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礦機
「一幣一別墅」的財富神話依然在幣圈裡廣為流傳,不斷有新的投資者躍躍欲試。但其實,從礦機廠商到大礦場主,再到礦池,這個小圈子已經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權力結構。
制售礦機、挖礦、建礦場、搭礦池,「礦圈」成為區塊鏈世界裡另外一條發財之路,礦機也成為一門鮮為人知的「大生意」。
按照比特幣發明者中本聰的設想,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去中心化」的,算力分散在全球各地。但是,與去中心化背道而馳,礦池是絕對的中心化,越來越多的礦機接入到礦池裡。
本文首發於南方周末
「如果說炒幣是一條不歸路,那麼投資礦機就是一筆穩賺不賠的生意,回收成本只是時間問題。」深圳愛播時代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鍾熙算了一筆賬,一台礦機每天200元收益,120天可以回本,之後就是利潤了。
2017年10月,鍾熙在主業之餘,加入了挖礦大軍,並迅速成為礦圈大佬,他在江西、四川、貴州等地運營著多個大礦場。
其實這個「穩賺不賠」的生意仍然依賴於幣價的持續高漲。過去兩個月時間,比特幣幣價從15000美元跌到了10000美元左右,甚至一度跌破6000美元,使得礦機回本周期延長,如果一直跌下去,盈利也就遙遙無期了。
在比特幣問世4年之後,也就是2012年,可以量產的礦機才出現。在此之前,挖礦主要是私人行為,家用電腦就可完成。「那時,家用電腦就是印鈔機,每天都能挖出不少比特幣。」資深數字貨幣玩家、早年賣過礦機的黃世亮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
礦機出現後,挖礦開始「社會化」,出現了礦場和礦池,挖礦成為一件集體工作。單獨的礦機被礦場託管,就像生產線上的工人,只要擺在那裡,就可以每天領薪水。
制售礦機、挖礦、建礦場、搭礦池,「礦圈」成為區塊鏈世界裡另外一條發財之路,礦機也成為一門鮮為人知的「大生意」。
中國則成為全球最大的礦機生產地。從2012年開始,在中國誕生了一批礦機生產商,如生產烤貓礦機的深圳比特泉有限公司,還有現在赫赫有名的比特大陸、嘉楠耘智和億邦通信。在深圳華強北,到處也都可以看到外國人帶著翻譯詢問礦機價格。
近期,比特大陸CEO詹克團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這個成立僅4年的創業公司,2017年的營收規模約25億美元。比特大陸號稱全球最大的礦機生產商,他們的螞蟻礦機一直都是幣圈和礦工世界的硬通貨。
與幣圈一樣,礦圈也需要信仰——要堅信礦機每天機械地數學運算能夠創造巨大財富。
不過,與比特幣所宣揚的「去中心化」背道而馳,礦工的世界正在走向「中心化」。礦機銷售商自己建礦場,投資者買完礦機之後,又被銷售商託管;而生產商則自己建礦池,又將礦場給管起來。
這種「中心化」的過程,使得礦圈的財富被少數人攫取,鍾熙要想進入到核心圈子,也並不容易。
算力「中心化」
礦場的主要作用,是給分散的礦機提供一個運轉的地方。但真正起到整合作用的則是「礦池」。
所謂「礦池」,可以簡單理解為「合作挖礦」。礦工和礦場們,把算力交給礦池,由礦池作為唯一的地址,來接入數字貨幣網路進行挖礦,再按照礦機的算力,給礦工分發紅利。
礦池的歷史要比礦機更悠久。2010年11月,名為Slush的礦池出現,它的官網在今天還寫著是「世界上首個礦池「,這個稱號也被幣圈所公認。與礦場相比,礦池的搭建需要一定的技術,門檻相對更高。
