勻。其餘部分棄去或留作副樣保存。
(3)二分器法:此法一般用於礦粒尺寸在3mm以下、質量又不大的物料的縮分,由二分器(圖1-4)來完成。為了使物料順利通過小槽,小槽寬度應大於物料中最大礦粒尺寸的3~4倍。使用時,兩邊先用盒接好,再將礦樣沿二分器上端沿整個長度徐徐倒入,從而使礦樣分成兩份,取其中一份作為需要礦樣。如果礦樣量還大,再進行縮分,直到縮分到所需的礦量為止。
圖1-3 正方形挖取法
圖1-4 二分器
四、特殊岩石礦物分析試樣的制備
1.鐵礦和測定亞鐵分析試樣的制備
將中碎後通過1.00 mm篩的試樣直接用棒磨細碎機細碎。如採用圓盤細碎機時,不能將磨盤調得太緊,以免磨盤發熱引起試樣在磨樣過程中氧化變質。如磨樣時間長,引起磨盤發燙時,必須將磨盤冷卻後再繼續加工。要求制備的分析試樣最後粒度只需通過0.149mm(100目)篩,黃鐵礦副樣應裝入玻璃瓶中蠟封保存。測定亞鐵的分析試樣不烘樣。鉻鐵礦中FeO的測定樣品,應粉碎到0.074 mm。
2.鉻鐵礦分析試樣
破碎鉻礦時,應避免鐵質混入,可用高強度錳鋼磨盤或鑲合金磨盤加工,然後分取少量試樣用三頭研磨機瑪瑙研細至0.074 mm。
3.玻璃及陶瓷原料
用石英砂、石英岩、高嶺土、黏土、瓷土等分析試樣。這類試樣制備過程中不能使用鐵制工具,以免混入鐵質。對石英岩,若較緻密、堅硬不易破碎,可將樣品在800℃以上燒約1h,然後迅速將灼熱的樣品放入冷水中驟冷,使試樣疏鬆,易於破碎,樣品從水中取出風干後,再進行粗碎。
4.岩鹽、芒硝、石膏分析試樣
芒硝、岩鹽和含有芒硝、岩鹽的石膏樣品,各項分析結果均應以濕基原樣為計算標准。為避免樣品中水分的損失,樣品應盡可能就地、及時制樣和分析。若送樣路途較遠,送樣時間較長,樣品應瓶裝、密封,盡快送出,實驗室收樣開瓶後,應立即粗碎,迅速裝入干凈的搪瓷盤中稱重,然後放入乾燥箱中,於40~50℃溫度下烘6~8h(樣品很濕時還可以延長),烘乾後稱重,計算樣品在此過程中失去的水分。即:
w(H2O)=(原樣質量-烘乾後樣品質量)×100%/原樣質量
此後,繼續按一般樣品加工制備,但在破碎和縮分過程中,也應防止水分變化而盡可能將工作在短時間內連續進行,試樣制好後應盡快裝瓶,以免吸收水分。
石膏樣品的制樣粒度為0.125 mm(120 目),對不含芒硝、岩鹽的樣品於55℃烘乾2h;對含有芒硝、岩鹽的樣品則不烘乾,立即裝入瓶內。
岩鹽樣品,制樣粒度為0.149mm(100目)。
上述樣品均應留粗副樣,裝入玻璃瓶中,蓋嚴蠟封保存。
5.雲母、石棉分析試樣
雲母、石棉試樣制備時,可先用剪刀剪碎,然後在瑪瑙研缽中磨細,也可以先灼燒使雲母變脆,然後粉碎、混勻,但不烘樣。純度不高的石棉、雲母樣品,可按一般岩礦分析試樣進行制備,採用棒磨細碎機細碎至0.125 mm。
6.沸石分析試樣
沸石樣品經中碎全部通過0.84 mm篩後,需留800 g左右試樣,縮分出一半作為副樣保存,另一半再縮分為兩份,一份A樣過篩後作為吸鉀分析試樣,另一份B樣加工後作為陽離子總交換容量及化學分析用試樣。
吸鉀分析試樣因分析需用0.84~0.42 mm(20~40 目)的試樣,將A樣過0.42 mm(40目)篩,篩上試樣一次不要放得太多,以免篩上留存小於0.42mm細粒試樣,最後篩上0.84~0.42 mm的試樣應小於過篩試樣的10%,取篩上試樣供吸鉀分析用,篩下試樣棄去,不烘樣。
陽離子總交換容量分析試樣,將B樣細碎至全部通過0.105 mm(140 目)篩,縮分為兩份,一份樣品為測定陽離子總交換容量的分析試樣,另一份為化學分析試樣。化學分析試樣繼續粉碎通過0.074 mm篩,不烘樣,分析後校正水分。沸石吸水性很強,副樣應裝瓶封或放在塑料袋中密封保存。
7.膨潤土分析試樣
樣品粗碎前,應在乾燥箱內於105℃烘乾,然後取出盡快進行粗碎和中碎。通過1.00 mm篩後,留副樣,裝入塑料瓶(袋)中密封保存。正樣倒入干凈的搪瓷盤中,再於105℃溫度下烘乾,繼續進行細碎通過0.074 mm篩,備作可交換陽離子和交換總量、脫色率、吸藍量、膠質價、膨脹容、pH值等測試項目用。
8.物相分析試樣
物相分析對試樣的粒度要求較嚴,顆粒應盡量均勻一致。在制樣時不能一次磨細,磨盤不可調得太緊,應逐步破碎,多次過篩,以免試樣產生過細顆粒。一般物相分析試樣過0.149mm(100目)篩,不烘樣。如含硫化物高時,應用手工磨細或用棒磨細碎機細碎。金紅石、硅灰石的物相分析試樣應過0.097mm(160目)篩。
