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晶元深圳礦機
1. 區塊鏈礦機兩巨頭先後遞交赴美上市申請 拚命抓「風口」能否如願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楊柳 胡金華 吳敏 上海、北京報道
區塊鏈產業的風口隨著國家發布明確的鼓勵信號,開始變得愈加清晰。而曾經一直為了上市而備受煎熬的國內兩大礦機巨頭嘉楠耘智和比特大陸,似乎也抓到了「救命稻草」。
《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就在10月28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公示晶元礦機生產商嘉楠耘智IPO文件,文件顯示,嘉楠耘智計劃募資不超過4億美元,較告敗的赴港IPO時宣傳的10億美元募資額有所縮減,這也是嘉楠耘智數度赴港IPO無果之後,第四次向海外資本市場尋求融資渠道。
而另一邊,作為全球最大加密貨幣礦機公司,也是嘉楠耘智在礦機以及AI晶元市場競爭對手的比特大陸,正在上演「CEO大翻臉」。就在10月29日,作為比特大陸聯合創始人的吳忌寒,在全體員工大會上公開宣布,解除其一起創業的比特大陸法人代表以及董事長詹克團的一切職務,兩位創始人徹底鬧掰。
10月30日,比特大陸又傳出新動態。據相關行業內自媒體發文報道稱,在吳忌寒發動這次「政變」突襲前一周,比特大陸已向SEC秘密遞交了上市申請,保薦人為德意志銀行。而這一進程一直是吳忌寒和比特大陸另一位高管CFO劉路遙在主導,詹克團較少參與。對此,本報記者也致電比特大陸相關部門,不過比特大陸方面對此不予置評。
「無論是嘉楠耘智還是比特大陸,近兩年來一直在往IPO的道路上前進,不過前路坎坷。受制於挖礦行業的寒冬期,這兩家機構的礦機生意每況愈下,資金鏈更是吃緊。現在國家利好政策出台,毫無疑問兩家機構都開始沖刺美股了。比之於內地和香港兩個資本市場,對於這樣業務一直持謹慎態度,所以嘉楠耘智和比特大陸想要在滬港上市幾乎不可能。美股市場則相對寬松。對於比特大陸而言,吳忌寒的強勢回歸,意味著如果其獲得股東支持,比特大陸將聚焦最有優勢的區塊鏈產業,在礦機、礦池業務上重整旗鼓,向美股發起沖擊。」10月30日,上海一位從事礦機生意的投資人梁明(化名)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礦業」老二赴美IPO前途未卜
相對於動盪的比特大陸,嘉楠耘智則領先一步,第四次沖擊IPO,遞交了美股招股書。
根據嘉楠耘智在招股書中披露,該公司以生產比特幣礦機起家,是全球第二大比特幣礦機生產商,在2019年上半年,以礦機銷量計算,公司2019年上半年市場份額為23.3%,全球排名第二,比特大陸市場份額為64.5%,排名第一。
公開資料顯示,作為全球第二達比特幣礦機生產商,2013年,嘉楠耘智旗下阿瓦隆礦機問世,系商用ASIC晶元比特幣礦機。比特幣「礦工」們告別原始的電腦CPU、GPU挖礦時代,選擇高算力的ASIC晶元礦機。
2015年,由於比特大陸靠S7螞蟻礦機及此後的S9礦機連續多年獨占礦霸地位,嘉楠耘智新系列礦機晚一步失去先發優勢。2018年7月,嘉楠耘智發布阿瓦隆A9系列,早於比特大陸推出7nm技術ASIC晶元礦機。因虛擬貨幣市場價格低落,扳回一城的嘉楠耘智這一次收效有限。
記者在嘉楠耘智官網發現,阿瓦隆A1166目前售價為1978美元,A11系列的阿瓦隆A1146、還有A1066、A1047、A1026等礦機也同樣在售。
而據挖礦市場人士透露,嘉楠耘智近期發布了阿瓦隆A1166,其算力標值73TH/s、能耗比46J/T。A1166是嘉楠耘智目前最好的礦機,以目前的比特幣價格及挖礦利潤看,回本的時間在230天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招股說明書中,嘉楠耘智將比特幣價格列為首個風險因素。由於幣價低迷,礦機價格大跌,嘉楠耘智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2.89億元,凈利潤則虧損3.31億元。相比2018年上半年凈利潤2.16億,利潤同比下降252%。
「比特幣價格握著各大礦機生產商的命運,共生屬性非常明顯,礦機不僅僅需要電力消耗,其挖礦成本同時還受到水電枯水期及豐水期影響。」10月28日,四川一位礦機生產商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招股書顯示,本次IPO募集資金將被用於AI演算法和應用相關的ASICs的研究與開發等方面,而公司未來營收的增長將取決於其能否成功打開AI市場和進入新的應用領域。
也就是說,除了礦機銷售以外,嘉楠耘智同樣在AI演算法和應用領域發力,試圖向AI晶元廠商轉型。
礦機老大的內部爭斗後也上市
事實上,隨著中國區塊鏈產業發展被提升為國家高度之後,近期在礦機行業尤其是兩大巨頭方面發生的事情,著實讓外界有些目不暇接。
既然「老二」嘉楠耘智都選擇上市,為什麼作為老大的比特大陸就不能上市,哪怕此刻其正陷入管理控制權的爭斗旋渦中。
在10月28日比特大陸聯合創始人吳忌寒向員工發布重要通知中,其決定解除詹克團在比特大陸的一切職務,即刻生效。並且還稱比特大陸任何員工不得再執行詹克團的指令,不得參加詹克團召集的會議,如有違反,公司將視情節輕重考慮解除勞動合同;對公司經濟利益造成損害的,公司將依法追究民事或刑事責任。
更有消息稱,吳忌寒隨後發送了另一封郵件,宣布解除現任HR負責人王治職務,王治是詹克團任命,在比特大陸內部似乎很不得人心。詹克團目前已被禁止進入公司辦公室,禁止員工繼續聽從指令,等同被驅逐「出境」。
