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礦博會郵資機戳
⑴ 請問郵資簡是什麼郵品 英文簡稱是什麼
郵資郵簡
郵政部門發行的一種將信封與信紙合二為一的郵政用品,簡稱郵簡。其形式是用一張紙的一面印上寄、收件人的名址格線和郵票圖,另一面空白部分供寄件人書寫內容,折疊後兼作信封寄出。
1840年近代郵政出現之前,歐洲人通信很少使用信封,,直接將信紙折疊後寄出。17世紀的法國有關禮儀的史料中記載,通信時使用信封封寄,是對長者表示尊敬。但主要的還是歐洲早期郵政的資費,有時按所用紙張頁數計算,使用信封會增加郵費,所以人們把寫好的信的單頁紙張折疊起來,內容在里,背面在外,封住疊口,再寫上名址寄出。1819年義大利南部的撒丁尼亞王國發行一種專用的有水印信紙,將郵資戳用藍色油墨蓋在信紙上。郵戳有三種面值、三個形狀:15分圓形,25分橢圓形,50分八角形。面值數額置於戳面底部,上部是騎馬吹郵政號角的郵差。撒丁尼亞郵簡是近代郵資郵簡的雛形。30年後,1840年英國發行「黑便士」郵票同時,發行馬爾萊迪郵資郵簡。馬爾萊迪郵簡的正面圖畫、刷色及面值與馬爾萊迪郵資封相同,不同的是郵簡正面兩邊印有郵政廣告文字。馬爾萊迪郵資郵簡是世界最早的印有郵資的郵簡。中國最早的郵資郵簡於1918年發行。
郵資郵簡的分類主要是按其發行目的或郵政用途劃分,有普通郵資郵簡(用於國內或地區平郵)、航空郵資郵簡(包括國內、國際航空)、紀念郵資郵簡、軍用郵簡、公務郵簡、半官方郵資郵簡等。按書寫和折疊粘貼形式分有橫式和豎式二種。美術郵資郵簡是郵簡的一種設計形式,在紙面上配有圖畫、裝飾圖案或攝影作品,將使藝術化。上述各類郵簡中多有採用美術郵簡設計形式。當代專題集郵則依郵票圖及郵簡上的圖文來劃分專題,因為郵簡上的配圖內容非常豐富,專題種類很多。
郵資郵簡的使用,各國(或地區)的規定有所不同。郵簡上的郵票圖有的國家(或地區)允許剪下來作郵票用,如香港航空郵簡的郵票圖剪下後就可作郵票使用,這個規定,使寫錯名址或內容的郵簡不致作廢扔掉。有的國家(或地區)規定,郵簡上的郵票圖剪下無效。對航空出簡的使用規定,不準在內夾寄紙張或物品,違反規定則按普通郵資郵簡投遞。
當代的郵資郵簡印刷精美,郵票圖的設計多樣化,尤其是航空郵簡的郵票圖,獨具藝術特色。聯合國航空郵簡的郵票圖以一支兒童手工紙疊的可以擲飛的玩具作圖,圖案洗煉,寓意深刻。
郵資信封
郵政部門發行的印有郵資已付標志(郵票圖)的信封;或是經郵政主管部門批準的印有免資圖文,以供用戶使用時免收郵費的信封。
簡史 1840年英國發行黑便士郵票的同時,發行了兩種郵資信封,,這是郵政史上最早的郵資封,由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員威廉·馬爾萊迪設計,故稱馬爾萊迪郵資封。圖畫描繪近代郵政之始,人們寫信、讀信、易貨、郵運的情景。畫面里有梳長辮子、穿長袍馬褂的中國人,騎象的印度人,戴巴拿馬帽的美洲人,非洲和澳洲的土著人,還有歐美上層社會婦女,表現出英國郵政與世界各地的聯系。郵資封的面值印在封面下部後中的位置,用英文書寫,分1便士、2便士二種。1便士封刷黑色,2便士封刷藍色。出於英國郵政當局意料之外,馬爾萊迪封發行後不受人們歡迎。接著又發行以維多利亞女王側像作郵票圖的信封,女王側像取剪影形式,用沖壓工藝將其凸出紙面。郵資信封將郵票、信封合一,簡化買信封、郵票、貼郵票的程序,很快得到郵政用戶的認可。此後,美國(1845年)、俄國(1845年)、瑞士(1846年),以及德國的巴登、普魯士、薩克森、波蘭等歐、美國家也陸續發行了郵資信封,到19世紀末郵資信封在歐美已普遍使用。