國內一家知名礦池的負責人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礦池的原理。他把挖礦比作買彩票,一個人挖,中獎的概率很不穩定,可能今天中了10萬,以後半年都不中。
「把買彩票的人聚到一起,統一買,無論誰中,根據出錢比例來分成。在幣圈,礦池就發揮這個作用。」該負責人說。
礦機連接礦池並不復雜,根據各大礦池的操作指南,一般只要幾步就可完成,然後就根據自己提供的算力,從礦池獲得收益。礦機就像一個站在生產線上的工人,每天領取固定的薪水。
掌握巨大算力和眾多礦機的礦池,在幣圈和礦圈都有著絕對的發言權。比如,如果要發行新的數字貨幣,或者要主導比特幣分叉,一般要獲得礦池的支持,沒有礦池的支持,新幣種沒人挖,也就沒有了意義。
此外,當一個搶手的新幣面世時,礦池也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礦工,快速打包,在這些新幣的搶購中佔得先機。
2017年6月份,SNT和EOS兩大代幣發行時,南方周末記者就見證了礦池搶購代幣的場景。由於投資者太多,很多個人投資者無法將資金打入到指定位置,但一家礦池的負責人,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這一操作。
按照比特幣發明者中本聰的設想,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去中心化」的,算力分散在全球各地。但是,與去中心化背道而馳,礦池是絕對的中心化,越來越多的礦機接入到礦池裡。
2018年1月18日,康奈爾大學計算機教授埃敏·允·西拉什等5人合著一篇論文,直指兩大數字貨幣比特幣和以太坊背後存在隱性的權力結構,挖礦過於集中,其中比特幣50%的算力被四大礦池所控制。
其實,這個問題一直存在。4年前,以太坊創始人Vtalik在寫以太坊白皮書時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寫道:「這個問題可以說很嚴重,在本文寫作時,最大的兩個礦池,間接地控制了大約全網50%的算力。」
直到今天,這個問題也沒能解決。一位以太坊白皮書的早期翻譯者向南方周末記者無奈地表示:「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5
隱性的權力結構
在礦圈,食物鏈頂層就是礦機生產商。目前,公認的三大礦機生產商均位於中國。他們通過生產銷售礦機,獲得大量的利潤,同時也涉足礦場和礦池的建設,布局在整個幣圈的話語權。
螞蟻礦池是全球排名前二的大礦池,它的算力占據全網算力的17%,但根據工商資料,該礦池是由比特大陸一手創辦;嘉楠耘智的幾位投資人,同時也是杭州礦池科技有限公司的投資人,後者有自己的礦池Hash和挖礦平台,不過礦池已於2017年底停止運營。
億邦通信則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烏海市,新疆准東經濟開發區成立了三家區塊鏈公司。億邦通信的一位銷售人員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他們在這三地都有礦場和挖礦業務,但這些礦場也已全負荷運轉,沒有機位可以託管新的礦機了。
「我們正在俄羅斯的伊爾庫茨克搭建新礦場,那裡電費低很多,新礦機可以在那裡託管。」該人士說。
在礦機廠商之上,則是晶元巨頭的收割。「礦機的核心技術在晶元上,誰有礦機晶元,誰就可以生產更多礦機。」丁楊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晶元主要掌握在幾家巨頭廠商手中,如台積電、英偉達、AMD等。
