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進的洗礦機
Ⅰ minecraft工業2如何發展,求詳細。
我想和你說 地熱發電機在前期是十分重要的 因為在前期沒有能力使用大規模太陽能之類的發電機 或是核電站昂貴高效的發電機時 地熱是很重要的 它對於岩漿利用十分高效 而且一個地熱發電機的儲電量比一個BB都要高
我不推薦你用電池驅動 因為你還要給電池供電 十分復雜 我更推薦你使用電箱供電 將電從電箱中拉出來給機器用
你基礎的機器都已經擁有了 但是你還需要做一個電爐(最好做工業爐)
當你擁有這些機器後 你就應該向太陽能/核電站前進了
IC2里的核電站真心很昂貴,如果你對於你的礦物儲備很有信心,那麼可以選擇向核電發展。
如果你礦物並不多,我更推薦你使用太陽能。 雖然最坑爹的一個核電站發電量都有一個太陽能的六十倍,但人多力量大,積少成多這個也不無道理。
當你太陽能達到20~30個時 你就已經擁有量產UU的能力了!
我在伺服器中後期全靠太陽能,幾個太陽能站(約100個/站)平均可以達到1分鍾/UU 就是一百萬EU/min 而我的核電站就顯然沒有那麼高效
當你擁有280個UU時 就可以進軍IC2坑爹的套裝了——量子套 合成方法相信不用多說
當你擁有一套量子套時 其實已經沒有什麼追求的了
但我在伺服器依舊在奮斗= =至今已經出了快四十多套量子賣給朋友了
(PS 太陽能造價也並不便宜 他對於礦物昂貴程度並不高 不像核電站需要找到珍稀的鈾 但是太陽能更消耗普遍的礦物 像煤炭和鐵 一組太陽能造駕其實也並沒有便宜到哪裡去 如果你沒事干 可以搭建水塔和風電站 有耐心 有付出 其實也可以很高效)
Ⅱ 長石礦如何洗泥是用圓筒洗礦機還是螺旋洗礦機或者還有更好地洗泥方式
首先是要確定你的石頭含泥量,含泥大可以用螺旋洗礦機,或者滾筒洗礦機都可以,要是小的話,直接上一個震動洗石機就可以,價格便宜,產量大。
Ⅲ 上海莘工機械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莘工機械有限公司是一家綜合性機械製造企業,產品有螺旋式洗砂機,滾筒洗礦機;固液分離設備、礦山設備、環保設備。對外承接大、重型零件機械加工。公司的經營方針是:「以人為本、科技領先、質量第一、用戶滿意、誠信求實、開拓進取。」不斷引進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引進先進的檢測試驗設備,引進吸收現代化管理,不斷完善產品體系,完善產品技術功能。產品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法定代表人:蘇會興
成立時間:2001-11-08
注冊資本:2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200033470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上海市閔行區友東路237號
Ⅳ 目前我國錫礦石的選礦方法都有哪些
錫礦石的選礦方法是由其本身的特性所決定的。如前所述,目前世界上生產的錫精礦絕大多數產自錫石礦床,而錫石的密度比共生礦物大,因此,錫礦石傳統的選礦工藝為重、力選礦。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入選礦石中的錫石粒度不斷變細,從而出現了錫石浮選工藝和選擇性絮凝工藝。此外,由於錫礦物中往往有各種氧化鐵礦物存在,如磁鐵礦、赤鐵礦和褐鐵礦等,這些礦物用浮選和重選均不能與錫石很好地分離,所以,近年來在錫礦選礦流程中出現了磁選作業。這種磁選作業是以錫鐵分離為主要目的,這有別於以鎢錫分離為目的的乾式磁選工藝。總之,錫礦石的選礦方法已突破傳統的單一重選工藝而步入幾種選礦方法聯合使用的新時期。盡管如此,重力選礦仍然是錫礦選礦的主要方法。
我國的錫選礦技術居世界前列,現將其特點分述如下:
1:原礦的處理