《華夏時報》記者也梳理比特大陸的發展歷程發現,比特大陸的運營主體為北京比特大陸 科技 有限公司,比特大陸前身由詹克團創立,吳忌寒是後來者,而圈內也一直認為詹克團才是比特大陸真正的操盤者。
2018年8月,比特大陸曾赴港IPO。據當時招股說明書顯示,詹克團持有比特大陸36%股份,為最大股東;吳忌寒持股比例為25.25%,為第二大股東。沒人絕對控股。
據圈內人士分析,雙方分裂的根源是兩位創始人對公司經營路線的分歧,核心是對是否發展AI晶元業務持不同意見。吳忌寒更傾向於做礦機和挖礦,而詹克團則更希望做技術,主導比特大陸的AI項目。
公開報道顯示,今年3月,吳忌寒已經遠離比特大陸的經營管理。
當時,吳忌寒攜帶部分核心技術人員創立了一家致力於區塊鏈基礎設施建設的新公司,業務包括數字貨幣交易所、礦池等。據悉,比特大陸還投資了吳忌寒的新公司,同時吳忌寒繼續持有比特大陸股份。而吳忌寒「另立山頭」之後,比特大陸的業務則主要聚焦在AI晶元和礦機晶元,由詹克團全權掌管。
然而,吳忌寒這次能卷土重來,也早有端倪。
根據企查查信息顯示,10月28日,北京比特大陸 科技 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已由詹克團變換為吳忌寒,且吳忌寒還接替了詹克團擔任執行董事一職,詹克團則卸任執行董事,繼續任經理一職。
據比特大陸一位內部人士透露,在比特大陸的發展方向上,除了李開復以外,公司內部大多數股東也幾乎全都支持繼續做與區塊鏈特別是與礦機有關的業務,這也是吳忌寒一直堅持的想法。而在往日對手已經遞交招股書的刺激之下,股東們支持吳忌寒上台,首要目的也還是推動比特大陸赴美上市。
2. 中國三大晶元公司是什麼
三家公司如下:
1、華為海思。
尤其是對於華為麒麟處理器,更是作為目前最強國產手機處理器,但事實上對於華為手機晶元、5G晶元的表現,雖然處於全球頂尖水準,但事實上在安防晶元領域,主要用於視頻監控等,目前市面上很多行車記錄儀,監控等設備均採用了華為海思晶元,所以華為的安防晶元在全球安防晶元市場,更是能夠高達70%。
2、匯頂科技
相信大家都知道,匯頂科技作為國內一家非常出色晶元企業,目前在指紋識別晶元領域,同樣也佔到了全球高達50%的市場份額,可以說目前幾乎所有智能手機廠商都與匯頂科技有著合作關系,絕大部分手機都採用了匯頂科技的指紋識別晶元,其中也包括屏下指紋識別晶元。
3、比特大陸。
比特大陸,礦友們也是再熟悉不過,作為一家專注於算力晶元的企業,簡單點說就是做「礦機晶元」,從目前全球市場份額數據來看,比特大陸同樣能夠佔到全球70%左右的市場份額,事實上在這一領域,中國晶元企業更是一加獨大,中國所有廠商更是能夠佔到全球礦機晶元市場90%+的市場份額。
晶元:
集成電路英語:integrated circuit,縮寫作 IC;或稱微電路(microcircuit)、微晶元(microchip)、晶片/晶元(chip)在電子學中是一種將電路(主要包括半導體設備,也包括被動組件等)小型化的方式,並時常製造在半導體晶圓表面上。
3. 晶元測試第一股利揚晶元:壓力與機遇並存,市值炒作下莫忘這些坑
近日筆者跟蹤了復旦微電子這家准備科創板上市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公司在從事安全與識別晶元、非揮發存儲器、智能電表晶元等領域的晶元設計之外,還從事集成電路測試服務這項比較特殊的業務。說它特殊是因為原本這塊業務主要由封測廠商承接,但隨著集成電路產業分工越發明細,以及一些廠商出於成本、技術等方面的考慮和市場對晶元及晶圓測試的提出的更高要求,專業的第三方集成電路測試服務模式應運而生。
恰逢其時的是復旦微電子科創板IPO申請被受理,而利揚晶元作為專業集成電路測試服務提供商剛好通過科創板上市委審核,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解讀利揚晶元招股書得以了解行業更多的信息,同時也對公司存在的風險進行提示,以免投資者踩雷。
誕生於1987年的台積電開啟了專業分工模式的先河, 半導體產業的模式也變為設計、製造和封裝測試三個主要環節,即我們常說的Fabless模式、Foundry模式和OSAT模式,其中封裝測試處於半導體產業鏈的後段。封裝是將通過測試的晶圓加工得到獨立晶元的過程,測試則是檢測不良晶元的過程,該過程包括封裝前的晶圓測試和封裝後的成品測試,經成品測試合格的晶元將向終端用戶銷售:
獨立第三方專業集成電路測試的價值是:第一由於專業測試是主動性進行新產品導入並提供相應的測試服務,因此對市場需求和部分客戶個性化測試要求能快速反應;第二是可向客戶提供中立的判斷,而OSAT企業有可能出於自身利益而做出損害客戶利益的事項;第三是專業測試服務提供商憑借在大量晶元測試和規模化量產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幫助客戶縮短投放市場的時間周期,自身產能調配靈活,測試效率較高。當然傳統的封測一體化模式封裝和測試均在場內進行,而專業第三方模式則是將封裝和測試做到了分離,因此增加了物流時間和成本,也提高了晶元的成本:
作為半導體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測試服務貫穿於設計、製造、封裝等全過程,是確保晶元良率和成本控制的重要舉措。利揚晶元招股書比較詳細的展示了晶圓測試和晶元成品測試的流程,其中晶圓測試環節是結合探針台和測試機等設備組成的測試系統對批量生產的晶圓進行測試;成品測試則是結合分選機和測試機等組成的測試系統對已完成封裝的晶元進行測試。這兒透露兩點信息;第一是晶圓測試發生在封裝前,而且設備主要為探針台和測試機;第二是成品測試發生在封裝後,設備主要為分選機和測試機,兩過程所用設備有很大差異,因此結合長川 科技 和華峰測控等業務差異與設備差異,也就對這幾家重要的設備廠商所處產業鏈位置有了更直觀的了解:
在具體測試服務方面,利揚晶元主要提供晶圓測試、成品測試、晶圓減薄和晶圓切割服務,業務組成與京元電子類似。當然從利揚晶元的測試設備供應商來看,公司晶圓測試設備主要來自愛德萬測試和泰瑞達,成品測試設備主要供應商是EPSON,晶圓減薄和晶圓切割設備主要來自Disco,國內設備還是難得一見,國產化率依舊面臨很大挑戰:
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目前利揚晶元已擁有數字晶元、模擬晶元、混合信號晶元以及射頻晶元等多種系統級晶元測試解決方案,下游領域主要面向5G通信(射頻晶元、LNA、FPGA、PA和Switch)等、感測器(MEMS、生物識別、消防安全等)、智能可穿戴(物聯網、人臉識別、智慧家居等)、 汽車 電子(車聯網、自動駕駛和ETC等)、北斗應用(雷達、導航、定位等)、計算類晶元(AI、伺服器、雲計算)等諸多領域,技術上可提供8nm製程的集成電路測試。公司重要客戶主要有匯頂 科技 、全志 科技 、國民技術等上市公司以及深圳比特微電子等公司,2019年前五大客戶銷售收入占營收比例為76.39%,其中深圳比特微電子、匯頂 科技 和全志 科技 的營收佔比分別為28.75%、27.42%和12.12%,客戶集中度較高且對重要客戶存在一定依賴性。
利揚晶元將測試頻率高於100MHz且通道數大於512Pin的測試系統劃分為高端測試平台,目前SoC晶元、FPGA和AI等選用高端測試平台,因此高端平台具有較高溢價空間;終端測試平台主要用於MCU、觸控、指紋和電源管理晶元等。從收入構成來看,公司晶元測試平台營收佔比超過65%,其中晶元測試-高端測試平台收入佔比從2.3%提升至32.3%,毛利率也從53.9%提升至77.3%,但晶圓測試毛利率較低:
集成電路第三方測試服務出現至今也有30多年,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京元電子這家中國台灣的企業。
京元電子成立於1987年5月,公司位於中國台灣新竹,生產基地位於苗栗縣。成立之初公司主要從事晶圓切割服務,這原本是封裝工序中的一道重要工序,但隨著晶圓級封裝等先進技術的出現,晶圓切割已經成為邊緣業務。2000年左右京元電子開啟全球化進程,重要的事件有:2000年在美國成立分公司,2002年和2006年在蘇州設立兩家子公司,此外公司還在新加坡和日本設立分公司。目前京元電子在中國台灣建有10.8萬平方米的工廠,無塵室面積達到18.73萬平方米,在蘇州的工廠面積和無塵室面積分別達到4.46萬平方米和1.02萬平方米:
目前京元電子主要提供的測試服務項目有:晶圓針測、IC成品測試、預燒測試和封裝及其他項目,產品線涵蓋Memory、邏輯及混合信號、SoC、CIS、RF及無線、MEMS和顯示屏驅動器等,擁有設備總數超過4000台。公司提供的封裝技術有BGA、DFN、TSOP、LGA等成熟封裝技術以及面向存儲器的eMMC/Emcp等封裝技術。京元電子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專業第三方測試公司,晶圓針測量每月產能約為46萬片,IC晶元成品測試量每月達到6億顆:
財務方面,2018-2019年京元電子營收分別為208.15億新台幣和255.39億新台幣,2020年1-6月營收達到146.60億新台幣,同比增長29.2%。從今年二季度營收構成來看,晶圓測試和產品測試營收佔比分別為31.5%和39.7%,封裝業務營收佔比為16.4%,作為第三方集成電路測試服務供應商,測試服務業務佔比超過70%:
在客戶合作方面,作為全球最大的專業第三方集成電路測試服務供應商,京元電子與Marvell、東芝、博世、Qorvo、Maxim、Cypress、Novatek、Realtek、南亞等全球重要的半導體設計公司保持深度合作。
利揚晶元的技術水平在國內有一定積累,但與京元電子相比,在Pin數、同測數等指標上有較大差距:
最高Pin數和最大同測數是衡量晶圓測試技術水平的客觀指標,一般情況下Pin數越大,同測數或Pin數極限是晶圓測試追求的技術目標,這種測試技術體現在:多同測之間的一致性難度增大,需要探針卡設計和測試程序演算法優化;多同測時的並行測試效率的提升需要優化功能模塊測試方法和測試程序演算法。還比如Pad間距越小,探針之間的距離越小,不僅多同測時探針卡設計難度加大,還因為之間存在嚴重信號串擾,因此需要通過測試程序優化來解決串擾問題。當然利揚晶元45微米的Pad間距表明在測試技術上公司取得重大進展。
前文已經提到,第三方集成電路測試服務是封測一體化模式進一步分工後的產物,長電 科技 、通富微電等封測廠商是利揚晶元在中國大陸面臨的主要競爭對手。除此以外利揚晶元的競爭者就是其他第三方測試服務供應商,這裡面重要的競爭對手是京元電子在蘇州的子公司京隆 科技 、復旦微電子子公司華嶺股份以及勝科納米(蘇州)有限公司等。
京隆 科技 成立於2002年7月,是京元電子在中國的唯一測試子公司,目前該公司擁有4.46萬平方米的工廠和1.02萬平方米的無塵室,晶圓針測量每月達到6萬片,IC成品測試量每月產能達到6000萬顆,測試服務范圍與京元電子一樣,其中驅動IC和eFlash測試規模在中國大陸處於領先地位。
華嶺股份成立於2001年4月,是復旦微電子旗下專業從事集成電路測試技術研發、晶元設計驗證分析和產業化生產測試的子公司,目前擁有9000多平方米技術開發和測試廠房,擁有包括45nm、12英寸先進測試系統在內的國際主流先進測試設備100多台套,擁有測試通道1024pin、測試矢量深度128M的測試能力。當然從設備供應商來看華嶺股份的設備主要來自愛德萬測試、日本東京精密株式會社和泰瑞達等,國內設備還是難得一見。