1893年上海工部書信館發行了以工部局徽作郵票圖的信封,這是在中國境內流通最早的郵資封。1942年山東膠東戰郵管理局發行「膠東一屆參議會紀念」信封,免費寄遞,印有免資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於1956年開始發行郵資信封,至1995年底已發行170多種。
規格與形式 對郵資信封的規格,過去各國沒有具體規定。隨著郵政自動化的迅速發展,信函的自動處理設備要求信封有一定的標准,因而許多國家郵政部門對郵資信封的規格作統一規定,推行標准化的尺寸。郵票圖印在信封的右上角,對其圖幅的大小不作規定。蘇聯的普通郵資封的郵票圖較小,圖幅只有14mm×21mm;目前所見郵資信封的郵票圖最大的,是聖馬利諾1994年發行的,郵票圖圖幅為174mm×96mm,比明信片還大。圖案是聖馬利諾政府議會廳外景,面值5 050里拉。郵票圖在早期多用雕刻版印刷,有的用沖壓造型方法,使郵票圖中的主圖——人物頭像或徽志凸出紙面,以防偽造。這種雕刻版印刷多見於美、英等國的早期封。後來郵資封的郵票圖多用膠印。1989年、1990年美國發行兩種郵資封,郵票圖圖案採用現代的全息攝影技術,絢麗多彩,面值25美分印在全息圖左側。
郵資信封的折疊粘制形式,是郵資信封製作工藝設計的一個內容。紙張沖切的形狀不同,其折疊粘制方法也不同,使得郵資信封粘制形式多種多樣。如瑞典早期郵資封的幾種粘制形式,雖然有的郵票圖相同,但因為粘制形式不同,而導致收藏價值、市場價格相差很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郵資封粘制形式,有中式、西式(包括三角形封舌、矩形封舌兩種)、直角邊封口式四種。郵資信封作為郵資已付憑證的一種形式,為了防止偽造,最初有的國家用特製的水印紙印製。沙俄於1848年發行的郵資封就有水印。同一種郵資封由於水印不同,價格往往相差很大。瑞典1890年發行的面值2歐爾的郵資封,水印分別由粗、細兩種線條組成,圖是正水印,但個別的郵資封在印刷時將紙面置反,因而出現了反水印,後者的市價比正水印封高出160倍。
分類 郵資封多依其發行目的來分類。不同的發行目的,使郵資封的外觀、郵票圖、配圖的設計以及印刷、紙質都有區別。依此分類有普通郵資封、紀念郵資封、航空郵資封、掛號郵資封、賀年郵資封、禮儀郵資封等。美術郵資封是對郵資封的設計藝術化的通稱。通常在封面左側置以雕塑、攝影、繪畫等作品。郵票圖有的直接用普通郵票圖案,有的則作必要的專用設計。一般地說封面的配圖或郵票圖的內容都沒有什麼紀念意義,只是用來美化郵資信封。免資信封是郵政部門發行或經郵政部門批准而發行的,公眾使用時不必交付郵資的信封,它是郵資信封的一種特殊形式。專題集郵則按郵資信封正面、背面及郵票圖的圖文所表現的專題信息進行分類,如體育、宇航、繪畫郵資封等等。
對郵資信封的收集研究已成為當代集郵中的重項。早期的郵資封作為郵政用品而發售,對它的發行年月、發行背景、發行量等等,往往不像郵票那樣詳有記載,因而給後人留下不少研究的課題。此外,它的版別、紙質、水印與上述沖切形狀折疊粘制方式,以及郵資封圖文設計特徵,都是郵資封本身獨具的研究內容。當代專題集郵出於對其組編郵集、參展的重要性,而對郵資封的圖文內容作深入的專題分類研究。以上種種體現出郵資信封在當代集郵領域中的特殊意義
郵資明信片
郵政部門發行的供書寫通信內容而不用信封套寄的,並印有郵票圖的硬卡片。