從2015年開始,台積電一直都是嘉楠耘智的最大晶元供應商。2015年,嘉楠耘智從台積電采購的晶元,占據嘉楠耘智所有采購量的69.62%,此後這個數據一直維持在60%左右。嘉楠耘智的大部分利潤,均被台積電賺走。
2018年1月18日,在台積電第四季度財報的說明會上,董事長張忠謀就稱,雖然今年的移動業務前景較弱,但公司的營收依然會增長10%—15%,關鍵因素之一就是持續穩健的加密貨幣開采對晶元的需求。
在礦機廠商之下,則隱藏著另外一種權力結構。嘉楠耘智2017年的招股書上,透露了這個秘密。2017年前4個月,嘉楠耘智的前五大客戶中,有四大客戶屬於「個人」。而根據公開資料,其中有三人均是幣圈鼎鼎大名的「腕兒」。
第一大客戶吳鋼是最早的一批礦工,後來創辦了Haobtc,該公司擁有一個全球前十的礦池;第二大客戶林志鵬是小強礦機的創始人,很早便從事礦機的生產銷售,其與第六大客戶謝維欽,一直是合作關系;第三大客戶王晉創辦了幣圈資訊網站比特幫。
這些大客戶均不是單純的礦工,他們都在幣圈擁有著自己的影響力。機械運轉的礦機給他們帶來收益的同時,也帶來了話語權。
據比特大陸一位內部人士介紹,比特大陸的大客戶中,也多為幣圈的大佬。不過,比特大陸官方婉拒了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該公司公關部回應稱,由於與客戶簽署了保密協議,該方面內容不方便透露。
「一幣一別墅」的財富神話依然在幣圈裡廣為流傳,不斷有新的投資者躍躍欲試。但其實,從礦機廠商到大礦場主,再到礦池,這個小圈子已經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權力結構。
新入局者,大多隻能做被收割的「韭菜」
『貳』 新三板扶貧概念股耐普礦機上會被否
新三板不叫上市,新三板全名叫 全國中小企業股權交易系統
簡單說就是國家弄個地方,讓一些上不了市的小公司可以把自己的股權拿去賣
新三板掛牌就是你公司通過了新三板的審核,給你一個號,你可以把自己的股權掛上去賣了
新三板普通人是不能在上面進行交易的,必須是國家認證的證券公司,每手交易必須是500萬以上,在裡面表現好的極少一部分可以上主板
簡單理解 新三板式選秀才,,主板是翰林院,差太遠了,90%的新三板公司都沒辦法上主板的,只能用新三板的名頭到處宣傳,壯壯聲勢!看看能不能有人來投資
望採納,謝謝!!!
『叄』 有沒有什麼能夠賺錢的專業人士
最高端的,靠賣信息賺錢
信息不對稱是白手起家最快的捷徑,越不對稱,越來錢。
古代消息遲滯,商旅靠A地買,B地賣的差價就能賺取巨額財富,這是因為「什麼東西在哪裡稀缺」的信息是差價的關鍵,一旦掌握,就站到了價值鏈的上游。
就我觀察,許多高級打工者,因為最初沒本金,只能從底層打工干起,但一旦做到高階,掌握大量信息資源之後,幾乎都會從做業務切換到做信息掮客,Rainmaker,靠撮合行業內的交易來賺錢了。
這種撮合交易只需要牽線搭橋,連本金都不需要,只要做成一單,一年裡剩下的日子就可以歇著了,這種錢賺起來,可比自己親力親為,當老黃牛要劃算的多。
壟斷了信息交換節點的人,往往在體系中擁有最大的議價權,什麼都不需要自己干,光靠制定游戲規就能賺錢。
我身邊一位資管公司的小頭目,團隊10個人,2015年項目分成1000萬,自己一個人拿走850萬,手下9個人分剩下150萬,活都是手下乾的,自己輕輕鬆鬆。手下那些人因為處在信息鏈的下游,所以湯是有的,肉是沒的。
更low一點的例子有嗎?也有,就是經常被白領們嘲笑的房地產中介。
盡管這十幾年來穿著廉價西裝的中介們一直被認為和洗剪吹是一個檔次的,但這波房地產交易大潮確實讓這個行業賺的盆滿缽滿,許多屌絲因此逆襲成功。
話說現在北上深一套很普通的市中心房子,哪個不是千萬元起跳,這其中的中介費按2%算就是20萬,一年只要能做成幾單,性價比遠超天天加班到深夜的白領們。