華嶺股份的前五大客戶除了第二大是控股股東復旦微電子(營收佔比18.66%),其他客戶與公司不存在關聯關系,前五大客戶銷售收入占營收比例為59.55%,客戶集中度較低,對重要客戶依賴性也較低。
總體來看華嶺股份涉足集成電路測試服務業務時間較早,相較成立於2010年的利揚晶元,在客戶資源和技術積累上有一定優勢。當然從收入規模來看,2019年華嶺股份營收1.46億元,利揚晶元營收2.32億元,兩者有一定差距。
根據中國台灣工研院統計,集成電路測試成本約佔IC設計營收的6%-8%,以此推算集成電路測試行業市場容量為183.81億元-245.08億元,利揚晶元與華嶺股份2019年的營收分別為2.31億元和1.46億元,市場份額分別為0.95%-1.26%和0.60%-0.79%。2019年京元電子營收255.39億新台幣,約合58.74億元,市場份額為23.97%-31.96%,總的來看集成電路測試市場空間較大,利揚晶元等第三方測試服務供應商的發展潛力較大。當然不容忽視的一點是長電 科技 等封測公司都對外提供晶圓測試和晶元成品測試,近幾年台積電為代表的晶圓代工企業也加大了封測環節的布局,再加上行業龍頭京元電子的存在,因此利揚晶元面臨的競爭壓力依然較大。
2015-2019年利揚晶元營收從0.58億元增長至2.32億元,歸母凈利潤從0.16億元增長至0.61億元,營收與凈利潤分別增長3倍與2.81倍。2020年上半年公司營收與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24億元、0.27億元,同比增長77.4%和387.8%,2月份復工復產後公司生產經營正常,8nm先進製程晶元測試量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公司與存量客戶交易規模保持穩定或略有增長。此外5G商用推廣下FPGA、射頻等晶元測試量較上年同期增加,提升了營收規模。
即便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利揚晶元的營收與凈利潤保持持續增長,主要原因是當前隨著集成電路製程演進和工藝的日趨復雜,製造過程中對參數的控制和缺陷檢測等要求越來越高,對集成電路測試專業化需求提升;第二是隨著物聯網、AI和車聯網等新應用場景的不斷成熟,晶元的種類多樣化,晶元設計也多樣化,對應的測試方案也多樣化,提升了市場對專業測試服務供應商的需求。此外利揚晶元和華嶺股份等的專業化和規模化不斷提升,出於成本等考慮Fabless公司甚至封測公司等也傾向於將部分測試服務業務交給獨立第三方測試企業。筆者對利揚晶元2020-2021年的業績做了預測,中性預測下2020-2021年營收3.31億元、4.18億元,歸母凈利潤0.86億元、1.04億元,對應市值為86億元、104億元;樂觀情況2020-2021年營收4.53億元、6.68億元,歸母凈利潤1.18億元、1.67億元,對應市值118億元、167億元:
集成電路第三方測試服務需要投入巨大資本用於專業廠房建設和設備采購,比如京元電子在中國台灣建有10.8萬平方米的工廠,無塵室面積達到18.73萬平方米,各類測試設備超過4000台。利揚晶元規模遠不及京元電子,但也有2萬多平方米的廠房(租賃為主),2017-2019年其資本開支達到1.54億元、0.64億元和1.51億元,截止2019年底固定資產賬面價值3.47億元,擁有測試機、分選機、探針台和產品外觀檢測機分別為350台、266台、137台和11台,重資產模式面臨高額的折舊費用。2017-2019年公司折舊與攤銷費用分別為64.96萬元、140.67萬元和131.09萬元,雖然公司生產設備折舊年限5-10年,遠高於京元電子的2-8年和3-5年,但若以新設備折舊年限8年和二手設備折舊年限4年重新調整,則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要降低2.6到8個百分點,對公司經營業績影響較大。換句話說公司存在通過拉長固定資產折舊年限調節利潤的風險。
利揚晶元擬公開發行3410萬股股份,募集資金中4.1億元用於晶元測試產能建設項目,1.03億元用於研發中心建設項目,0.5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從2017-2019年的產銷率及產能利用率等來看,公司晶圓測試產銷率由92.2%提升至102.3%,產能利用率由83.5%提升至90.5%;晶元成品測試產銷率雖然由97.5%提升至102.1%,但產能利用率由73.2%下降至62.5%,如果募投項目建成投產,產能過剩現象或將進一步加劇。其原因在於公司第一大客戶深圳比特微電子從事礦機晶元和區塊鏈晶元,而近幾年比特幣等泡沫逐漸破滅,區塊鏈行業又存在各種風險,若這兩大行業出現重大不風險,對公司會有較大影響。此外公司客戶主為匯頂 科技 、全志 科技 等,前五大客戶集中度較高,培育新客戶又存在較長的周期,因此對公司業績穩定性有一定影響:
利揚晶元在招股書中提到,深圳比特微電子實際控制人楊作興在2019年12月被深圳南山區檢察院以職務侵佔罪批准逮捕,目前未有進一步消息,因此第一大客戶的風險不可不防。