簡史 1865年普魯士郵政顧問斯特凡向郵政當局建議印製發行一種適於通信內容簡短、不用封套的卡片,以簡化通信方式,降低郵費。這項建議在當年召開的第五屆德國郵政會議上被否決。郵政當局認為,把內容公開的通信方式不會被民眾接受。可是,這個建議卻得到維也納大學教授赫爾曼的重視,1869年他發表論文,建議奧地利郵政當局發行這種卡片。奧地利郵政當局採納了他的建議,,於1869年10月1日發行了世界第一枚郵資明信片。1870年,德國、英國開始發行郵資明信片;1871年,丹麥、芬蘭、荷蘭、比利時也相繼發行。在世界第一枚郵資片問世10年內,歐洲各國幾乎都發行了郵資明信片。
1874年,上海工部局書信館發行郵資明信片,郵票圖面值1分銀。這是在中國境內使用最早的郵資明信片。1897年10月1日,清代國家郵政開始發行郵資明信片,現值1分。這是中國第一枚郵資明信片。
明信片的郵資,各國不一,但都低於每件信函的郵資。中國目前郵資明信片的資費有內埠、外埠、國際航空三種。對於郵資明信片上郵票圖使用效力,各國也有不同規定。大多數國家(或地區)允許將其剪下來,當作郵票貼於任何郵件;有的國家規定剪下無效。《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規定郵票圖剪下無效。為促進郵政向自動化方向發展,許多國家在郵票上或者一側印上熒光、磷光條杠。也有用發光油墨印刷郵票圖的。這樣做既便於明信片郵件的自動分檢,又可防止偽造。
有些國家使用帶水印的卡紙印製郵資明信片。1874年匈牙利的郵資片帶有「匈牙利郵政」字樣水印。1906年的德國郵資片有「DR」水印(Deutsches Reich 為德意志帝國縮寫)。1925年以後,列支敦斯登發行的郵資明信片時有郵政號角、字母、雙線「+」字水印呈現。
規格與形式 早期的郵資明信片為適於內容簡短的通信,片幅都較小;郵票圖大多印在片的右上角。但義大利1874年發行的第一枚郵資片將郵票圖印在左上角;西班牙1873年的第一枚郵資片卻把郵票圖置於片的上部居中。現萬國郵聯規定正面右上角印郵票圖,右下書寫收件人、寄件人名址。規定片幅大為148mm×105mm,最小為104mm×90mm。
郵資片的材質,大多用硬紙卡印製。20世紀80年代葡萄牙發行用軟木片印製郵資明信片。1993年朝鮮發行採用塑料材質的立體印刷紀念毛澤誕生100周年的郵資明信片,使郵資明信片的形式多樣化。
分類 按郵資明信片的發行目的來分,有普通郵資明信片、公務明信片、行政機關專用明信片、管道郵政明信片、海運專用明信片、通信地址變更通知明信片、紀念郵資明信片、特種郵資明信片、旅遊郵資明信片、航空郵資明信片、賀年郵資明信片、廣告郵資明信片、保險郵資明信片等等。上述各類郵資明信片依不同的用途,在圖案內容、設計形式、印刷方式、紙質等方面各有特徵。
按郵票圖、正面左側配圖或背面的畫面所表現的內容可作專題分類。蘇聯發行的埃爾米塔日博物館郵資明信片的背面,畫面所展示的雕塑、繪畫、文物、建築裝飾等信息,都可歸入這些專題之中。
美術郵資明信片在設計上採用美術明信片的藝術表示形式,即在其背面印以風光、民俗、動物、植物、體育等各種題材的攝影、繪畫作品,美術郵資明信片多見於旅遊郵資片、賀年郵資明信片或普通郵資明信片。
郵資明信片不僅是郵政用品中重要的一族,在集郵學術研究方面也有很高價值。
回答者:mengluoyong - 助理 二級 3-5 17:06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很不錯啊!謝謝你!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2 個人評價
好
100% (2) 不好
0% (0)
相關內容
相關主題:不一樣
• 國家在關於郵資封、郵資片、特種片、風光片……等等...
