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集團安徽礦機發展歷史
㈠ 安徽的歷史與發展
http://bk..com/view/4380.htm
很詳細的
㈡ 安徽的歷史誰知道
安徽省在地理上屬於華東地區,地跨淮河和長江南北,在地域文化上呈現出明顯差異,主要分為:徽文化、江淮文化和中原文化。
安徽於清朝康熙六年始建省,省名取安慶府與徽州府名第一字為安徽。這就是安徽名稱的由來。安徽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
安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距今約二三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被稱為「和縣猿人」的能夠直立行走的古人類在這一地區活動。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本省潛山縣的薛家崗又發現了距今約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痕跡,後來又在本省多處發現了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商朝的開國君主湯曾經短期定都在安徽北部的亳州,當時安徽大部份居民並非華夏族,而是後來逐步同化入漢族的東夷、山越人等。
戰國末期,前278年,楚國的郢都被秦國攻佔,於是遷都壽春。前224年,楚國大將項燕被秦國的王翦60萬大軍擊敗,前223年,壽春陷落,楚國滅亡。前221年,秦國完成征服六國、統一天下的計劃。安徽大部分地區屬於九江郡,北端屬於泗水郡和碭郡。秦末楚漢相爭,項羽在今安徽固鎮縣歷垓下之戰敗給劉邦,自刎於烏江。劉邦建立漢朝。
漢武帝時東甌國舉國遷到廬江郡。漢朝末年,壽春成為軍閥袁術的基地。袁術後來自稱皇帝,但不久病死,壽春歸屬軍閥曹操。
隋文帝在位時代的開皇之治促使這一地區經濟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隋煬帝大業六年到唐高祖武德七年經過短暫的混戰,唐朝統一天下,並保持了一個多世紀的和平和統一。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由於定都南京,現今的江蘇省和安徽省直屬中央六部管理,稱為「直隸」。該區域跨長江和淮河南北,首次將經濟和文化差異很大的廣闊地區,包括今安徽北部朱元璋洪水頻繁的家鄉鳳陽,今安徽南部多山的徽州,和今江蘇南部以富裕著稱的太湖流域,都劃歸同一個行政區管轄。
安徽自古以來是文化發達之地,並經歷文化重心從漢唐以前的皖北地區到唐宋以後的皖南地區的轉移。安徽,歷史源遠流長,鍾靈毓秀,人才輩出,是我國人才最為雲集的地區之一,名人賢士享譽內外,正可謂「一門三進士、五子四登科」。
中國提出中部崛起政策,安徽省經濟有一定的提高。合肥市,馬鞍山市,黃山市等安徽城市也陸續加盟長三角經濟區
㈢ 淮海控股集團的其他新聞
揚子晚報記者調查「神秘女」,農村女孩其實是徐州民營企業家千金
一名24歲的江蘇徐州農村女孩安桂林,拿出逾4500萬溢價認購四創電子定增,引發了市場的廣泛猜測。揚子晚報記者昨天輾轉調查發現,該女孩父親安繼文是徐州當地知名民營企業、江蘇宗申公司總經理。此次耗資4500萬元參與定增,或只是一筆正常的家庭投資。以昨天的股價估算,該筆投資浮盈已超過2600萬元。
四創電子公告定向增發股票
徐州24歲農村女孩耗資4500萬認購
5月22日,被業界稱為雷達第一股的四創電子發布定增公告,在獲得配售的7名對象中,除6家機構之外,一個名為安桂林的24歲女孩,拿出4586.4萬元的真金白銀現身其中,獲配260萬股。盡管很多機構都對四創電子的增發表現出了非常濃厚的興趣,但最終獲得配售的,只有在申購過程中曝出高價的匯添富基金、廣發基金等7個「幸運兒」。正因為如此,與6家機構並列的一位名為安桂林的個人投資者就引起各方高度關注。
從四創電子公告中看,這位從眾多機構中分走一杯羹的安桂林,竟然是一位生於1989年6月的青年女性,其住所為江蘇省徐州市雲龍區潘塘崔庄村。在當初申購四創電子定增股份時,安桂林就以18.94元/股的價格申報了260萬股,同時以16.74元/股的價格申報300萬股,均明顯高於14.64元/股的底價。最終,安桂林耗資4586萬元獲配260萬股,數量超過匯添富、平安大華、興業全球等基金,而且一躍成為四創電子的第五大流通股東。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名為安桂林的女子並非首次參與上市公司增發。2012年7月,在日海通訊實施的定增中,安桂林就斥資7400萬元認購370萬股,並以此位居日海通訊第九大股東,而這部分股份將在今年7月解禁。
有業內人士表示,上市公司中,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個人股東不太方便或者不願意出面,因此只要跟代持對象談妥,就可以找人代持。一名85後農村女孩,能夠拿出1.2億元參與兩家公司的定增,其資金實力讓人側目。四創電子主營雷達產品,日海通訊主營通信設備製造,都屬於專業性較強的上市公司,一位青年女性耗資上億元認購,並且在多家機構參與定增被套的背景下屢屢成功,不排除在她背後另有其人。