當然這段時間 財經 媒體對利揚晶元這家國內晶元測試第一股的關注度很高,很多媒體爆出公司營造經營假象(股市動態分析周刊文章《利揚晶元:營造經營假象 誇大募投產出》)、質疑研發投入和供應商為皮包公司(鏈牛 財經 《如果明天上會的利揚晶元能通過,科創板發審委就有嚴重問題》)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投資者也要關注這些負面問題。當然本文的目的是通過利揚晶元這家公司對第三方集成電路測試服務業務做個初步了解,畢竟在產業分紅越發深化的背景下,即便利揚晶元最終成為晶元界的樂視,也會有其他類似公司崛起,產業發展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4. 〈挖礦系列3〉比特幣礦機發展史
比特幣從發明誕生出來後,比特幣挖礦主要經歷了3個階段(現在的礦池是挖礦的方式,非礦機技術)
CPU→GPU→ASIC專業礦機
一、CPU挖礦
說起CPU挖礦,誰是第一個呢?前面文章也說了,就是比特幣的發明者中本聰(無明確的證據,按邏輯應該是正確的)。
CPU挖礦是第一代的挖礦。2009年1月3日,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用電腦CPU挖出了第一批比特幣,挖出了第一個創始區塊,區塊里包含50個比特幣。
隨後一些極客、程序員、游戲挖機紛紛加入CPU挖礦,但當時的CPU挖礦,僅僅是一種嘗試和好玩,並沒有現在的商業化。
二、GPU挖礦
GPU(圖形處理單元,即顯卡)挖礦是第二代的挖礦。
從CPU換到GPU挖礦,是因為CPU中央處理器是通用性計算單元,裡面設計了計算機很多的分析處理需求,其綜合能力強但單項能力較弱,而比特幣的SHA256 hash運算,是非常單一的無腦重復計算,而且CPU的並行運算能力不強,後來,有人發現GPU的高吞吐率和高並行處理能力,其運算效率比CPU高10倍以上,並且GPU可以超頻使用以提升性能,適用於大規模的並發運算,比如密碼破解,於是人們紛紛轉向GPU挖礦。
大家肯定都聽說過比特幣歷史上最貴的吃貨、比特幣Pizza的故事了。沒錯,這個人叫Laszlo Hanyecz,他是個程序員,他在2010年5月22日,用1萬枚比特幣購買了兩個披薩,當時這兩個披薩只值不到50美元,但是這一萬枚比特幣拿到現在值幾個億了。
大家都在說Laszlo Hanyecz肯定腸子都悔青了,但是也未必,因為Laszlo Hanyecz是第一個使用GPU挖比特幣的人,他挖到了非常多的比特幣,當時的1萬枚可能只是九牛一毛了。
圖片來源於網上
但是GPU也存在缺陷,就是原本是做圖像處理的,內置的這些硬體非常好電,散熱也是個問題。
三、ASIC專業礦機挖礦
ASIC專業礦機是屬於第三代的挖礦。
ASIC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的縮寫,是一種專門為某種特定用途設計的電子電路(晶元)。用於挖礦的晶元,就是礦機ASIC晶元了。因為被設計為只進行某一挖礦需要的特定演算法,所以ASIC晶元的設計可以簡單的多,成本也低的多。不過最重要的是,就挖礦算力來說,ASIC可以比同時代的CPU、GPU高出幾萬倍甚至更多。
ASIC礦機的出現,是隨著參與挖礦的人越來越多,算力不段上升,而GPU的算力也達到了極限,為了突破這個局限,就有人開始研發專門的礦機。
世界上第一台ASIC晶元的礦機是誰發明的呢?對,就是人稱「南瓜張」的張楠賡的阿瓦隆礦機。
礦機的晶元,需要非常強的研發技術實力,比如通訊領域,最強的晶元研發企業是高通、華為海思,因此礦機的晶元研發是一場高科技的競賽,最早的礦機廠商有龍礦礦機、閃電礦機、瑞典的KNC Minner,都已經從市場上消失,現在市場上最大的礦機廠商包括比特幣大陸(螞蟻礦機)、嘉楠耘智(阿瓦隆礦機)、Bitfury、Watts Miners等,
現在最火爆的礦機當屬比特大陸的螞蟻系列了,後續再詳細介紹如何挑選和購買礦機。
本文只簡單結束了比特幣礦機從CPU、GPU到ASIC的技術發展歷程,而現在的ASIC礦機尤其比特幣大陸的礦機占據了市場70%以上的算力和市場份額,被質疑為「算力霸權」和跟「去中心化」違背,潛在的「51%」攻擊和不公平等。而現在的礦機已經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無論如何發展,也是基於市場和追求利益的行為。後續繼續分析。
5. 解釋礦機晶元的主要工作原理
解讀礦機硬體元器件及主流礦機電路及BOM表
礦機結構
看完了機器的外觀,我們一起看看機器的原理結構。目前市場上的比特幣挖礦機基本是這種原理框圖,有三部分構成:電源板,控制板,算力板。大家可以看看這個框圖:
再看主控搭載的幾顆外圍晶元,DDR和NAND FLASH。這幾顆晶元是存儲晶元,功能就好比我們人類的大腦,現在市場價格比較高。其它網卡晶元就好比我們剛才提到得人的耳朵和嘴巴,用來和外部通信,網路收發晶元,目前市場常用的是RETELK和博通,代表型號有8021和8211。這兩顆晶元在路由器和機頂盒裡面也用的比較多。
6. 比特幣分叉往事補遺
互聯網是有記憶的。
最近比特幣屢創新高,華爾街機構紛紛入場囤幣,連馬斯克都忍不住公開喊單,得到了主流媒體和金融機構的認可,大家都對比特幣系統的安全性沒有任何質疑。
不過,很多人可能想像不到,就在三年前,比特幣還面臨過誕生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差點被 BCH 集團奪權篡位,甚至連「比特幣」這個名字都差點不保。
比特幣分叉都是上一個牛市的陳年舊事了,本來不想多說,但是最近又有一些無聊的人,抹黑中傷幣信,我們不說話,讓一些不明真相的朋友還真以為幣信十惡不赦,成了反派的代名詞,還是簡單說一說當年的幣信為保護比特幣網路做的一些事情吧。
這些事情都已經過去好多年,這些年來一直沒對外提,也不求什麼名利,只求大家知曉真相,去偽存真,同時也在茶餘飯後,多一些談資。
BCH 分叉黨為什麼仇視幣信?