• 明信片和郵資片有區別嗎?
• 郵資片 是什麼?
• 有誰知道郵資片是什麼,這種會升值嗎?
• 什麼是郵資封?什麼是賀年郵資封?
其他回答 共 4 條
a
回答者:85925866 - 試用期 一級 3-4 15:32
郵簡是信紙和信封的結合體,實際就是一張拆開的信封,內可寫書信,寫完折疊好封口就是信封了,代郵資,可直接寄送了.
回答者:少海1978 - 助理 三級 3-4 16:46
郵資郵簡是郵政部門發行的一種特製信箋.它是一張可折疊的信紙,上面可書寫內容,折疊後又成信封投寄;信的內容已被折疊在封內.
郵資封就是在信封上已印有郵資圖和面值,郵資片只是在明信片上印有郵資圖和面值(在空白處直接書寫內容).郵資封片使用時(符實寄郵資)就無需貼票.如中國集郵總公司發行的JF、JP系列.
⑵ 郵資簡是什麼與郵資封,郵資片有什麼不一樣謝謝各位!
郵資郵簡
郵政部門發行的一種將信封與信紙合二為一的郵政用品,簡稱郵簡。其形式是用一張紙的一面印上寄、收件人的名址格線和郵票圖,另一面空白部分供寄件人書寫內容,折疊後兼作信封寄出。
1840年近代郵政出現之前,歐洲人通信很少使用信封,,直接將信紙折疊後寄出。17世紀的法國有關禮儀的史料中記載,通信時使用信封封寄,是對長者表示尊敬。但主要的還是歐洲早期郵政的資費,有時按所用紙張頁數計算,使用信封會增加郵費,所以人們把寫好的信的單頁紙張折疊起來,內容在里,背面在外,封住疊口,再寫上名址寄出。1819年義大利南部的撒丁尼亞王國發行一種專用的有水印信紙,將郵資戳用藍色油墨蓋在信紙上。郵戳有三種面值、三個形狀:15分圓形,25分橢圓形,50分八角形。面值數額置於戳面底部,上部是騎馬吹郵政號角的郵差。撒丁尼亞郵簡是近代郵資郵簡的雛形。30年後,1840年英國發行「黑便士」郵票同時,發行馬爾萊迪郵資郵簡。馬爾萊迪郵簡的正面圖畫、刷色及面值與馬爾萊迪郵資封相同,不同的是郵簡正面兩邊印有郵政廣告文字。馬爾萊迪郵資郵簡是世界最早的印有郵資的郵簡。中國最早的郵資郵簡於1918年發行。
郵資郵簡的分類主要是按其發行目的或郵政用途劃分,有普通郵資郵簡(用於國內或地區平郵)、航空郵資郵簡(包括國內、國際航空)、紀念郵資郵簡、軍用郵簡、公務郵簡、半官方郵資郵簡等。按書寫和折疊粘貼形式分有橫式和豎式二種。美術郵資郵簡是郵簡的一種設計形式,在紙面上配有圖畫、裝飾圖案或攝影作品,將使藝術化。上述各類郵簡中多有採用美術郵簡設計形式。當代專題集郵則依郵票圖及郵簡上的圖文來劃分專題,因為郵簡上的配圖內容非常豐富,專題種類很多。
郵資郵簡的使用,各國(或地區)的規定有所不同。郵簡上的郵票圖有的國家(或地區)允許剪下來作郵票用,如香港航空郵簡的郵票圖剪下後就可作郵票使用,這個規定,使寫錯名址或內容的郵簡不致作廢扔掉。有的國家(或地區)規定,郵簡上的郵票圖剪下無效。對航空出簡的使用規定,不準在內夾寄紙張或物品,違反規定則按普通郵資郵簡投遞。
當代的郵資郵簡印刷精美,郵票圖的設計多樣化,尤其是航空郵簡的郵票圖,獨具藝術特色。聯合國航空郵簡的郵票圖以一支兒童手工紙疊的可以擲飛的玩具作圖,圖案洗煉,寓意深刻。
郵資信封
郵政部門發行的印有郵資已付標志(郵票圖)的信封;或是經郵政主管部門批準的印有免資圖文,以供用戶使用時免收郵費的信封。