揚子晚報記者注意到,截至昨日收盤,四創電子股價高達29.10元/股,對於安桂林來說目前浮盈已經超過五成,狂賺2600萬元。
揚子晚報記者調查「神秘女」
農村女孩其實是徐州民營企業家千金
拿出逾4500萬溢價認購四創電子定增,這名24歲的神秘女孩身份引發了外界的諸多猜測。四創電子發布的公告顯示,該女孩名叫安桂林,家住徐州市雲龍區潘塘崔庄村10隊278號。
根據公開資料提供的線索,昨日揚子晚報記者聯繫上了崔庄村韓書記。據韓書記介紹,崔庄村確實有「10隊278號」這個地址,但據他所知,現在所住居民里沒有叫安桂林的年輕女孩,他也沒聽說過這個名字。目前,該村很多村民已經搬到市區,不少房屋出租給別人或是交由家族長輩照看。
記者隨後聯繫到多位村民證實,278號民宅確實為安姓人家所有,一位村民告訴記者,「這房子所有人就是現在江蘇宗申集團的董事長安繼文,安桂林是他的女兒」,一位村民還表示,她記得安桂林「年齡不大,相貌文靜,個子很高」,但是由於安桂林並不在村裡生活,所以大多數人對其具體情況並不了解。
記者查閱網路資料顯示,安繼文現為淮海車輛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江蘇宗申公司總經理,集團總資產30億元。安繼文先後被授予「徐州市十大傑出青年企業家」、「江蘇省明星企業家」等榮譽。昨日,記者通過企業官網電話,聯繫到辦公室工作人員,並就「安繼文與安桂林是否為父女關系」, 「溢價認購四創電子定增是否是淮海車輛集團企業投資行為」等問題請求予以回應,該工作人員表示將立刻向有關領導匯報並遞交相關問題。但遺憾的是,截至記者發稿時對方始終未對記者回復。與此同時,記者輾轉聯繫上淮海集團一員工,其提供了公司總經辦電話,但記者反復撥打均無人接聽。
揚子晚報記者了解到,作為蘇商的傑出代表,安繼文的創業故事頗具傳奇色彩,18歲開始學做鉗工,23歲創辦起自己的小型三輪車加工廠,32歲成為集團董事長。2002年,淮海車輛集團與知名品牌宗申結緣,其後雙方實現跨地區聯合,成立江蘇宗申公司。2011年,江蘇宗申公司藉助央視廣告發力,公司廣告在央視第一套天氣預報景觀廣告播出。
證券業內人士揭秘
資本大鱷常穿「馬甲」以逃避監管
昨天,南京一證券業內人士分析指出,目前來看,此次安桂林耗資4500萬參與定增,或許只是帶持股份,實際出資人應該是其父親安繼文。事實上,在A股市場一些手握重金的資本大鱷,為了避免引起監管部門注意或為了避稅,很少會動用自己的賬號,通常會找一些熟人乃至親屬,先用他們的身份證去銀行申請賬號,然後再去證券公司開戶,確保這些代持股的對象處於自己的全面掌控之中。
早在2011年,建設銀行江陰支行前行長王建華夫人安月芬就通過參與公司IPO,投資3年暴賺10.63倍,斬獲6000萬元。經媒體報道後,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據報道,安月芬投資的公司東華能源上市前,王建華為東華能源董事,安月芬則為東華能源股東,東華能源在IPO過程中卻未披露王建華與安月芬是夫妻這一關聯身份。分析人士認為,安月芬根本就不是什麼真正的出資人,只不過是代替了王建華而已,這樣做不僅可以避免王建華的名字直接出現在大股東的行列,同時也可以讓財產鎖定在自己家族名下。這與近幾年在股市中頻現的「娃娃股東」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揚子晚報記者了解到,參與定向增發的機構和人主要由負責保薦的券商來尋找。業內保薦人士許軍表示,「從定向增發的角度來說,只要機構或個人價格報得合理,然後又確實有錢,那麼就沒問題」。「她有可能是富二代,也有可能是替機構或其他人代持。一般保薦機構不會對參與定向增發的資金來源太關注,只要有錢就行了。」許軍稱。「不過如果是個人資金,保薦機構也會要求該投資者對個人資金來源做個簡單的說明,比如你是銀行貸款還是其他渠道。」許軍表示,個人投資者所拿出的資金是否與代持有關,只有從銀行的賬單記錄上能看出些端倪,但是銀行又不會把這些對外公開。
「在保薦機構找來機構和個人之後,一般上市公司也會和參與定向增發的機構及個人對公司未來的業績或利好有個私下的交流,甚至是承諾。比如明年業績增長大概會有多少,或公司可能會有什麼利好等。」某私募人士表示。因此,像安桂林這樣的個人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還是有著充足的消息源,失手的概率很小。
■延伸閱讀
小散也能參與定增
定向增發是指上市公司採用非公開方式以特定價格(一般低於當前市場價格)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的行為。根據規定,參與定向增發的投資人最多10名,因此參與者出資通常都在幾千萬甚至上億元。不過,現在有資金投向為「定向增發」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參與門檻降低至10萬元,普通投資者也有輕松參與定增的投資機會。