很多人覺得當年「比特幣分叉」這件事並沒什麼大不了的,畢竟這種現象現在在加密數字貨幣社區很常見,可能一個程序員用不了幾天就能成功將一個幣種分叉。
但是在當年,分叉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牽扯到方方面面的人和事,牽扯到諸多信仰和利益,簡直和「佛道之爭」不遑多讓,簡直已經達到你死我活,兵戎相見的地步。
這並不誇張說辭,而是事實。
現實中很多關系非常好的朋友,合作夥伴,因為比特幣分叉這件事而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
很多人無法理解,為什麼 BCH 分叉集團對比特幣支持者、對幣信恨之入骨?天天懟天懟地各種造謠?而且有時候為了讓自己的謠言看上去邏輯完備,往往不惜花大量時間去搜集各種資料,然後移花接木,張冠李戴,讓眾多不明群眾看了覺得「資料詳實」,大呼過癮。
原因就在於,幣信斷了 BCH 分叉集團的財路。
正所謂「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幣信在瓦解 BCH 集團分叉s行動的過程中,做了許多工作,甚至在關鍵時期守護了比特幣兩周時間,成功瓦解了BCH(之前叫 BCC ) 篡權奪位的陰謀。
不得不說,BCH 集團真的是知行合一,他們也有信仰,他們真的相信 BCH 肯定會成功,能夠打敗比特幣,所以他們把手頭的比特幣基本上都換成了 BCH ,要是被他們篡權成功,其回報之豐厚絕對難以想像。
結果這一切都被幣信在關鍵時刻給毀了,你說他們恨不恨?
幣信和比特大陸的恩怨
有關比特幣分叉的文章有很多,我這里就不再多說,感興趣的朋友看一下虎撲的文章《比特幣分叉往事》或者搜索其他文章了解。
這里主要說說在分叉大戰整個過程中,幣信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因為這個事情遭受了怎樣的損失。
可能很多朋友在 2018 年的時候,看到過比特大陸因專利的事情狀告幣信礦業公司的新聞,其中的被告還有深圳比特微(神馬礦機)和新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礦場方)。
當時很多人看到這個新聞其實挺震驚的,因為幣信星空和比特大陸吳忌寒兩人的關系其實一向都非常好,私底下經常一起約飯。
他們怎麼突然就對簿公堂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在那個官司中,涉及到的專利叫做串聯供電技術。
說起串聯供電技術,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技術宅男——瓦西里。
瓦西里早年是俄羅斯的 Bitfury 公司(2013 年就已經開始做比特幣礦機公司)的工程師。從 Bitfury 出來之後,2014 年,瓦西里被一個名叫 Yuri 的俄羅斯人忽悠到了中國,因為 Yuri 跟他說他聯繫到了中國的烤貓,能夠拿到他們的晶元做礦機,可以發大財。
那個時候,烤貓公司剛剛宣布,他們不再自己做礦機,而是直接轉型成為晶元提供商,歡迎大家采購晶元。
Yuri 是個典型的商人,由於當時烤貓最新晶元礦機方案不成熟,在嘗試幾次做礦機方案不成功之後,他轉而向烤貓兜售他的「串聯供電」技術。
這項技術早就存在,但是瓦西里受其啟發,第一次成果將其用在礦機主板上。
有了這項技術,礦機可以不用昂貴的電源控制晶元,直接對挖礦晶元供電,這樣不但可以節省大量成本,還可以不受電源晶元貨源的制約。(當時比特大陸將市場上的電源晶元一掃而空,不但沒貨還抬升了價格)
這項技術說起來簡單,實現也簡單,但研發卻非常困難,因為沒有電源晶元控制,電流無法穩定輸出,很容易造成電流均衡而燒毀晶元。
烤貓對這項技術非常感興趣,於是和 Yuri 談了很多次,但是 Yuri 的條件太苛刻,後來烤貓得知這項技術的實際擁有者並不是 Yuri 而是瓦西里,於是直接找到瓦西里,購買了他的技術,並且還將瓦西里招到了公司當硬體開發工程師。
後來,楊作興從 RockMiner 離開,加入了烤貓礦機( ASICMiner )研發團隊,和瓦西里成為同事,一起研發礦機和晶元。
2015 年,烤貓突然人間蒸發,烤貓公司也原地解散,所有技術封存。後來道楊作興在比特大陸兼職了一段時間,順便將串聯電源技術帶到了比特大陸。
到了 2016 年 ,楊作興有了創業的想法,首先是找吳忌寒聊,得到了吳忌寒的單方面的支持,然後吳讓他去找詹聊一下,卻遭到了詹克團的當面否決,甚至詹還當面將楊作興的商業計劃書直接用碎紙機碎成碎片。
於是,楊作興創辦了神馬礦機,從此和比特大陸打擂台。
自然,神馬礦機也順理成章地用上了串聯電源技術。
值得說一下的是,楊作興創業之前曾多次找到星空聊創業的事情,在詹之後,楊再次找到星空,確認楊下決心要做礦機晶元後,星空聯合其他幾位朋友一起投了,成為了神馬礦機的大股東之一。
星空投資神馬礦機的邏輯很簡單——由於烤貓失蹤,烤貓礦機徹底退出 歷史 舞台,當時比特大陸的螞蟻礦機一家獨大,基本處於壟斷地位,這對比特幣網路並不好,很容易出大問題。(事實證明這個判斷是非常正確的)
當時一起投資神馬礦機的,還有魚池的神魚和王純,大家的想法都非常一致,不能讓比特大陸再這樣搞下去。
要知道,為了能夠成功分叉比特幣,比特大陸很早就開始布局,他們在那段時間,將大量礦機優先賣給支持分叉的人,支持比特幣的人反而很難拿到貨。
並且,大區塊的支持者甚至只需要支付 10% 的貨款,這相當於是給他們做了一個五倍杠桿,只需要支付一份算力的錢,就能獲得五份算力。
很多人因此而發家致富,因此也對比特大陸更加忠心耿耿,在支持分叉的岐途上一路走到黑。
幸運地是,神馬礦機研發順利,並且迅速成長成為能夠和比特大陸一較高下的礦機廠商。
幣信礦業當時是比特大陸的超級客戶,為了支持神馬礦機的發展,也采購了大量的神馬礦機。
在分叉大戰期間,當 BCH 集團意識到是幣信在暗中保護比特幣網路的時候,他們採用了圍魏救趙的方式,將神馬公司和幣信礦業公司,以侵犯專利為由,一起告上了法庭。
雖然最終這個官司比特大陸輸了,但是他們卻達到了預期目的——礦場場地方為了避免風險,要求幣信的礦機限時從礦場中搬離,幣信算力因此暫時消失,這場較量才告一段落。
經此一戰,幣信損失慘重。
一方面,幣信用自有算力去阻止 BCH 算力暴擊(後文有解釋),每天就有將近 100 個比特幣的損失(持續了一個難度周期,即 14 日)。
另外一方面,因為礦場被迫搬離,這其中又耽誤了很長時間無法挖礦,中間也有不小的損耗,幣信也遭受了巨大虧損。
不過,這個時候,BCH 集團針對比特幣精心策劃地採用的緊急難度調整演算法(EDA)已經失去了最佳作用時間,他們原本想用這個方式來偷襲比特幣網路的陰謀也徹底破產。
如果當時沒有幣信算力的狙擊,BCH 真的有可能已經成功篡位,不但算力超過比特幣,可能連比特幣這個名字都被其搶走,比特幣可能成長到今天的規模和地位。
因為這件事情,星空和吳忌寒這兩個原來的好兄弟,也因此反目成仇,斷了往來。幣信從此也成為了 BCH 利益相關者的肉中刺,眼中釘,欲處之而後快。
幣信為什麼不支持 BCH ?