簡史 1840年英國發行黑便士郵票的同時,發行了兩種郵資信封,,這是郵政史上最早的郵資封,由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員威廉·馬爾萊迪設計,故稱馬爾萊迪郵資封。圖畫描繪近代郵政之始,人們寫信、讀信、易貨、郵運的情景。畫面里有梳長辮子、穿長袍馬褂的中國人,騎象的印度人,戴巴拿馬帽的美洲人,非洲和澳洲的土著人,還有歐美上層社會婦女,表現出英國郵政與世界各地的聯系。郵資封的面值印在封面下部後中的位置,用英文書寫,分1便士、2便士二種。1便士封刷黑色,2便士封刷藍色。出於英國郵政當局意料之外,馬爾萊迪封發行後不受人們歡迎。接著又發行以維多利亞女王側像作郵票圖的信封,女王側像取剪影形式,用沖壓工藝將其凸出紙面。郵資信封將郵票、信封合一,簡化買信封、郵票、貼郵票的程序,很快得到郵政用戶的認可。此後,美國(1845年)、俄國(1845年)、瑞士(1846年),以及德國的巴登、普魯士、薩克森、波蘭等歐、美國家也陸續發行了郵資信封,到19世紀末郵資信封在歐美已普遍使用。
1893年上海工部書信館發行了以工部局徽作郵票圖的信封,這是在中國境內流通最早的郵資封。1942年山東膠東戰郵管理局發行「膠東一屆參議會紀念」信封,免費寄遞,印有免資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於1956年開始發行郵資信封,至1995年底已發行170多種。
規格與形式 對郵資信封的規格,過去各國沒有具體規定。隨著郵政自動化的迅速發展,信函的自動處理設備要求信封有一定的標准,因而許多國家郵政部門對郵資信封的規格作統一規定,推行標准化的尺寸。郵票圖印在信封的右上角,對其圖幅的大小不作規定。蘇聯的普通郵資封的郵票圖較小,圖幅只有14mm×21mm;目前所見郵資信封的郵票圖最大的,是聖馬利諾1994年發行的,郵票圖圖幅為174mm×96mm,比明信片還大。圖案是聖馬利諾政府議會廳外景,面值5 050里拉。郵票圖在早期多用雕刻版印刷,有的用沖壓造型方法,使郵票圖中的主圖——人物頭像或徽志凸出紙面,以防偽造。這種雕刻版印刷多見於美、英等國的早期封。後來郵資封的郵票圖多用膠印。1989年、1990年美國發行兩種郵資封,郵票圖圖案採用現代的全息攝影技術,絢麗多彩,面值25美分印在全息圖左側。
郵資信封的折疊粘制形式,是郵資信封製作工藝設計的一個內容。紙張沖切的形狀不同,其折疊粘制方法也不同,使得郵資信封粘制形式多種多樣。如瑞典早期郵資封的幾種粘制形式,雖然有的郵票圖相同,但因為粘制形式不同,而導致收藏價值、市場價格相差很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郵資封粘制形式,有中式、西式(包括三角形封舌、矩形封舌兩種)、直角邊封口式四種。郵資信封作為郵資已付憑證的一種形式,為了防止偽造,最初有的國家用特製的水印紙印製。沙俄於1848年發行的郵資封就有水印。同一種郵資封由於水印不同,價格往往相差很大。瑞典1890年發行的面值2歐爾的郵資封,水印分別由粗、細兩種線條組成,圖是正水印,但個別的郵資封在印刷時將紙面置反,因而出現了反水印,後者的市價比正水印封高出160倍。