據了解,定向增發產品的收益主要來源於定增股票發行時的折價率、限售期間二級市場走勢和投資人挑選項目的能力。整體而言,定增產品表現要比直接投資股市的產品更為穩健。從之前發行的定增產品回報來看,資金投向「定向增發」幾乎就沒有輸過。不過,歷史回報穩健並不代表完全沒有風險,投資者也不能認為只要是定向增發產品就穩賺不賠了。一方面定增產品封閉期比較長,封閉期內投資者不能贖回,一旦封閉期內市場出現巨變,投資者沒有任何還手之力。另外,在市場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定增也有破發的可能性。
定增頻出大牛股
眼下,A股市場尤其是創業板牛股成群。據統計,在最近30個交易日里有近80隻個股股價創歷史新高。細細梳理可以發現,定向增發也是孕育牛股的溫床。在這些創歷史新高的個股中,有6家公司存在定向增發。其中,同方國芯、歐菲光的定增方案已實施;丹邦科技、博彥科技和掌趣科技的方案獲得股東大會通過。累計漲幅近700%的大牛股歐菲光,今年1月31日發布公告,稱主要投向中小尺寸及中大尺寸電容式觸摸屏的定增順利完成。
那麼,投資者應如何尋找定增中的牛股?「我認為關鍵要看兩個方面。首先看項目本身前景,關注那些有市場前景的項目,比如具有比較高的技術壁壘,或者行業准入門檻較高,而且市場容量也比較大的項目,這樣可以避免真正投產後又沒市場的尷尬。其次,要關注項目何時投產,這才會體現在效益上,看到業績上的增長。」東莞證券策略分析師陳曦近日表示。同時,他表示從公布預案到真正實施增發存在時間差,這其中既會受到市場的影響,也會受到行業的影響,因此投資者也需要保持謹慎。除了要仔細甄別定增投向,也要契合經濟發展的需要。
㈣ 淮海實業集團的介紹
安徽淮海實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淮海公司)是2007年12月經安徽省國資委批准成立的國有獨資公司,隸屬淮北礦業集團領導。主要業務范圍為機電裝備制修、建築建材、輕工化工、醫葯、商貿旅遊、煤礦勘探、物流等。
㈤ 安徽歷史
安徽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擁有淮河文化、廬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 安徽與江蘇、上海、浙江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
安徽的歷史沿革
夏商周安徽分屬不同的部落(揚越、百濮)和諸侯國。西周出現了吳國、六國、舒國3個諸侯國。
東周出現了越國、楚國、吳國、蕭國、桐國5個諸侯國。春秋期間(前770年-476年),分屬宋國、楚國、蔡國、徐國。秦代實行郡縣制,境內長江以南屬會稽郡、九江郡,以北分屬泗水郡、碭郡、陳郡。
秦末至楚漢相爭期間,增置鄣郡、衡山郡、廬江郡,並為九江、西楚、衡山等諸侯國分領。西漢,安徽先後分屬為淮南國、廬江國、衡山國、六安國、荊國、淮陽國、梁國。東漢,省境長江以南屬揚州,以北屬徐州、豫州。
三國鼎立期間,分屬孫吳、曹魏二國。東晉時期,淮北地區分屬「五胡十六國」中的劉漢、後趙、前燕、前秦、後秦、後燕等國,常守舊制,仍為徐、豫(含東豫)2個州分領。
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均先後收復過淮北地區,領有江南地區,並長期以江淮地區為南北紛爭的戰場。陳朝後期則以長江為限,江淮及以北地區分屬北齊、北周。南朝後期,安徽長江以北先後分屬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
隋唐隋統一中國後,境內分置廬江、譙郡、汝陰、淮南、鍾離、戈陽、同安、宣城、新安、歷陽。唐分中國為十道,安徽分屬河南道、淮南道、江南東道。
五代十國時期,淮北地區先後分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區)先後分屬吳國和南唐國。宋元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分屬江南東路、京西北路、京東西路、淮南西路、淮南東路5個路。宋室南渡,宋金對峙,金人據有淮北,南宋據有淮南、江南。
元代實行行省制,安徽先後分屬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明朝,屬南直隸,安徽分屬廬州府(合肥)、鳳陽府、安慶府、太平府、池州府、寧國府、徽州府、徐州府、滁州府、和州府、廣德府。鳳陽府為明朝的陪都明中都。
清初滅南明,廢南京,以南京原轄區域改設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含上海)、安徽二省,安徽省(巡撫衙門駐安慶)轄廬州府(今合肥)、安慶府、徽州府、寧國府、池州府、太平府、鳳陽府、徐州府、廣德府、和州府、滁州府。這是安徽建省之始,取安慶、徽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簡稱「皖」。