而與此對比,現在一個新三板公司上板前的法律審核,律所收費也就區區15萬,律師收了錢還要承擔法律意見書的責任。而房產中介根本沒啥責任,既不需要文憑,也沒見他們做太多事情,十幾萬、幾十萬的中介費輕松入袋。
賺賣信息的錢,天生就要要比和賺賣時間的錢容易些。除了商業掮客,還有權力掮客,更加無本萬利。
性價比最高的,靠賣他人的注意力賺錢
所謂的注意力經濟,其商業模式可以用一句非常久遠的大忽悠話來概括:「全中國只要每個人給我一塊錢,我就是億萬富翁了」。
這句話大概20年前就有了,在90年代末第一次互聯網泡沫時不知道忽悠了多少美國投資者,後來事實證明絕大部分都是胡扯。
現在20年過去了,技術手段可以讓一個在邊遠小縣城的人在一秒鍾之內把錢支付給上海寫字樓里的某個人,這句騙了20年的大忽悠話終於有了實現的可能。
注意力經濟這個東西的規模其實很好計算,假設一個人一天24小時,除了工作8小時睡覺8小時外,還有8小時閑暇時間,那麼注意力生意就是在搶這8個小時。
而一個人願意為閑暇時間支付的開銷是固定的,那麼簡單的計算就能得出平均每分鍾的注意力停留時間值多少錢,再乘以關注數,papi醬之類的網路紅人就可以開始定價叫售了。
所謂得屌絲者得天下,在賣注意力這個行當體現的淋漓盡致,一台電腦一根網線,一年幾百萬上千萬的來錢,無本萬利,玩的就是群聚效應和屌絲經濟。這些新經濟的現狀有時會讓許多傳統的,循規蹈矩好好讀書上班的人心裡不平衡。
就比如說網路直播,我知道在比如陌陌直播這類的平台上,一個臉蛋還不錯的漂亮姑娘月入十萬不是問題,憑的是什麼?
男屌絲夠多,男屌絲手機有支付功能,滿足這兩點就夠了。
第一個條件以前一直有,第二個條件最近幾年才達成,所以對於這些姑娘來說,這個以前自己根本不敢想也想不到的神奇的時代就這樣來到了。
最不劃算的,是靠賣自己的時間賺錢
大部分人,沒本金、沒人脈,空有時間,便只能靠賣自己的時間來賺小錢,俗稱討生活。
我本身也是專業人士,所以很理解那些靠賣時間的人的困惑。
普通人感冒了去醫院,幾十塊錢診療費,必須要有本科以上,考取醫師資格,實習1-3年,取得醫生資質的人才能開單。但老百姓一輩子90%的收入買個房子,就一群洗剪吹中介在操作然後憑空收十幾萬。
普通女孩子從小刻苦念書,工作後披星戴月,加班加到頸椎出問題也不過就那麼一個月幾千一萬的,網紅直播們撒撒嬌,唱支歌就一年上百萬的入賬。
這樣想想,確實很難讓循規蹈矩一輩子的人接受。
賣時間的錢賺的最為辛苦,是因為同質化競爭者以十億計,賣時間的人面對買方幾乎沒有議價能力,只能在食物鏈的最下游任人宰割。
這當中聰明一點的人,靠逼著自己念書、進修、升職來增加勞動效率,能多賺那麼一點。而大部分智力無法支持提升勞動效率的人,就只能靠增加勞動時間長度來增加收入。
凌晨3點就起來擺攤的重慶小面夫妻,和加班到天亮的職場精英並沒有質的分別——他們的收入和自己的勞動時間長短掛鉤。
想要跳出賣時間的泥潭,關鍵的關鍵,是降低勞動邊際成本,或者尋找能降低勞動邊際成本的領域。
有人曾經討論為什麼頂級的對沖基金比起頂級的投行業務,賺取的財富要高出一個數量級,恐怕也正因為如此——資金管理規模增加10倍等於收入增加10倍,工作時間並不呈線性地也增加10倍,可能只需要多花一倍,甚至和原來差不多。而那些收入增加10倍,工作量也跟著增加10倍的人,就只能在繼續依賴賣時間。
人一天只有24個小時,意味著靠賣時間來賺錢,是有產能上限的。這就是為什麼賣時間賺不了大錢的關鍵。
最輕松的,是用錢來賺錢
房產增值、房租、利息、股權收益這些都算靠錢賺錢。
年薪幾十萬,不如拆遷戶。
對於普通人而言,在這個時代,個人財富增長的主要載體就只有房產增值。什麼都不如買房是過去十年來中國的社會共識。但很多人沒有再往深去想?為什麼啥都不如買房呢?