錫選廠的原礦處理大致可分以下幾項內容:洗礦、脫泥、破碎、篩分、配料、調(造)漿、重介質預選等。對於不同選廠,或各項內容兼有,或只有其中幾項。現擇其要者略述如下:
脫泥作業是重選過程的關鍵作業,它直接影響選別指標,在我國現有選廠中有80%以上的原礦為砂錫礦。例如雲錫砂錫礦,原礦中有40~60%-10微米粒級細粒礦泥,這對任何一種選礦方法來說,都是一種干擾因素。脫泥作業實際上分為兩個階段,一為礦泥的解離與分散,一為泥與砂的分離。這兩個階段可以是分別進行,也可以同步進行。脫泥的主要目的是解離與分散混雜和附著於粗顆粒上的細泥和細泥內結成的泥團。目前,國內採用的脫泥設備有水槍、各種洗礦機等。被分散後的礦泥的排除可採用隔篩篩後直接用125毫米(或75毫米)水力旋流器脫除(先脫泥後分級);而更多的是先經大直徑旋流器(250毫米或500毫米)分級,其溢流再用上述小口徑旋流器脫泥(先分級後脫泥)。國外,採用的脫泥旋流器直徑小至50毫米,甚至25毫米。
重介質預選近年來已在國內外錫選廠中應用。我國廣西大廠、雲南個舊都採用了這一工藝。澳大利亞、玻利維亞和英國等重要錫選廠也都在採用。國內多採用重介質旋流器。國外則發展D.W.P分選器,其效果很好。重介質預選經濟效益主要決定於脫廢率,一般地說,脫廢率低於20~25%,則無經濟價值。
此外,有時也用圓錐選礦機作為預選設備。
2:礦砂的選別
錫礦的礦砂選別一般都採用多段磨礦多段選別流程,因為錫石性脆,較其他共生礦物易於過粉碎。一般的段數為二至四段。
從流程上來看,如果需要脫除硫化物,就存在一個先脫硫還是後脫硫,一次脫硫還是多次脫硫的問題,這些都是要根據礦石性質來確定。在選錫系統本身,按照我國經驗,是在搖床精礦和中礦之間產出一個次精礦,並將它集中處理,稱為「次精礦集中復洗」。次精礦中除了部分單體錫石外,大部分為鐵錫結合體,粒度較粗。將這部分物料用復洗流程,與主流程分開,單獨磨礦,單獨選別。這樣做的結果既避免了這部分高含鐵的物料混入一般的中礦,影響中礦的選別,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次精礦的分離效率。
礦砂選別的設備主要有跳汰機和搖床,也有的使用各種型式的溜槽。
礦砂選別系統的另一個主要問題是如何減少錫石的過粉碎。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要盡量使已成為單體的錫石不再重新入磨。目前採用的多段磨礦、多段選別以及用細篩作為磨礦的閉路設備等都是可行的方案。
窄級別分級入選也是我國錫選礦的一條成功經驗。
3:礦泥的處理
礦泥的處理我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
礦泥處理流程分為礦泥預處理和礦泥的選別兩部分。
礦泥的預處理部分包括礦泥的集中(歸隊)和濃縮等,目的是為了保證進入礦泥選別系統的給礦數量均衡、質量(粒度、濃度等)穩定。
60年代中期以來,用由我國自行研製的一系列礦泥選別設備所組成的錫礦泥處理工藝,已為國際選礦界矚目。這種工藝流程的核心部分為離心機———皮帶溜槽———刻槽礦泥搖床,最終精礦由搖床得出。此外,根據近期的進展表明,僅用兩次離心機就得出貧中礦甚至富中礦的可能性正在成為現實。
具有我國特色的這一錫礦泥處理流程,經過20年的變遷,目前已處於更加完善的階段。同時,國外處理礦泥的設備和工藝也不斷出現,如小口徑水力旋流器、巴特萊-莫茨萊翻床和橫流皮帶以及錫石浮選工藝等的應用。我國也在逐漸引進和消化這些新設備和新工藝,使礦泥處理工藝日臻完善。
4:錫石浮選
錫石浮選工藝出現於六十年前。第一個在德國建立的以油酸作捕收劑的錫石浮選車間(50噸/日)於1938年投產,迄今已50年了,但是,至今錫石浮選工藝並沒有在生產上大量採用,已投產的錫石浮選車間數量很少,究其原因,一是葯劑成本過高,二是葯劑毒性對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然而,就選礦技術本身而言,錫石浮選工藝是取得了進展的,特別是在新型浮選劑方面,開拓了較為廣闊的領域,尤其是砷酸類和膦酸類錫石浮選劑的出現(典型的例子為甲苯腫酸和苯乙烯膦酸),使浮選效率有了明顯的提高。我國已在雲南和廣西相繼建立了錫石浮選車間,其中廣西長坡選廠於1975年建成了100噸/日的錫石浮選廠,使用混合甲苯胂酸作捕收劑,給礦錫品位0.6%,精礦錫品位25%,錫回收率65%。