太平天國在安徽境內佔領區建政是採取省、郡(州)、縣三級管理體制,改清代的府為郡。
(5)淮海集團安徽礦機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安徽古代著名人物:
1、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鳳陽人,漢族,生於濠州鍾離(明朝建立後改為鳳陽),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名朱元璋。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
2、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3、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合肥市舒縣)人。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4、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潁上人(今安徽潁上),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5、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
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
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被後人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傑出醫術的醫師。
㈥ 安徽的歷史沿革
安徽建省始於清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由江南省分治而建,安徽省名由明清時期的安慶、徽州兩個府的首字合成。簡稱「皖」,以古皖國為名。 在原始社會末期,安徽境內的淮北、江淮地區為淮夷方國及南下部落所建方國的領地,江南地區則為吳越文化地區。 春秋戰國時期,眾多的方國、封國為北方大國和南方的吳、越、楚等北上的大國所兼並。
秦推行郡縣制,安徽境內所設縣邑先後為九江、泗水、碭郡、陳郡、會稽(吳)郡等一級地方行政區劃所分領。秦末至楚漢相爭期間,又增置鄣郡、衡山、廬江郡,並為九江、西楚、衡山等諸侯國分領,可考的縣在皖境內有25個縣。漢初,安徽境內仍為楚、淮南等異姓王封地,後為劉邦改封的同姓王淮南(後分為淮南、廬江、衡山國,後又從九江郡分設六安國)、荊(吳國,後又為江都等王國)、淮陽、梁國等分領。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設十三部州刺史作為中央的派出機構,安徽地區分屬豫、徐、揚3個州。3個州分領省境內所置74個縣(國)。 東漢實行州、郡、縣三級管理體制,今省境內仍為揚、豫、徐3個州分領。
三國時期,安徽境內分別為魏、吳國所設揚州及魏國徐、豫4個州分領。吳國揚州涉及安徽境內新都、廬江、丹陽3個郡在江淮南部及江南地區所設19個縣。兩晉南北朝時期,仍實行東漢以來的州、郡、縣三級管理體制。 東晉時期,淮北地區先後為「五胡十六國」中的劉漢、後趙(含冉魏)、前燕、前秦、後秦、後燕等國先後佔領,常守舊制,仍為徐、豫(含東豫)2個州分領。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均先後收復過淮北地區,領有江南地區,並長期以江淮地區為南北紛爭的戰場。陳朝後期則以長江為限,江淮及以北地區為北齊、北周先後佔有。在南朝淪喪北方領土期間,安徽北境則先後為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據有。
隋前期廢郡,整飭各級區劃和管理體制,實行州、縣二級管理體制。今安徽境內設55個縣。大業初,改州為郡,實行郡、縣二級管理體制,並恢復漢州刺史分巡制度。今省境內設50個縣,涉及3個部州15個郡。唐前期,廢郡改州,實行州、縣二級管理體制。貞觀初,今安徽境內初設85個縣,涉及33個州。貞觀元年(627年),保留調整為44個縣,涉及15個州,涉及河南、淮南、江南3個道。中唐時期,道正式成為一級地方行政區劃,實行道、州、縣三級管理體制。天寶年間,改州為郡,則實行道、郡、縣三級管理體制。不久,復郡為州。晚唐時期,今境內仍設55個縣,涉及15個州(不含朱溫所設輝州),為4個節鎮分領。
五代十國時期,淮北地區先後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5個短命的小王朝分領,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區)先後為吳國和南唐國所據有。