答案是,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資本回報率增速高於勞動回報率增速的時代。
階層固化的一個重大標志,就是資本回報率開始高於勞動回報率:房價只要稍微漲一點,普通白領辛辛苦苦攢了好幾年的收入瞬間前功盡棄,賺的再多也追不上資產增值的速度。
你們看那些投行精英,一堆又一堆sellside的人以跳去buyside為上岸目標,體現的也是勞動回報率和資本回報率的差異。
現在只有極個別的行業(如互聯網),其勞動回報率的增速才有可能高於資本回報率的增速,所以這其實也可以作為判斷一個行業是否是朝陽行業的標尺。
香港人把買房叫「上車」,把工薪階層購置的第一套樓盤叫「上車盤」,其實特別形象——想像一群人跟著汽車跑,只要你能跳上這輛車,你就是在車里坐著躺著,也比外面那些追著跑的人要移動的快。
這,就是是靠錢賺錢的魔力。
當靠錢賺錢和前面說的信息壟斷相結合時,威力就更大,有人在國內某景點外承包了一個廟,稍作裝修,一年的純收益是400萬,接下去躺著數錢就好。
中國賺錢五大規律
1、政治敏銳
從70年代末開始到80年代初,搞投機倒把的個體戶是第一批發財者,而這些人往往是被主流國營經濟拒之門外,被逼無奈才出去闖的。
到了80年代中後期,發財的人又從體制外回到體制內。依託村或者集體社,利用自身在原有社體制內的聲望或者職務(村長,支部書記),集資辦起了加工廠的人成為第二批暴富者,這一波機會和體制轉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以蘇南模式(華西村)最為典型。
90年代早期的價格雙軌制改革和90年代後期的國退民進。不知道有多少人利用國有資本變賣的機遇,抓住了廉價買賣產權的機會。2000年開始到2005年。加入世貿又給出口加工業帶來歷史性的機遇,貨代、紡織品出口都養肥了大把沒有文化的沿海小老闆。2005年的時候隨便開個什麼礦,之後的商品大牛市會讓你的錢多到用麻袋裝。
至於商品房改革、股權分置改革、資本市場的發展更是和每個家庭的財富息息相關。以前老有人說看新聞聯播致富這個梗,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大的暴富機會,中國在過去20年出現了不下十次,最大的機遇幾乎全都和政治格局變化息息相關。其基本特點是一波流。一波三五年讓你賺個飽,但這波賺完還想繼續賺,幾乎不可能。煤礦、進出口加工,這才幾年而已,現在已經在生存線上掙扎。
2、從無到有
在中國,要預測社會未來的走向,一個最簡單、最基本的思路就是:
「中國在走美國的老路」。
這也就是所謂的CTC(「Copy
to
China」)的基礎。可以說是中國最近20年所有新興行業的一條發展主線。這條主線之清晰、之連貫,和前面所說的靠政治趨勢賺錢的一波流的短暫易逝形成了鮮明對比。從90年代末期到2000年初的中國第一次互聯網泡沫開始,一直到最近這3年的第二次互聯網泡沫,幾乎所有成功的,體量在百億美元以上的新興企業,其產品最初的雛形,都是一個「中國版的美國XX」。
解決稀缺是一切生意的根本宗旨。賺錢這回事,其根本意義,是「為他人解決問題」,而所謂利潤,無非是為他人(社會)解決某一問題的酬勞。而從無到有,從0到1的事情,從滿足稀缺性需求的角度,要遠比從1到10的事情值得去做。
從經濟學角度來講,最緊缺的東西才是最有價值的,故而得到的回報也不可同日而語。BAT這些搬運工起家的巨頭,解決的都是從無到有的局面,之後那些跟風的早已在格局上輸了,只能吃幾口殘羹冷炙而已。