盡管目前錫石浮選在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但隨著技術經濟的發展,它將作為錫礦石選礦的方法之一,得到更加廣泛的運用。
5:磁選
濕式強磁選機70年代初在鐵礦選礦上得到了長足進展,很快就被引入到錫選礦流程中,並越來越顯示出它在錫選礦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錫選礦流程中一般可用於三個部位:
(1)原礦磁選
原礦經制備後,在進入選別作業之前先經磁選處理。這在某種意義來說,也可稱為進行磁力分級(相對於按粒度分級)。得到的非磁性部分與磁性部分分別進入重選主流程。其中,非磁性部分是比較容易處理的,可獲得較高的回收率和精礦品位,磁性部分則較難選別,可不強求高質量產品,而多產出富中礦甚至貧中礦。其他部位的分選情況也大體如此。
(2)次精礦磁選
如前所述,次精礦含鐵礦物較多,正是磁選能發揮作用的良好部位。
(3)精礦磁選
在上述兩個部位設置磁選均要求錫石與鐵礦物盡可能的單體分離。但是,這與減少錫石過粉碎的目的相矛盾,往往顧此失彼。鐵礦物作為結合體進入精礦後,可較為充分地進行磨礦,對錫石過粉碎的顧慮也相對少一些。因此,在實踐中,這個方案為較多的人所接受。
Ⅳ 我想購買鐵礦用碎石洗沙一體機,打算買山東機器,請問山東那個廠家的機器好
鐵礦石破碎機,鐵礦石篩沙機,鐵礦石破碎設備選擇的時候要多考慮一下,根據設備的型號,根據設備的實際產量去選擇設備。
Ⅵ 重選鎢錫礦需要什麼葯劑
錫礦石的選礦方法是由其本身的特性所決定的。如前所述,目前世界上生產的錫精礦絕大多數產自錫石礦床,而錫石的密度比共生礦物大,因此,錫礦石傳統
的選礦工藝為重、力選礦。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入選礦石中的錫石粒度不斷變細,從而出現了錫石浮選工藝和選擇性絮凝工藝。此外,由於錫礦物中往往有各種
氧化鐵礦物存在,如磁鐵礦、赤鐵礦和褐鐵礦等,這些礦物用浮選和重選均不能與錫石很好地分離,所以,近年來在錫礦選礦流程中出現了磁選作業。這種磁選作業
是以錫鐵分離為主要目的,這有別於以鎢錫分離為目的的乾式磁選工藝。總之,錫礦石的選礦方法已突破傳統的單一重選工藝而步入幾種選礦方法聯合使用的新時
期。盡管如此,重力選礦仍然是錫礦選礦的主要方法。
我國的錫選礦技術居世界前列,現將其特點分述如下:
1.原礦的處理
錫選廠的原礦處理大致可分以下幾項內容:洗礦、脫泥、破碎、篩分、配料、調(造)漿、重介質預選等。對於不同選廠,或各項內容兼有,或只有其中幾項。現擇其要者略述如下:
脫泥作業是重選過程的關鍵作業,它直接影響選別指標,在我國現有選廠中有80%以上的原礦為砂錫礦。例如雲錫砂錫礦,原礦中有40-60$%-10
微米粒級細粒礦泥,這對任何一種選礦方法來說,都是一種干擾因素。脫泥作業實際上分為兩個階段,一為礦泥的解離與分散,一為泥與砂的分離。這兩個階段可以
是分別進行,也可以同步進行。脫泥的主要目的是解離與分散混雜和附著於粗顆粒上的細泥和細泥內結成的泥團。目前,國內採用的脫泥設備有水槍、各種洗礦機
等。被分散後的礦泥的排除可採用隔篩篩後直接用125毫米(或75毫米)水力旋流器脫除(先脫泥後分級);而更多的是先經大直徑旋流器(250毫米或
500毫米)分級,其溢流再用上述小口徑旋流器脫泥(先分級後脫泥)。國外,採用的脫泥旋流器直徑小至50毫米,甚至25毫米。
重介質預選近年來已在國內外錫選廠中應用。我國廣西大廠、雲南個舊都採用了這一工藝。澳大利亞、玻利維亞和英國等重要錫選廠也都在採用。國內多採用