9.單礦物分析試樣
單礦物樣品質量很小(特別是稀有元素單礦物),所以在破碎時不能污染,不能損失,必須在瑪瑙研砵中壓碎和磨細至0.074mm(200目)。
10.組合分析試樣
每個勘探礦區采樣分析進行到一定程序後,需要提出一定數量的組合分析樣,測定其基本分析項目中未測定的有益元素和有害雜質。組合樣由幾件或幾十件樣組合而成,組合的方法為按采樣長度比計算出每件單樣應稱取的量。計算方法為:
單樣(g)=[單樣長度(cm)/組合長度(cm)]×組合樣質量(g)
一般組合樣的質量不少於200 g。由於試樣是由粒度細和件數較多的單樣所組合,量又較大,僅在橡皮布上不易混勻,有的試樣因存放過久會有結塊現象,為此,可採用將圓盤細碎機磨盤調的較松一些,把組合後的試樣先細碎一次,然後選用比原樣粒度粗一點篩子過篩,使試樣鬆散,再充分混勻、縮分、粉碎至分析所需粒度。另一簡單方法是將組合好的試樣直接進入或烘乾後裝入棒磨筒中,棒磨至分析所需粒度。如不需對組合樣繼續粉碎,也可用棒磨磨樣約半小時初步混勻。
11.水系沉積物和土壤試樣
水系沉積物和土壤樣細碎加工的粒度要求達到0.074 mm(200目)。符合粒度要求的試樣質量應不少於加工前試樣質量的90%,憑手感檢查試樣是否達到0.074 mm(200目)的粒度,不需過篩。
12.金礦和鉑族礦分析試樣的制備
金在礦石中往往可能以自然金狀態存在,嵌布極不均勻,且富有延展性,所以給試樣制備造成困難。
由於金礦樣品中基岩母質與金粒不能同步破碎,用基岩的最大顆粒直徑代替金粒最大顆粒直徑是不適合的。除微細粒級型金礦樣品外,樣品縮分不應該採用切喬特公式,每一礦區的樣品,應經試驗確定金粒度級別後,再確定其縮分程序。
金礦試樣的制備應根據自然金在樣品中粒度的分布情況,制定不同流程,並兼顧不同的分析取樣量。流程中的關鍵是確定第一次縮分時的試樣粒度,有條件的礦區,應通過試驗研究求得。
五、副樣保存
實驗樣品副樣一般均應裝入牢固的牛皮紙袋(如為黃鐵礦、煤或岩鹽等易變質的樣品,則應裝入密閉瓶內),或使用不吸濕的容器保存,副樣袋應寫明批號;容器應寫明送樣單位和年批號,按一定順序放入副樣庫,妥善保管。並保持整齊乾燥,避免陽光直曬,防止風化變質。
岩礦分析一般只需保存一種副樣,且以分析樣品副樣作為副樣。分析樣品副樣的留存量:一般樣品保留200g,貴金屬樣品留500g;若為硫化礦物、岩鹽等易變質的樣品和沸石樣品,以及詳查、勘探礦區的對內部檢查樣品,則應以0.84mm粗樣400~600g作為副樣;若為煤樣,可從小於3mm的煤樣中直接縮分出0.5kg作為副樣;對於樣品量少,僅要求做工業分析的煤樣,亦可以0.84mm粗樣作為副樣。粗副樣保存量,均應符合Q=Kd2公式要求。
技能訓練
實戰訓練
1.實訓時,6位同學組成1個小組,分別接受鐵礦石、鈷礦石、鎢礦石、稀土、金礦石試樣制備任務。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實訓前按照任務單要求查找相關試樣制備方法,提出書面試樣制備方案。
3.試樣制備方案通過指導老師檢查後,老師示範制備相關操作,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試樣制備工作。
❽ 俄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日本,印度的地理環境特徵
俄羅斯,北鄰北冰洋,東瀕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臨波羅的海芬蘭灣。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1707.54萬平方公里(占蘇聯領土面積(2200萬平方公里)的76%),居世界第一位,東西最長為9000公里,南北最寬為4000公里。。海岸線長338064公里。
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主要山脈有烏拉爾山脈、和大高加索山脈。兩大平原為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高原有中西伯利亞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俄羅斯大部分地區處於北溫帶,氣候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但北極圈以北屬於寒帶氣候。俄羅斯地理環境資源總儲量的80%分布在亞洲部分。