分類 郵資封多依其發行目的來分類。不同的發行目的,使郵資封的外觀、郵票圖、配圖的設計以及印刷、紙質都有區別。依此分類有普通郵資封、紀念郵資封、航空郵資封、掛號郵資封、賀年郵資封、禮儀郵資封等。美術郵資封是對郵資封的設計藝術化的通稱。通常在封面左側置以雕塑、攝影、繪畫等作品。郵票圖有的直接用普通郵票圖案,有的則作必要的專用設計。一般地說封面的配圖或郵票圖的內容都沒有什麼紀念意義,只是用來美化郵資信封。免資信封是郵政部門發行或經郵政部門批准而發行的,公眾使用時不必交付郵資的信封,它是郵資信封的一種特殊形式。專題集郵則按郵資信封正面、背面及郵票圖的圖文所表現的專題信息進行分類,如體育、宇航、繪畫郵資封等等。
對郵資信封的收集研究已成為當代集郵中的重項。早期的郵資封作為郵政用品而發售,對它的發行年月、發行背景、發行量等等,往往不像郵票那樣詳有記載,因而給後人留下不少研究的課題。此外,它的版別、紙質、水印與上述沖切形狀折疊粘制方式,以及郵資封圖文設計特徵,都是郵資封本身獨具的研究內容。當代專題集郵出於對其組編郵集、參展的重要性,而對郵資封的圖文內容作深入的專題分類研究。以上種種體現出郵資信封在當代集郵領域中的特殊意義
郵資明信片
郵政部門發行的供書寫通信內容而不用信封套寄的,並印有郵票圖的硬卡片。
簡史 1865年普魯士郵政顧問斯特凡向郵政當局建議印製發行一種適於通信內容簡短、不用封套的卡片,以簡化通信方式,降低郵費。這項建議在當年召開的第五屆德國郵政會議上被否決。郵政當局認為,把內容公開的通信方式不會被民眾接受。可是,這個建議卻得到維也納大學教授赫爾曼的重視,1869年他發表論文,建議奧地利郵政當局發行這種卡片。奧地利郵政當局採納了他的建議,,於1869年10月1日發行了世界第一枚郵資明信片。1870年,德國、英國開始發行郵資明信片;1871年,丹麥、芬蘭、荷蘭、比利時也相繼發行。在世界第一枚郵資片問世10年內,歐洲各國幾乎都發行了郵資明信片。
1874年,上海工部局書信館發行郵資明信片,郵票圖面值1分銀。這是在中國境內使用最早的郵資明信片。1897年10月1日,清代國家郵政開始發行郵資明信片,現值1分。這是中國第一枚郵資明信片。
明信片的郵資,各國不一,但都低於每件信函的郵資。中國目前郵資明信片的資費有內埠、外埠、國際航空三種。對於郵資明信片上郵票圖使用效力,各國也有不同規定。大多數國家(或地區)允許將其剪下來,當作郵票貼於任何郵件;有的國家規定剪下無效。《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規定郵票圖剪下無效。為促進郵政向自動化方向發展,許多國家在郵票上或者一側印上熒光、磷光條杠。也有用發光油墨印刷郵票圖的。這樣做既便於明信片郵件的自動分檢,又可防止偽造。
有些國家使用帶水印的卡紙印製郵資明信片。1874年匈牙利的郵資片帶有「匈牙利郵政」字樣水印。1906年的德國郵資片有「DR」水印(Deutsches Reich 為德意志帝國縮寫)。1925年以後,列支敦斯登發行的郵資明信片時有郵政號角、字母、雙線「+」字水印呈現。