重介質旋流器。國外則發展D.W.P分選器,其效果很好。重介質預選經濟效益主要決定於脫廢率,一般地說,脫廢率低於20-25%,則無經濟價值。
此外,有時也用圓錐選礦機作為預選設備。
2.礦砂的選別
錫礦的礦砂選別一般都採用多段磨礦多段選別流程,因為錫石性脆,較其他共生礦物易於過粉碎。一般的段數為二至四段。
從流程上來看,如果需要脫除硫化物,就存在一個先脫硫還是後脫硫,一次脫硫還是多次脫硫的問題,這些都是要根據礦石性質來確定。在選錫系統本身,按
照我國經驗,是在搖床精礦和中礦之間產出一個次精礦,並將它集中處理,稱為「次精礦集中復洗」。次精礦中除了部分單體錫石外,大部分為鐵錫結合體,粒度較
粗。將這部分物料用復洗流程,與主流程分開,單獨磨礦,單獨選別。這樣做的結果既避免了這部分高含鐵的物料混入一般的中礦,影響中礦的選別,另一方面,也
提高了次精礦的分離效率。
礦砂選別的設備主要有跳汰機和搖床,也有的使用各種型式的溜槽。
礦砂選別系統的另一個主要問題是如何減少錫石的過粉碎。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要盡量使已成為單體的錫石不再重新入磨。目前採用的多段磨礦、多段選別以及用細篩作為磨礦的閉路設備等都是可行的方案。
窄級別分級入選也是我國錫選礦的一條成功經驗。
3.礦泥的處理
礦泥的處理我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
礦泥處理流程分為礦泥預處理和礦泥的選別兩部分。
礦泥的預處理部分包括礦泥的集中(歸隊)和濃縮等,目的是為了保證進入礦泥選別系統的給礦數量均衡、質量(粒度、濃度等)穩定。
60年代中期以來,用由我國自行研製的一系列礦泥選別設備所組成的錫礦泥處理工藝,已為國際選礦界矚目。這種工藝流程的核心部分為離心機———皮帶
溜槽———刻槽礦泥搖床,最終精礦由搖床得出。此外,根據近期的進展表明,僅用兩次離心機就得出貧中礦甚至富中礦的可能性正在成為現實。
具有我國特色的這一錫礦泥處理流程,經過20年的變遷,目前已處於更加完善的階段。同時,國外處理礦泥的設備和工藝也不斷出現,如小口徑水力旋流
器、巴特萊&莫茨萊翻床和橫流皮帶以及錫石浮選工藝等的應用。我國也在逐漸引進和消化這些新設備和新工藝,使礦泥處理工藝日臻完善。
4.錫石浮選
錫石浮選工藝出現於六十年前。第一個在德國建立的以油酸作捕收劑的錫石浮選車間(50噸/日)於1938年投產,迄今已50年了,但是,至今錫石浮
選工藝並沒有在生產上大量採用,已投產的錫石浮選車間數量很少,究其原因,一是葯劑成本過高,二是葯劑毒性對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然而,就選礦技術本身而
言,錫石浮選工藝是取得了進展的,特別是在新型浮選劑方面,開拓了較為廣闊的領域,尤其是砷酸類和膦酸類錫石浮選劑的出現(典型的例子為甲苯腫酸和苯乙烯
膦酸),使浮選效率有了明顯的提高。我國已在雲南和廣西相繼建立了錫石浮選車間,其中廣西長坡選廠於1975年建成了100噸/日的錫石浮選廠,使用混合
甲苯胂酸作捕收劑,給礦錫品位0.6%,精礦錫品位25%,錫回收率65%。
盡管目前錫石浮選在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但隨著技術經濟的發展,它將作為錫礦石選礦的方法之一,得到更加廣泛的運用。
5.磁選
濕式強磁選機70年代初在鐵礦選礦上得到了長足進展,很快就被引入到錫選礦流程中,並越來越顯示出它在錫選礦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錫選礦流程中一般可用於三個部位:
(1)原礦磁選
原礦經制備後,在進入選別作業之前先經磁選處理。這在某種意義來說,也可稱為進行磁力分級(相對於按粒度分級)。得到的非磁性部分與磁性部分分別進