北宋時期,實行路、府(州、軍、監)、縣(不帶縣的軍、監)三級管理體制。今安徽境內先後設64個三級行政區劃(62個縣2個監),先後涉及4個府13個州8個軍,計25個二級行政區劃,分屬5個路。宋、金對峙期間,南宋初領全省,後以淮河為限與金國對峙,江淮地區常為戰場,北方先後為金國(含偽楚、偽齊)、蒙古汗國和元朝所據。南宋先後在省境內設51個縣2個監,涉及3個府8個州7個軍,計18個二級行政區劃,為淮南東、淮南西、江南西3個路分領。
元朝實行行省、路(府、州)、散府(州、軍)、州(縣)四級管理體制。今安徽境內設60個縣,涉及11個路2個府10個州,分屬3個行省。 明朝實行三級管理體制。其中,南北兩直隸及十三布政使司為一級行政區劃,府、直隸州(廳)為二級行政區劃,散州和縣(廳)為三級行政區劃。今省境為南直隸西部地區,設49個縣7個散州,涉及鳳陽、廬州、安慶、太平、池州、寧國、徽州7府及徐州、滁州、和州、廣德4個直隸州,計11個二級行政區劃,其中鳳陽府為明朝的陪都稱明中都。清初承明制,改直隸南京為江南省,今安徽境內屬江南省西部地區,仍設56個散州和縣(不含已劃出的盱眙、英山、婺源3個縣,但含蕭、碭山2個縣),涉及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7個府及徐州、廣德、和州、滁州4個直隸州,計11個二級地方行政區劃。 清代實行道、府(直隸州、廳)、縣(散州、廳)三級管理體制。省境內共設54個州縣(4個散州,50個縣)。太平天國在安徽境內佔領區建政是採取省、郡(州)、縣三級管理體制,改清代的府為郡。
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府、州、道,北京政府初期實行省、縣二級管理,今安徽境內碭山、蕭縣仍屬江蘇省,其餘60個縣仍屬安徽省。民國3年(1914年)6月2日,全國實行省、道、縣三級管理體制,碭山、蕭縣屬江蘇省徐海道;皖屬淮北地區及部分淮南地區屬淮泗道,江淮地區屬安慶道,江南地區屬蕪湖道。
南京政府初期實行省、縣二級管理體制。民國21年(1932年)4月2日,實行首縣制;10月10日,實行行政專員督察區(專區)制。 抗日戰爭期間,除國統區外,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省境建政完善的根據地共有皖中(江)、淮北、淮南3塊,其邊區政府(又稱行政公署)相當於省級,其下為專區,再下為市、縣。此外,日偽、汪偽政權也在淪陷區建省,今省境分屬淮海、安徽2個省,下設專區,再下為市、縣。安徽境內在中華民國後期共設62個縣1個市,計63個二級地方行政區劃。
解放初期,皖北地區分屬皖西、江淮、豫皖蘇邊區3個行政公署,下設專區,再下為縣、市。1938年4月3日,華東局電請中央批准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經中央批准,15日,撤銷3個行政公署,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4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頒發第一號通知,公布皖北行署統轄的專區、市、縣。5月13日發第一號通知,公布皖南行署統轄調整後的專區、市縣。皖南、皖北2個行署行使省的權力,但比省的規格要小。行署下轄直轄市、專區,再下為縣及專轄市。
1952年8月7日,撤銷皖南、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合並成立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仍實行省、省轄市(專區,後稱行署)、縣(專轄市)又稱縣級市三級管理體制。 建制沿革一覽表時期 行政區名稱 管轄區域 西周 宋國、蔡國、徐國 吳國、六國、舒國 東周 宋國、楚國 越國、楚國、吳國、蕭國 秦 泗水郡、陳郡、碭郡 九江郡 西漢 沛郡、豫州、徐州 揚州 東漢 沛郡、豫州、徐州 揚州 三國 曹魏豫州、沛國、徐州、揚州 魏國揚州、吳國揚州 西晉 沛國、豫州、徐州 揚州 東晉、十六國 後趙、前秦 東晉 南北朝 北朝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南朝宋 南朝宋、齊、梁、北周 隋 汝陰郡、譙郡 鍾離郡、江都郡、歷陽郡、廬江郡、宣城郡,同安郡 唐 河南道 淮南道 五代十國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吳國、南唐國、後周 北宋 京西北路 淮南路(後分淮南西路、淮南東路) 金、南宋 金朝南京路 南宋淮南西路、淮南東路 元 河南江北行省 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 明 京師、南直隸) 京師、南直隸.宣城俯 清(太平天國) 江南省,安徽省 江南省,安徽省 中華民國 安徽省 安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 皖北行署,皖南行署,安徽省 安徽
㈦ 跪求安徽歷史
遠古