美國本土位於北美洲中部,位於西半球,領土還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等。其北與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灣,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海岸線22,680公里。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西部沿海地區分布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中北部平原(中央大平原)溫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氣溫-3℃,7月24℃;墨西哥灣沿岸1月平均氣溫11℃,7月28℃。全國最低點為死亡谷(-86 米),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洲的東南方,與內華達州接壤;最高點為麥金利山(6,198 米),位於阿拉斯加州的中南部,是阿拉斯加山脈的中段。美國幾乎有著世界上所有的氣候類型(地跨寒、溫、熱三帶,本土處於溫帶),在主要農業地帶少有嚴重的乾旱發生、洪水泛濫也並不常見,並且有著溫和而又能取得足夠降雨量的氣溫。
巴西,國家總面積為854.7萬平方公里,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位於南美洲東南部。北鄰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西鄰秘魯、玻利維亞、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東瀕大西洋。海岸線長7400多公里,領海寬度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國土80%位於熱帶地區,最南端屬亞熱帶氣候。北部亞馬孫平原屬赤道氣候,年平均氣溫27-29℃。中部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分旱、雨季。南部地區平均氣溫16-19℃。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小的大陸,位於南半球,總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六。澳大利亞海岸線長達36735公里,四面環水,所以擁有令人迷醉的海洋美景。澳大利亞西北部處於赤道的熱帶氣候區,而南部則處於溫帶氣候區。位於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季節恰好跟北半球相反,12月至2月是夏季,而3月至5月是秋季,6月至8月是冬季,春季則是9月至11月。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第二個最乾旱的大陸,所以在澳大利亞,淡水資源非常珍貴。
日本位於亞洲大陸的東部、是太平洋上一個呈弧狀分布的群島國家。東臨太平洋;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同中國、朝鮮、俄羅斯相望;北面與庫頁島、西伯利亞隔海相望。日本的領土由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四個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面積37.77萬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將近3萬千米。日本列島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火山甚多,主要的有150座,是世界上少有的多火山地帶,而且由於日本列島發球地殼變動地帶,褶皺和斷層作用劇烈,加之外力作用的長期侵蝕切割,地形顯得十分破碎,所以地震比較頻繁。日本列島南北長3000公里,跨亞熱帶到亞寒帶,由於受復雜的地形和海流的影響很大,各地區氣候差異顯著。日本群島四周臨海,除東北部海岸外,均被來自熱帶太平洋的暖流(黑潮)環繞,氣候受到海洋的調節,形成較為溫和濕潤的海洋性季風氣候,比大陸同緯度地區溫和,降水也較豐富。由於受到有規律的季風影響,冬季寒流南下,夏季熱帶氣流北上。在這兩種氣流影響下,冬夏兩季各長達數月,而處於季風交替之際的春秋季,各為2個月左右。