入重選主流程。其中,非磁性部分是比較容易處理的,可獲得較高的回收率和精礦品位,磁性部分則較難選別,可不強求高質量產品,而多產出富中礦甚至貧中礦。
其他部位的分選情況也大體如此。
(2)次精礦磁選
如前所述,次精礦含鐵礦物較多,正是磁選能發揮作用的良好部位。
(3)精礦磁選
在上述兩個部位設置磁選均要求錫石與鐵礦物盡可能的單體分離。但是,這與減少錫石過粉碎的目的相矛盾,往往顧此失彼。鐵礦物作為結合體進入精礦後,可較為充分地進行磨礦,對錫石過粉碎的顧慮也相對少一些。因此,在實踐中,這個方案為較多的人所接受。
Ⅶ 去哪裡能找到比較誠信、服務質量又好的滾筒洗礦機廠家
我建議你多多考察考察,朋友中如果有購買類似產品的你可以多聽聽意見。最主要你還是得到正規的廠家去購買。
Ⅷ 錳礦選礦設備的錳礦選礦設備
錳礦選礦浮選工藝與加工技術,錳礦選礦方法,錳礦的選礦技術
1.洗礦和篩分
洗礦是利用水力沖洗或附加機械擦洗使礦石與泥質分離。常用設備有洗礦篩、圓筒洗礦機和槽式洗礦機。
洗礦作業常與篩分伴隨,如在振動篩上直接沖水清洗或將洗礦機獲得的礦砂(凈礦)送振動篩篩分。篩分可作為獨立作業,分出不同粒度和品位的產品供給不同用途使用。
2.重選
目前重選只用於選別結構簡單、嵌布粒度較粗的錳礦石,特別適用於密度較大的氧化錳礦石。常用方法有重介質選礦、跳汰選礦和搖床選礦。
目前我國處理氧化錳礦的工藝流程,一般是將礦石破碎至6~0mm或10~0mm,然後進行分組,粗級別的進行跳汰,細級別的送搖床選。設備多為哈茲式往復型跳汰機和6-S型搖床。
3.強磁選
錳礦物屬弱磁性礦物〔比磁化系數X=10×10-6~600×10-6cm3/g〕,在磁場強度Ho=800~1600kA/m(10000~20000oe)的強磁場磁選機中可以得到回收,一般能提高錳品位4%~10%。
由於磁選的操作簡單,易於控制,適應性強,可用於各種錳礦石選別,近年來已在錳礦選礦中佔主導地位。各種新型的粗、中、細粒強磁機陸續研製成功。目前,國內錳礦應用最普遍的是中粒強磁選機,粗粒和細粒強磁選機也逐漸得到應用,微細粒強磁選機尚處於試驗階段。
4.重-磁選
目前國內已新建和改建成的重-磁選廠有福建連城,廣西龍頭、靖西和下雷等錳礦。如連城錳礦重-磁選廠,主要處理淋濾型氧化錳礦石,採用AM-30型跳汰機處理30~3mm的洗凈礦,可獲得含錳40%以上的優質錳精礦,再經手選除雜後,可作為電池錳粉原料。跳汰尾礦和小於3mm洗凈礦徑磨至小於1m後,用強磁選機選別,錳精礦品位要提高24%~25%,達到36%~40%。
5.強磁-浮選
目前採用強磁-浮選工藝僅有遵義錳礦。該礦是以碳酸錳礦為主的低錳、低磷、高鐵錳礦。
據工業試驗,磨礦流程採用棒磨-球磨階段磨礦,設備規模均為φ2100mm×3000mm濕式磨礦機。強磁選採用shp-2000型強磁機,浮選機主要用CHF型充氣式浮選機。經過多年生產的考驗,性能良好,很適合於遵義錳選礦應用。強磁-浮選工藝流程試驗成功並在生產中得到應用,標志著我國錳礦的深選已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6.火法富集
錳礦石的火法富集,是處理高磷、高鐵難選貧錳礦石一種分選方法,一般稱為富錳渣法。其實質是利用錳、磷、鐵的還原溫度不同,在高爐或電爐中控制其溫度進行選擇性分離錳、磷、鐵的一種高溫分選方法。
我國採用火法富集已有近40年的歷史,1959年湖南邵陽資江鐵廠在9.4m3小高爐上進行試驗,並獲得初步結果。隨後,1962年上海鐵合金廠和石景山鋼鐵廠分別在高爐冶煉出富錳渣。1975年湖南瑪瑙山錳礦高爐不但煉出富錳渣,同時還在爐底回收了鉛、銀和生鐵(俗稱半鋼),為綜合利用提供依據。進入80年代以後,富錳渣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先後在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江西、遼寧、吉林等地都發展了富錳渣生產。