3、ROE思維
如果從財務上來解釋這一點,那就是ROE(股本回報率)= 利潤率*周轉率*財務杠桿比率。
注意這三者是乘數關系,所以利潤為負的情況下,你的失敗也會被這個放大器給放大。但即便如此,所有賺了大錢的人,幾乎沒有不用到杠桿的,敢下注本來就是企業家精神的一部分。
我在之前的回答里說過,窮人是手裡有多少資源才敢做大事情,富人是先想到要做多大事才開始考慮要如何籌措資源。熟練運用財務杠桿的前提,就是敢於去動「本不屬於自己」的資源的意識,或者說的再直白一些,敢去借別人手裡的資源來為我所用。
巴菲特扣除杠桿的收益率不過13%左右。被自己有限的資源所限制,說明自己無法掌控資源的流向,依然只是資源的奴隸。
再談一下周轉率。即使是低利潤,只要有高周轉率一樣可以在短期內獲得發展。比如很多人排隊的綠茶和外婆家,菜價便宜但翻台率高。當利潤很微的時候,提高周轉率依然可以提升ROE。
賣珠寶和賣烤串哪個賺錢呢?很難定論。珠寶的單品利潤算下來可能比較高,但周轉率太低。反之,烤串利潤率低但周轉率要大大增高。假設同樣的資金投入賣珠寶和賣烤串,並且假設珠寶3個月一個資金回籠的周期(從生產到物流到銷售),烤串一天一個周期(從生產到銷售),那麼在假設兩者都可以銷售出去的情況下,也許賣烤串比賣珠寶更賺。
此外,中間型行業和智力型行業通常有望達到更高的ROE,主要是因為資產較輕的關系。
4、了解自己
沒錯,研究自己比研究他人,研究金錢更重要。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對自己的了解遠遠沒有自己以為的多。
能賺錢不代表自己就能從錢中獲得享受,對金錢的態度其實是一件特別個人化的事情。大部分人也許可以做到正確衡量各種資源的時間價值、卻往往對自己的時間成本毫不在意,對自己的收益偏好毫無概念。
這種能力需要建立在深刻了解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的基礎之上;同樣的資金、時間,由於掌握信息的差異,對自己來說,用在哪裡最值得,用在哪裡對當下、對未來的效用最大,都是需要反復摸索和實踐的。窮人往往把「錢」看的太「值錢」,把「錢」以外的資源,例如自己的時間,看得太不值錢。
很多人喜歡把賺錢、理財、投資混為一談,其實這是三件性質完全不同的事情,所需要點亮的技能樹也不盡相同。就我的觀察,會賺錢的人不一定會理財;會理財和會投資也是完全兩碼事,會投資的人你若讓他憑自己做生意,很可能虧的一塌糊塗。自己到底最適合做哪一樣,也需要摸索。
很多人對創業有著各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明明是個不夠自律、厭惡繁瑣的人,非要去做生產型企業,殊不知這可以算是最繁瑣的一種商業模式,從原料供應,采購,生產,庫存,物流,銷售,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毛利潤率又低,必須鑽到每一個細節中去扣成本,可以說一步走錯滿盤皆屬。對自己不了解,花下去的人生成本是無法挽回的。
5、防騙意識
這里的「騙子」是廣義的,泛指一切出於零和動機打你主意的、想從你這里榨取資源的人。防騙意識的培養,應該貫穿在人生的始終。
投資本身,首先一定是一件反常識的事情,不然有錢人不會在人口比例中佔少數。對於投資,其零和性要比賺錢大得多,所以有時候不止要看到趨勢,還要評估周圍其他人是否也看到了這個趨勢,更要考慮到周圍人是否知道自己知道對方知道。