安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省內發現的「和縣猿人」,距今已有約35萬年歷史。據科考,「和縣猿人」出現時間應不晚於「北京人」,甚至與「藍田人」相當。[1]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本省潛山縣的薛家崗又發現了距今約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痕跡,後來又在本省多處發現了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隋唐之前
商朝(前16世紀 - 前11世紀)的開國君主湯曾經短期定都在安徽北部的亳州,[2]當時安徽大部份居民並非華夏族,而是後來逐步同化入漢族的東夷、山越人等。
戰國末期,前278年,楚國的郢都(今湖北荊州)被秦國攻佔,於是遷都壽春(今安徽壽縣)。前224年,楚國大將項燕被秦國的王翦60萬大軍擊敗,前223年,壽春陷落,楚國滅亡。前221年,秦國完成征服六國、統一天下的計劃。安徽大部分地區屬於九江郡(壽縣),北端屬於泗水郡和碭郡。秦末楚漢相爭,項羽在今安徽靈璧縣歷垓下之戰敗給劉邦,自刎於烏江(安徽和縣)。劉邦建立漢朝。
漢武帝時東甌國舉國遷到廬江郡(安徽西部的舒城地區)。漢朝末年,壽春成為軍閥袁術的基地。袁術後來自稱皇帝,但不久病死,壽春歸屬軍閥曹操(亳州人,三國曹魏之實際開創者)。
南北朝期間,從4世紀開始的之後三百年間,幾支塞北游牧民族入侵華北地區並相繼建立軍閥政權,南方則一直保持著漢人的王朝。安徽北部成為南北方對峙的前線,戰火不斷。383年在北方的前秦和南方的東晉之間展開的淝水之戰就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次戰役。
隋唐
隋朝統一,使安徽擺脫了南北朝期間「南北對峙」主戰場的困境。隋文帝開創的開皇之治,使江淮地區經濟得到較好的恢復。隋煬帝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到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經過短暫的混戰,唐朝統一天下,並保持了一個多世紀的和平和統一。
安史之亂中,安徽北部淮河地區備受戰火蹂躪。晚唐時875年王仙芝、黃巢起義,從河南經安徽和縣渡長江入皖南,到福建、廣東,後經安徽攻長安,天下大亂,藩鎮割據,不久唐朝滅亡。
宋元
北宋後期,北方的金朝崛起。1127年以後,安徽北部的淮河再次成為南北對峙的前沿,戰禍連年。1161年金朝海陵王完顏亮出兵伐宋,被虞允文指揮的宋軍大敗於今安徽馬鞍山採石磯,史稱採石大戰失敗。1234年,金亡於蒙古帝國。1276年,蒙古人攻佔南宋京城杭州。安徽全境歸元朝。
明朝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現在的江蘇省和安徽省直屬中央六部管理,稱為「直隸」。該區域跨長江和淮河南北,首次將經濟和文化差異很大的廣闊地區,包括今安徽北部朱元璋洪水頻繁的家鄉鳳陽府(今皖北地區),今安徽南部多山的徽州府(今黃山市一帶),和今江蘇南部以富裕著稱的太湖流域,都劃歸同一個行政區管轄。明太祖洪武二年定都臨濠府(今皖北地區),史稱明中都,洪武八年遷都應天府(即今南京市),但鳳陽府(原臨濠府)已近基本建設完畢皇陵與皇宮,(皇宮與皇陵宮殿毀於明末張獻忠,宮牆毀於文革)。
明代在安徽境內共設有7個府,其中4個位於長江以南:徽州府(6縣)、寧國府(明初曾叫宣城府、宣州府,最終仍定名為寧國府,6縣)、太平府(3縣)、池州府(6縣);3個位於江淮之間:安慶府(7縣)、廬州府(4縣1州),設鳳陽府(元代曾叫臨濠府,明初更名中立府,最終定名鳳陽府,5州13縣);淮河以北未設府,淮河以北全境屬鳳陽府。明成祖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原直隸地區改稱南直隸。1635年明末李自成起義軍攻陷鳳陽府,燒毀皇宮與皇陵。
清朝
1645年,清軍攻佔南京,將南直隸改為江南省;1667年,又將江南省分為江蘇省和安徽省。省會初駐應天府後遷至安慶府管理安徽民政的江南左布政使則長期寄駐江寧府(今南京市),直到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也一並遷來安慶。至此,安徽省界基本穩定下來。
晚清時期,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安徽南部是其主要糧食和軍事基地,在曾國藩的湘軍和陳玉成的太平軍反復拉鋸戰中,安徽南部人口損失巨大,經濟凋蔽。戰後從河南、湖北居民移居皖南,文化習俗有所改變。同時期,捻軍也發源於貧困而土匪橫行的今皖北地區。李鴻章在廬州府附近招募淮軍赴江浙作戰。太平天國之後淮軍成了清朝的一支重要力量。
清代安徽省下設兩道,皖南道(初駐安慶府,後移至蕪湖縣),皖北道(駐鳳陽府)。
近現代
民國