印度共和國位於南亞次大陸三角形半島上,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南隔印度洋與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相望,陸地則與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不丹、緬甸和孟加拉等國接壤。北部雄偉的喜馬拉雅山形成一道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把印度同北面的亞洲鄰國隔離開來,只有西北部的興都庫什山和東北的那加山脈有一些通往外部的山口。從氣候條件看,印度從北到南兼具寒、溫、熱三種類型的氣候,但大部分地區屬於亞熱帶氣候。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冬季氣候宜人,最冷的時候只穿一件薄毛衣即可,而且到處仍是綠樹如蔭,繁花盛開,印度人稱之為「粉紅色的冬天」。這時也是印度一年中最好的旅遊季節。暑季則酷熱難耐,有時氣溫高達50C,即使坐在室內也是汗流浹背。從7月份開始,印度洋季風到來,雨季開始,幾乎每天都要下一場雨,帶走一些暑熱。
❾ 建立一個礦產品分析實驗室都需要什麼設備呀
都是一些實驗室常規的、通用的設備:
天平、
乾燥箱
、
制樣機
、
馬弗爐
、電爐、
蒸餾水器
等。
再就是添置一台
分光光度計
,可以分析一些雜質元素。
此外,
化學葯品
、
玻璃儀器
。
❿ 常見的有害粉塵有哪些
冶金工業中常見的有毒粉塵有汞、鉛、鉻、鎘、錳、砷、鈹、鎳、釩、錫、鋅、鈷和銻塵等,其中較普遍的和毒性較大的為前6種,最高容許濃度依序為0.01、0.05、0.05、0.1、0.2和0.3mg/m3,屬極度危害和高度危害級別。
(1)汞塵。汞礦開采和冶煉生產中常產生汞蒸氣或粉塵,經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進入體內,與各種蛋白質的巰基結合損害肌體。當汞濃度達0.1mg/m3以上時,一般接觸3~4a可慢性中毒;達1.2~8.5mg/m3時,短時吸入可急性中毒。中毒症狀為尿汞、神經衰弱綜合征、易興奮症、震顫、中毒性腦病和嚴重的肝腎損害等。
(2)鉛塵。在鉛精礦燒結、冶煉和製取鉛合金的生產過程中形成,一般以蒸氣並隨後氧化為氧化鉛粉塵的形式逸散到空氣中。對哺乳動物有毒性,其程度取決於在其體液中的溶解度和鉛塵粒度。鉛中毒的症狀為腹絞痛、貧血和末稍神經炎。
(3)鉻塵。在鉻礦開采、冶煉、製造含鉻合金時形成。對人的危害主要是鉻鹽和鉻酸霧。它進入肌體後,與血漿中的鐵球蛋白、白蛋白、γ-球蛋白結合而損害機體。在生產環境中,鉻及其化合物對人體產生慢性危害,表現為皮膚和呼吸系統損傷。
(4)鎘塵。在火法冶煉含鎘礦石和回收鎘的過程中形成。鎘多以氣溶膠或氧化鎘煙霧(塵)的形式被吸人體內。鎘可引起急性中毒,損害肺臟;也可引起慢性中毒,損害腎臟和肺臟。
(5)錳塵。錳礦開采和冶煉中,爆破、破碎、研磨、篩選、乾燥、焙燒和熔煉時,均可產生錳塵和錳煙。錳中毒主要是慢性中毒,系長期吸入較高濃度(0.3~20mg/m3)的錳塵或錳煙所致。中毒主要在神經系統,特別是錐體外系障礙。
(6)砷塵。冶煉含砷礦石時,砷以蒸氣形態揮發,在空氣中迅速形成氧化砷粉塵;研磨、篩選、運送、混合和包裝含砷物料時,直接產生含砷粉塵。砷化合物進入體內後,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毛細血管的滲透性和新陳代謝,對皮膚和粘膜也有刺激作用。在長期接觸砷的工人中,呼吸道癌的發病率較一般人群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