規格與形式 早期的郵資明信片為適於內容簡短的通信,片幅都較小;郵票圖大多印在片的右上角。但義大利1874年發行的第一枚郵資片將郵票圖印在左上角;西班牙1873年的第一枚郵資片卻把郵票圖置於片的上部居中。現萬國郵聯規定正面右上角印郵票圖,右下書寫收件人、寄件人名址。規定片幅大為148mm×105mm,最小為104mm×90mm。
郵資片的材質,大多用硬紙卡印製。20世紀80年代葡萄牙發行用軟木片印製郵資明信片。1993年朝鮮發行採用塑料材質的立體印刷紀念毛澤誕生100周年的郵資明信片,使郵資明信片的形式多樣化。
分類 按郵資明信片的發行目的來分,有普通郵資明信片、公務明信片、行政機關專用明信片、管道郵政明信片、海運專用明信片、通信地址變更通知明信片、紀念郵資明信片、特種郵資明信片、旅遊郵資明信片、航空郵資明信片、賀年郵資明信片、廣告郵資明信片、保險郵資明信片等等。上述各類郵資明信片依不同的用途,在圖案內容、設計形式、印刷方式、紙質等方面各有特徵。
按郵票圖、正面左側配圖或背面的畫面所表現的內容可作專題分類。蘇聯發行的埃爾米塔日博物館郵資明信片的背面,畫面所展示的雕塑、繪畫、文物、建築裝飾等信息,都可歸入這些專題之中。
美術郵資明信片在設計上採用美術明信片的藝術表示形式,即在其背面印以風光、民俗、動物、植物、體育等各種題材的攝影、繪畫作品,美術郵資明信片多見於旅遊郵資片、賀年郵資明信片或普通郵資明信片。
郵資明信片不僅是郵政用品中重要的一族,在集郵學術研究方面也有很高價值。
⑶ 黃石園博會礦博會作文
黃石聲屏網消息為了辦好礦博會。礦博會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市城投公司副總經理余福安特地跑到湖南郴州取經。郴州有一座世界有色金屬博物館,投資了1個多億,利用圖片、文字、模型、實物、影視等形式,集中展示了有色金屬的形成、開采、冶煉、加工等方面的場景和礦山文化,兼具旅遊、科普、休閑娛樂等功能。而且郴州已經連續舉辦了三屆礦博會,推動了該市的產業轉型,促進郴州城市形象和城市知名度、美譽度的提升,擴大了郴州對外影響力。
余福安;參觀了郴州的礦博會,余福安是深有感觸。他說,郴州的經驗是值得黃石借鑒的。黃石礦產資源豐富,有70多礦種,發掘、保護和弘揚礦文化,可學習郴州。相比郴州,黃石的礦產資源更豐富,礦冶文化歷史更悠久,但在發掘、利用、包裝上有差距。余福安:我看了以後,覺得我們非常可惜,他們這些東西,我們都有,甚至我們比他好。比如郴州做了古人如何開礦,是一個模型,而我們銅錄山是真實存在的,我們做的和別人有差距,就是我們要搞礦博園、礦博會的原因,我們要發掘礦冶文化。
余福安介紹說,黃石此次建設礦博園打造礦博會,就是想發掘、利用、包裝、對外展示黃石礦冶文化,打造華中地區最大的奇石交易中心,帶動黃石的礦冶文化產業,打響黃石城市知名度,提升黃石影響力,帶動黃石生態產業的發展。
⑷ 從山東煙台往上海寄一封信,郵資多少
煙台到上海普通信件,郵費1.2元。
參考如下:
首重100克內,每重20克(不足20克按20克計算),本埠(縣)資費:0.80、外埠資費:1.20
續重101-2000克每重100克(不足100克按100克計算), 本埠(縣)資費:1.20、外埠資費: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