中華民國成立之後,安徽省設三個道,蕪湖道、安慶道和淮泗道(駐鳳陽),省會變動較大。1912年津浦鐵路通車,蚌埠興起。1912~1926年,安徽歷柏文蔚、倪嗣沖、張文生、馬聯甲、呂調元、姜登選、陳調元等省首長。1926年底陳調元歸順北伐國民革命軍。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安徽成了日偽、國軍和中共新四軍力量交織的地區。1940年在安徽發生國共沖突的皖南事變。1947年蚌埠脫離鳳陽縣被設為安徽省第一個省轄市,1948年到1949年,安徽是國共內戰期間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的主戰場。
新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安徽一度以長江為界分為皖北(駐合肥)和皖南(駐屯溪,今黃山市)2個行政公署(省級),1952年合並。省界有小幅的調整:為了更好治理洪澤湖,盱眙縣和泗洪縣劃歸江蘇,作為交換,江蘇徐州的蕭縣和碭山縣劃給了安徽。
在1959-1961年的三年困難時期,安徽省的非正常死亡人口達到500~600萬人,[3]占災前人口3446萬人的18.37%,其比例居中國各省的第一位。當時的省委書記曾希聖因此被調職。
1978年11月24日,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秘密將土地公開,實行大包干,創造性地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使得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結果是,1979年糧食比上年增長6倍,相當於1966年到1970年的5年糧食總和,農業獲得大豐收。與此同時,安徽省肥西縣、來安縣也開始試驗包產到戶。
1982年1月,中共中央總結經驗,發出了《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肯定了安徽的做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迅速推開。安徽農民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安徽的農村和城市改革也逐步開始。在農村,流通體制改革進行,農村市場逐步放開;農村產業結構得到調整,「科技興農」方針被提出,鄉鎮企業也得到迅速發展。在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興起。1980年,全省開始推行企業經營責任制,並改革工資制度和獎金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企業「吃大鍋飯」的狀況得到初步改善。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後,安徽經濟開始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求採納~~~~
㈧ 淮海戲的發展歷程
正式定名
淮海戲曾在民間稱為「小戲」,與柳琴戲、泗州戲同源於「拉魂腔」,因流行於淮海地區,曾稱「淮海小戲」,1955年正式定名。 淮海戲。
老藝人傳說
表演技巧據淮海和安徽泗州的老藝人傳說,清乾隆年間海州一帶流行[太平歌]、[獵戶腔],後衍變為說唱民間故事的「射門頭詞」,因以三弦伴奏,又名「三刮調」。至道光年間,開始打地攤演出「對子戲」、「三小戲」,女角均由男藝人扮演。
「隨身衣,就腳鞋」,化妝十分簡陋。後來,逐漸增添了一些本頭戲;伴奏除三弦外,又增加了大鑼、小鑼、鐃鈸等打擊樂;唱腔上形成了剛勁粗獷的男腔[金風調]、高亢遠揚的女腔[二泛子];表演上,丑腳脫胎於農村生活,創造了「雞刨塘」、「麻雀跳」等步法身段;旦腳注重蹺功,在「扭」中形成了「耍手巾」、「耍扇子」、「推衫」、「投跟」等表演技巧。
光緒六年
1880年後,徽、京劇先後流入淮海地區,在交流中,迅速豐富和提高了小戲的表演藝術,出現了一大批一家班、同庄班、師徒班等班社,流傳地區不斷擴大,除淮海地區的10多個縣、市外,並延伸至皖東北一帶,吸收了劇目,革新了唱腔,豐富了表演。光緒二十六年,出現了第一代女藝人,藝術上也有了新的發展。至抗日戰爭前夕,行當已齊全,分五腳生(小生、文堂生、老生、奸白、勾角)和五腳旦(奶小旦、花旦、青衣、彩旦、老旦)兩類10行;服裝、化妝、臉譜均由京劇引進;伴奏的皮三弦改為板三弦;劇目除自己原有的以外,又從京劇、徽劇、僮子戲、工鼓鑼、小唱本移植改編,有了極大的豐富,號稱有「三十二大本,六十四單出」。
兩大表演流派
形成東北和西南兩大表演流派,東北藝人多以唱工聞名,西南藝人則以做工見佳。單維禮將剛勁的[金風調]轉入低音區演唱,又吸收徽劇[哭腔]而衍變為[悲調];葛兆田仿效工鼓鑼唱法,創造了[小滾板]、[一掛鞭],一氣能唱二三十句;女藝人王大娘改女腔[二泛子]為[嗨嗨調],把琴書、地方小調、工鼓鑼等因素都融化於中,受到觀眾喜愛。同時表演動作也有了極大豐富與發展,女藝人趙大娘(賽蝴蝶)、谷大娘(白蝴蝶)及葛殿林之妻花蝴蝶,因動作花哨優美,被群眾譽為「三蝴蝶」。
成立了淮海劇團