眾所周知,其實無論是幣信也好,還是魚池也好,當年和比特大陸的關系其實都不錯,包括香港共識和紐約共識大會,大家都坐在一起談,一起討論。
目的當然是共贏,希望比特幣發展得更好。
但是,這一切在 2017 年之後事情開始有了變化,吳忌寒逐漸有了要分叉的想法,並且他在 2017 年 8 月將這個想法付諸實踐。
在這個過程中,BCH 陣營的做法一直相當具有攻擊性,一副我就要乾死你的架勢。其實分叉就分叉吧,各自好好做自己的事情就好,但是 BCH 從一開始就打算好了,要踩比特幣上位。
其實說來很諷刺,原來的比特幣佈道者,卻搖身一變成為了比特幣最堅定的反對力量,攻訐比特幣也最賣力。
他們說「BCH 才是真正的比特幣」,號召大家把比特幣賣了買 BCH。不知道多少人信了他們的謊言,將自己幸苦囤的比特幣換成了 BCH,因此而損失慘重,最終不得不徹底離開了這個行業。請問,這種行為和詐騙有什麼區別?
他們說比特幣區塊小,無法處理太多交易,鏈上非常堵。結果大家發現比特幣沒他們說的那麼堵,於是他們就發起「粉塵攻擊」,短時間內發送大量的小額垃圾交易,造成比特幣網路擁堵的假象。然後他們鼓吹大區塊,造謠說比特幣最終會因擁堵而消亡。(事實上,比特幣至今還活得很好,並且越來越健壯。)
記得當年殺毒軟體是如何作惡的嗎?為了賣出他們的軟體,有些無良公司會自己炮製病毒,等用戶中毒之後,再去兜售產品。他們的行為簡直如出一轍。
當時澳本聰站出來支持分叉,於是他們與其一拍即合,請來了澳本聰為 BCH 站台,寫文章,開發布會,一頓騷操作猛如虎,風光得不可一世。
當時他們萬萬沒想到,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澳本聰這個詐騙犯可不是易與之輩。僅僅是三個月之後,澳本聰就反手給了 BCH 致命 一刀,掀起了差點將 BCH 徹底毀滅的分叉大戰。
沒錯,BCH 分叉比特幣,澳本聰又來分叉 BCH,另外分出個 BSV,真是一出好戲!
幣信一直都是比特幣的信徒,或許 BCH 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後續的推進過程中,幣信自然非常不認可他們所採取的各種作惡手段。
也許這些手段在政治斗爭中非常常見,摸黑陷害競爭對手都是常用伎倆,但這是比特幣社區,寄託了無數人的期望和信仰,最初的信仰者就是一小撮理想主義者,變成這個樣子,肯定是大家所不願看到的。
並且,BCH 背後主要推手是比特大陸,無論是開發人員,還是社區中的意見領袖,大部分都是比特大陸資助的,BCH 儼然就是一個公司幣,過於中心化,想要取比特幣而代之,顯然是不合適的。
並不是說公司幣不行,例如 BNB 這樣的平台幣就做得非常好,但是如果這個公司幣想要干翻比特幣自己上位,那就有點定位不清了。
總之,BCH 集團的很多行為都透露出他們的極其不靠譜,要是將比特幣的未來寄希望在這樣一群人身上,那比特幣遲早玩完,這是所有比特幣社區的人不願看到的。
於是,在關鍵時刻,幣信決定出手干預。
幣信是如何保護比特幣網路的?