火法富集工藝簡單、生產穩定,能有效地將礦石中的鐵、磷分離出去,而獲得富錳、低鐵、低磷富錳渣,這種富錳渣一般含Mn35%~45%,Mn/Fe?12~38,P/Mn<0.002,是一種優質錳系合金原料,同時也是一般天然富錳礦很難同時達到上述3個指標的人造富礦。因此,火法富集對於我國高磷高鐵低錳難選礦而言,是很有前途的一種選礦方法。
7.化學選錳法
錳的化學選礦很多,我國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其中試驗較多,較有發展前途的是:連二硫酸鹽法、黑錳礦法和細菌浸錳法。目前尚未付諸工業生產。
(二)錳礦粉造塊
目前,我國造塊多採用燒結法。只是在錳精礦或粉礦很細,-200目在80%以上又不允許產品中含殘碳時,則採用球團或壓團。
50年代初期,我國錳礦粉多採用燒結鍋燒結和土法燒結。隨著鋼鐵生產的發展,土法燒結不能適應要求,因而紛紛著手建設燒結機或其他高效的造塊設備。1970年,我國第一台粉錳礦燒結機(18m2)在湘潭錳礦建成投產,1972年江西新余鋼鐵廠又建成2台24m2燒結機,1977年,我國第一台錳精礦球團設備80m2帶式焙燒機在遵義錳礦建成投產。進入80年代,湘潭錳礦、八一錳礦、湘鄉鐵合金廠相繼建成18~24m2燒結機多台,上海鐵合金廠引進壓球設備作為粉礦造塊使用。
造塊技術的發展,給錳系合金的冶煉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以江西新余鋼鐵廠為例,增加入爐熟料比和用冷燒礦取代熱燒結礦,可使高爐冶煉技術指標大為改善。
(三)錳礦石冶煉
錳礦石主要有高碳錳鐵、中低碳錳鐵、錳硅合金以及金屬錳等,通稱為
高碳錳鐵。我國主要採用高爐生產。50年代尚未形成專門廠家生產高爐錳鐵(高碳錳鐵),而是一些鋼鐵廠自煉自銷,生產量很小。從1958年後,湘潭錳礦先後建起6.5m3、33m3高爐專煉錳鐵,60年代以後,新余、陽泉、馬鋼三廠、重鋼四廠等轉產高爐錳鐵,進入80年代,高爐錳鐵發展更快。高爐錳鐵產量由1981年的20萬t增至1995年40萬t。
電爐生產的產品包括碳素錳鐵、中低碳錳鐵、錳硅合金、金屬錳四類。我國電爐生產最早的是吉林鐵合金廠,於1956年建成投產,最大電爐容量為12500kVA;60年代初,湖南、遵義、上海等鐵合金廠相繼建成投產,這些廠都可生產碳素錳鐵、中低碳錳鐵和錳硅合金;遵義鐵合金廠還用電硅熱法生產金屬錳。據冶金工業部1995年《全國鐵合金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記載,1994年全國15家重點鐵合金廠中有11家生產錳系合金產品。這些重點鐵合金廠經過不斷發展、擴大,為滿足鋼鐵工業生產作出了重要貢獻。
80年代以來,地方中小型鐵合金企業發展迅速。據資料統計,地方中小企業鐵合金產量佔全國比重由1980年的32.39%,上升到1989年的54.01%,到1996年已達69.85%,企業數已達1000家以上。這些中小企業大多數是採用1800kVA的小電爐,設備落後,產品質量比較差。
電爐錳鐵與錳硅合金生產所用設備基本相同,都是採用礦熱電爐,電爐變壓器容量一般為1800~12500kVA。湖南、遵義鐵合金廠分別從德國引進3000kVA和31500kVA錳硅電爐,現已投產。
我國電爐高碳錳鐵的生產,一般多採用熔劑法生產工藝。錳硅合金的生產,一般都採用有渣法生產工藝。
中低碳錳鐵的生產,主要有電爐法、吹氧法和搖包法3種。搖包法包括在搖包中直接生產中低碳錳鐵和搖包-電爐法生產中低碳錳鐵。搖包-電爐法工藝比較先進、生產穩定可*、技術經濟效果好,目前上海、遵義等鐵合金廠都採用此法。
金屬錳生產方法有火法冶煉和濕法冶煉。火法冶煉金屬錳,我國始於1959年,由遵義鐵合金廠首次用電硅熱法試製成功,一直獨家生產至今。生產工藝採用三步法,第一步用錳礦石煉成富錳渣;第二步用富錳渣煉制高硅硅錳合金,第三步用富錳渣為原料,高硅硅錳作還原劑及石灰作熔劑,即電硅熱法製成金屬錳。濕法冶煉主要是電解法,常稱電解金屬錳。我國於1956年由上海901廠建成第一家電解錳生產廠,到90年代初已有大小電解金屬錳廠50餘家,年總生產能力達4萬余t。生產工藝流程大致分硫酸錳溶液制備、電解、後處理3個生產工序。後處理是電解完成後包括產品純化、水洗、烘乾、剝離、包裝等系列操作。最終獲得合格電解金屬錳產品,含Mn99.70%~99.95%。