1940年,中國共產黨建立淮海區抗日民主根據地,先後組織了「藝人救國會」及實驗小組,編演了《柴米河畔》、《三星落》、《反內戰》等現代戲。1947年,成立了大眾淮海劇團,從此小戲正式搬上舞台演出,並定名為「淮海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沭陽、灌雲等10多個縣、市先後成立了淮海劇團;1956年,大眾淮海劇團更名為江蘇省淮海劇團,繼而泗陽、灌南、漣水、宿遷、濱海、連雲港等十多個縣、市也先後成立了專業劇團。50年代中,部分地、市、縣還辦起了戲校和培訓班,為淮海戲培養了一批新秀。在「推陳出新」方針指引下,挖掘了一批為群眾所喜愛的傳統劇目,其中《催租》、《三拜堂》、《皮秀英四告》等,分別被越劇、湘劇、黔劇、粵劇、評劇、黃梅戲等兄弟劇種所移植;同時創作了大量現代戲,其中《姑嫂看畫》、《借驢》,《海花》等在群眾中較有影響。隨著劇目的豐富,淮海戲的唱腔與伴奏也迅速得到發展。如谷廣發等在[金風調]基礎上,發展創造了男基本唱腔[東方調];楊雲發等創造了[小丑調];女腔基本調[好風光]形成多種板式;古老的[二泛子]經過創新,已成為淮海戲另一個主要女唱腔。樂隊在增添了琵琶、板胡、嗩吶、板鼓、大鼓、堂鼓等樂器外,還創作了有特色的淮海高胡。行當方面又有突破,分為正旦、小旦、彩旦、老旦、刀馬旦、老生、正生、小生、武生、老丑、大乙丑、小耍丑、奶丑、武丑、大花、黑花、紅花等。演出地區也不斷擴大,北上山東諸城、臨沂,南下無錫、蘇州和上海。
恢復建制
「文化大革命」期間,劇團或被撤銷,或與其他劇種合並為文工團。許多主要演員被揪斗,不少中青年演員被迫改行。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省、市、縣各淮海劇團先後恢復建制。除恢復上演傳統劇目外,還創作了《春回糧倉》、《十里香》、《兒女情》、《果園風情》等現代戲。各市、縣戲校和培訓班,已培養了一批學員,基本解決了淮海戲藝術接班人的問題。
1987年,全省有淮海劇團7個,其中省級1個、市級1個、縣級5個,除省淮海劇團為全民所有制性質,市、縣淮海劇團均為集體所有制。是年,全省淮海劇團創作演出劇目4個,上演劇(節)目40台,演出1852場次,觀眾142萬人次,約一半是在農村演出。全年演出收入52.6萬元。
民國29年(1940年),中國共產黨在淮海地區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各縣先後將流散的小戲藝人組織起來學習、整頓,並成立「民間藝人抗日救國會」和「淮海戲實驗小組」。藝人們與新文藝工作者一起,積極宣傳,鼓動抗日,編排了近百出現代戲,在群眾中影響很大。解放戰爭中,部分藝人隨軍轉戰南北,「肩背步槍驅敵寇,手提三弦唱英雄」。民國37年,兩個「大眾淮海劇團」(分屬於淮海區第三中心縣委和淮陰專區)和學校、農村的業余劇團一起編演現代戲,深受廣大軍民歡迎。通過排演大量現代戲,淮海戲的音樂、表演有了很大的改革和發展,伴奏增加了二胡、笛子、月琴等樂器;涌現了不少新唱腔,如湯增桐、呂文橋在《柴米河畔》中改編設計的[好風光調],後來成為淮海戲女腔的基本調。
淮海戲的產生有三種說法,一是清乾隆年間,山東歷城唐大牛、唐二牛兄弟,因災年飢荒,身背大鼓三弦,到沭陽一帶賣唱乞討,有邱、葛、楊姓3人從其學藝,播下淮海戲的種子;二是200多年前,海州民間盛行「太平歌」和「獵戶腔」兩種民歌,當地邱、葛、楊3人加以改造,形成「怡心調」和「拉魂腔」,後3人分別去淮北和縣南賣藝,逐漸形成今日的泗州戲、柳琴戲和淮海戲;三是淮海戲源於秦腔,據清代李調元《雨村劇話》記載:「秦腔始於秦州,盛於長安,流入晉、冀、魯、豫至淮水止。」據此推斷,淮海戲為秦腔一支,經融會徽劇、京劇和柳琴戲後而創立的新劇種。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藝人多個體分散活動,走村串戶,在農家門前演唱,要點糧食和熟食,故又稱之為「射門頭詞」。演唱內容多半是民間流傳的故事,如《勸嫁》、《訪友》等,使用的樂器是一把三弦,人稱「三刮調」。沿門說唱這種形式延續80餘年。清道光年間,幾個藝人湊合一起進行活動,逐步形成班組,在庄頭、場頭、街頭以及廟會、燒香會上演唱,形成了「戲」的雛形,稱之為「小戲」。清光緒初年,「小戲」班組盛行於沭陽,沭陽吳集鎮、西圩鄉有「小戲窩」之稱,藝人多達百餘人。
㈨ 安徽淮海實業發展集團隸屬淮北礦業集團嗎
安徽淮海實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淮海實業集團)坐落在安徽省淮北市,毗鄰蘇魯豫三省,是一家集機械裝備製造、建材建築、房地產、輕工化工、商貿旅遊、煤礦勘探、物流為一體的省屬大型國有企業集團。
現擁有星辰公司、機電裝備公司、相山水泥公司、相王商貿旅遊公司、鋼繩公司、聯創房地產公司、林星板業公司、安徽煤炭經濟技術開發公司等9家子公司,資產總額近60億元,員工近2萬人,年銷售收入近80億元、利稅7億元以上。主要產品有採煤機、掘進機、刮板運輸機、皮帶運輸機、液壓支架、鋼絲繩、礦車、移動變站、回柱絞車、耙矸機、工礦配件、井下支護等礦用機械類產品;水泥、中高密度板、矸石磚等建材類產品。其中,「擎宇」牌液壓支架、「相山」牌水泥、「力象」牌鋼繩、「上淮」牌礦車、「萬樣」牌服裝等均為安徽省名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