如果說賺錢還是人和外物之間的事,那投資就一定是人和其他人之間的游戲,更加復雜詭異,不僅要防馬路上的騙子、簡訊里的騙子,更要防資本市場的騙子,偽裝成「創業家」的騙子、偽裝成「好企業」的騙子、偽裝成「合夥人」、「好朋友」的騙子、偽裝成「情人」、「伴侶」的騙子、甚至是偽裝成「養老金」、「社會福利保障」的騙子。
怎麼閱讀財務報告,怎樣判斷信息的真實性,知道怎麼查一個生意夥伴的誠信水平;這些東西之重要,可以說分分鍾能讓你半生心血付之東流。但可惜這些東西對於普通人家的孩子,極少有地方系統的學習,只能靠自己一筆一筆「學費」去交。
過去我們小時候學校所提供的教育和家庭教育,對於以上怎樣和錢打交道的知識可謂一片空白。大部分中國的家長和老師自己也不懂這些東西。既然自己一輩子也沒活明白,那就更不用說教會下一代了。這樣導致的社會差距只會進一步擴大。
這才是年賺百萬的真正秘密,正如《1942》里的地主在流亡路上和長工說的,「我知道怎麼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給我十年,你大爺我還是東家」。
『肆』 東北亞證券交易所投2100元是真的嗎
短期期權,丁某還在忽悠,只要不是傻子就該明白,這個盤子徹底崩了,想拿回錢就趕緊報警維權。
非洲礦業AMBC,孫鵬繼續洗腦,各種垃圾新聞層出不窮,誰投資誰虧死。
G支付,周川被抓,百分百崩盤,不要抱任何幻想了。
雷達幣,暴跌割韭菜,遠離。
環保幣,洗腦邪教,部分地區已經被警方抓捕,前段時間幣價暴跌,很多投資者血本無歸。
慈善幣AOT ,目前有人能正常登錄,有人不能正常登錄,崩盤節奏。
頂盤團,貓總還是繼續忽悠詐騙,人可以被騙一次兩次,被同一個人騙這么多次,那隻能說是你腦殘。
拍呱呱,秘樂領導人開盤,不要再投資,零擼就行了。
匯聚融,這個公司是剛成立半年的,荒唐的上市騙局,忽悠了不少人,現在崩盤了,留下一地雞毛。
幸運拼lucky,提現不到賬,基本崩了。
陸羽,與潤通,南陽大宗一樣,資金盤,遠離。
阿里推推,資金盤,碰瓷阿里,段段時間就崩盤跑路,年底要謹慎。
小神吹,就是神吹,與已經被查了的「水靈子」套路一樣的,搞虛假宣傳,涉嫌傳銷。
齊和拍賣,淘畫網的股東開盤,目前部分團隊撤離,遠離為好。
95折以太坊,徹底崩盤,別再報任何幻想了。
趣分類,徹底涼涼,不要報任何幻想。
GIB數字銀行,原GCG鉅富外匯改名,已經騙了不少人,遠離。
TG淘金,賭博,十賭九輸,遠離。
西部綠能充電樁,跑路了,騙了不少人。
昌盛股權,岳老闆已經不見蹤影,當初的「豪言壯語」無法實現了,融易資訊網(www.ironge.com.cn),現在還有人在忽悠。
AJS澳交所,遠離。
AICT人工智慧鏈,遠離。
SW超級世界拆分盤,拆分盤都是騙局。
紅牛礦池,問問DAMX商城的會員,就知道坑有多深了。
雅視,是騙局
阿基米德交易所ACMD,涉嫌傳銷,請遠離
「國發創投」是「豐寧滿族自治縣某鋒商貿有限公司」冒充的詐騙平台,即將跑路。
lpfs香港凱悅賣礦機挖礦,是騙局,遠離。
環球幣,是騙局。
義洲國際, 投資2100元,在東北亞交易所買原始股,等企業上市後翻倍賺錢,記住是等上市,沒有上市又咋辦呢?
金融雲OFIAM,騙局,遠離
「中鎂股權,期權」,關聯公司注銷中,還是經營異常,遠離。
唐古拉優選,打著拼團旗號,涉嫌傳銷。
特質卡,群裡面天天學習保密法和道德經,其實是「養豬」---「殺豬」的套路,主要是忽悠中老年人!
尚朋高科,來自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