Ⅸ 重力選礦的現狀
重力選礦是按礦物密度差分選礦石的方法,在當代選礦方法中佔有重要地位。該套選礦設備工藝經歷了大約400年的發展,一度出現浮動現象,但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重選依然在礦石的處理量方面仍然超過浮選法和磁選法,從作坊式的跳汰機,到搖床的出現,重選工藝已經基本形成,重選的主要工藝類型為分級、跳汰、搖床和溜槽,以上重選工藝幾乎是19世紀末僅有的選礦方法,也奠定了重選在選礦方法中的地位。20世紀40年代,在美國人的引領下,重選突破了原有垂直流和斜面流兩種分選模式,增加了靜力分選和回轉流的應用,也就是螺旋洗礦機的問世,奠定了現代重選工藝的基本格局。
重力選礦針對的主要是粗粒礦石,在對粗粒礦石的預選應用和微細礦泥的分選上佔有很大的優勢,這是其他選礦工藝無能為力的事情,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重力選礦設備從製造方面來講也非常簡單,技術也相對成熟。在選礦生產中不耗用貴重的葯劑,不但節約了成本,而且由重力選礦設備排出的尾礦對於環境污染方面也減少了許多。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生態環境的重視,以及能源危機的出現,礦資源的逐步減少,重力選礦的優越性又重新得到肯定,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突出地表現.在對粗粒礦石的預選應用和微細礦泥的分選上,近年出現的多種動態重介質分選機和流膜選礦設備就是這種發展的標志。
明磊重工集團作為大型選礦設備的製造商,認識到重力選礦設備正在向大型化、多層化和離心力的應用方向發展,在早期的重力選礦工藝的理論研究中,力圖用簡單的概念表述過程的本質,觀點也多有不同,多數側重於對工藝現象的解釋,到本世紀50年代,大量現代思想及儀器的出現,專家學者開始採用現代測量技術,包括快速攝影,放射性同位索定位以及光學測量等方法對顆粒及介質的運動進行直觀描述,但是要想把這些觀測結果作出解析表達,則迄今很少做到,重力選礦理論的研究至今也沒有一個定性的發展。
時至今日,除了顆粒沉降問題以外.多數工藝原理仍未取得很清楚的定論。難以作出定量計算。於是近年來又開展了以概率統計和模擬相似為基礎的研究。通過對過程變數的統計分析或對本質認識的引伸,建立起經驗的數學模型或理論的相似關系式,以此作為生產計算、控制或設備放大設計的根據。重力選礦也正因此從經驗的工藝技術走向科學化、數學化的道路。
我國是個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重力選礦工藝的發展也經歷了古代到現代的轉變,並建立起了一大批大中型重力選礦廠,選礦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重選法被推廣應用於處理鐵礦石,並在鉛、鋅、銻有色金屬礦山建立起重介質預選車間,當然,重選法還在建材、化工特別是煤炭工業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並已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發展中依然會存在問題,我國選礦廠在技術管理上、在材料和能源消耗上,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這個需進一步努力,以期全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