不得不承認,BCH 為了贏得這場分叉之戰,的確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准備,在很久之前就開始聘請社區內的一些意見領袖開始造勢,不停地寫文章,有些文章寫得還挺有深度,看上去有理有據,邏輯完備。(後來澳本聰也採用了同樣的套路,忽悠了一大批死忠粉)
除了輿論戰,在技術和未來願景方面,BCH 集團也畫了很多大餅,看上去讓人神往,由於大區塊的特性,的確有很多比特幣無法實現的功能,這讓很多人對其充滿了期待。
如果這些還只是常規操作,那麼有一點不得不讓人驚艷,那就是—— BCH 的緊急難度調整機制(EDA)。
因為 BCH 使用和比特幣同樣的演算法,按正常的思路,BCH 要想分叉成功,並且持續保持出塊,就必須擁有龐大的算力支撐,因為分叉的時候,比特幣網路的難度已經非常大了,小算力根本爆不出塊。
所以,他們想出了一個緊急難度調整機制:如果當前區塊的前6個區塊出塊時間大於12小時,則難度自動下調20%,如果當前區塊的 MTP 時間和從當前塊往前數第6個塊的 MTP 時間相差大於12個小時,就應急降低20%難度。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一定時間內不出塊,就會自動下調20%難度,再不出塊就繼續下調 20%,直到出塊為止。這樣就算只有很小的算力,也能保證能夠出塊。
這個機制乍一看像是防守機制,純粹是為了自保,為了自己能夠生存下去而已,但是各位別被其表象所迷惑了,這實際上是一個極具有攻擊性的機制,因為難度只有下調,沒有上調。
設計這套機制的人,深諳人性之道,他們懂得,礦工其實是趨利的,只要哪裡有錢賺,就會用腳投票,直接把算力切到哪裡。
當 BCH 的難度降低了,擁有同樣的算力,那礦工就能夠挖到更多的幣,只要所得到的利潤大於比特幣,那麼礦工的算力就會被吸引過來。
這樣,就算 BCH 的價格比比特幣低,只要難度夠低,礦工就能賺更多錢,算力就會過來。
而 BCH 的算力和比特幣的算力是互斥的,挖 BCH 就不能挖 BTC,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一旦比特幣算力都遷移到 BCH 網路,再配合拉漲幣價,在當時的環境下,還真有可能會被 BCH 篡位成功。
要知道,當時很多中立方都表示過,哪個網路的算力大就支持哪個幣是真正的比特幣。
不得不承認,緊急難度調整機制的設計的確非常天才,所以,這種機制也被人稱為針對比特幣的「算力暴擊」。
BCH 集團醞釀多時,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籌備分叉,他們准備在分叉之後,立刻對比特幣展開「算力暴擊」,即分叉完成之後,就把自己的算力從 BCH 網路撤出,讓難度大幅下降,同時大幅度拉漲幣價,這樣就可以吸引大部分的礦工算力過來,比特幣網路的算力就會暴降,讓比特幣網路因擁堵不出塊而無法運轉,最終一舉奠定勝局。
這個計劃近乎完美。
這簡直就是針對比特幣的陽謀,大家都知道怎麼回事,但是就是沒辦法去破解,因為當時 BCH 集團控制了一半以上的比特幣算力,只要吸引 10%左右的算力過來,比特幣網路就可能運轉不了了。
當時除了 BCH 集團控制的算力和礦池,就只有三個礦池佔比比較大,分別是魚池魚池、國池(比特幣中國礦池)、和幣信礦池。
礦池就算想要支持比特幣,那也得礦工答應,礦池是無法控制用戶的算力的,不然礦工肯定會用腳投票直接走人。
所以,BCH 集團當時覺得勝券在握了,估計他們連慶祝酒會都已經准備好了。
但是,讓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等分叉完畢,BCH 出了幾個塊,當他們將自有算力從 BCH 網路撤出,靜靜等待不出塊而難度自動下降之時,意外卻出現了——有神秘算力突然接入了 BCH 網路,爆塊繼續。
由於有持續爆塊,BCH 的緊急難度調整機制就無法生效,因為這樣難度一直降不下來(出塊間隔時間小於 12 小時)。
並且,為了防止神秘算力針對 BCH 網路發動 51%攻擊,他們又不得不很尷尬地重新將自己的算力切回來,持續挖著。
這些神秘算力隱藏了 Coinbase 和地址,一時間所有人都搞不清其來路。
突然出現的神秘算力打亂了「算力暴擊計劃」的節奏,本來等難度降低後,他們准備了大量的資金要配合拉盤,一時間拉盤計劃也無法繼續推進,生生卡住了。
這種情形,就彷彿一個刺客,針對刺殺目標發動了致命一擊,然後突然出現了一股神秘力量,將這致命一擊給擋住了,並且持續守護著目標,導致刺客後續的一系列攻擊都無法實施。
BCH集團非常費解:這股神秘力量到底從哪裡來的?
前面說過,除了 BCH 集團自己控制的算力,另外擁有比較大的算力的,就只剩下魚池、國池和幣信礦池這三方。
魚池和國池都是散戶的算力,他們根本無法動用,只有幣信礦池基本都是自己的算力,也就是說只有幣信有這個條件做這件事。
答案呼之欲出:幣信!
是的,這股神秘算力就是幣信的自有算力。
幣信在 BCH 集團准備針對比特幣發動第一次也是最強的一次算力暴擊的時候,出手了。
其他人沒辦法做這件事情,只有幣信有這個條件,只有幣信能做,那就由幣信來做!
為了比特幣的未來,舍我其誰?
要知道,當時難度沒降下來,礦工挖 BCH 肯定是不劃算的,幣信礦業頂著每天幾十甚至上百比特幣的巨額虧損,硬生生守護了比特幣一個難度周期!(即兩周時間)
BCH 集團也很快反應過來,知道這肯定是幣信乾的好事,但是沒辦法,在技術上他們是無法拒絕幣信的算力的,只能乾瞪眼。
通過這個方式,他們終於將幣信算力趕出了 BCH 網路,這才得以對比特幣實施算力暴擊。
幣信礦場剛停機,他們就迫不及待開始拉盤了,BCH 開始大漲,但那個時候已經他們無力回天了,因為最佳狙擊時機已過,他們已經失去了「天時」,效果大打折扣。
盡管後面 BCH 針對比特幣多次算力暴擊,導致比特幣網路算力經常不穩定,但勝負已定,已經無關緊要,不影響大局。
經此一役,幣信損失慘重,不但損失了十幾天的比特幣挖礦收益,礦場也不得不搬離,損失的比特幣在現在看來,簡直是個天文數字。
但是,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幣信為守護了比特幣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幫比特幣擋住了致命一擊,做了比特幣信仰者該做的事情。
雖然幣信因為這件事幾乎將以前所有挖礦賺到的利潤都一次性虧了出去,但長期來看,幣信肯是受益的。
後記
這些往事封存已久,很多人其實並不清楚其中的細節,也不知道幣信當年做的事情,這其實也沒什麼,幣信一直都活得很好。
但是這么多年來,幣信一直被一些別有用心者抹黑造謠,實在心累,想想還是寫點文字,將事實公布,免得無辜吃瓜群眾被其誤導。
分叉風波已經過去多年,比特幣依然還是那個比特幣,比特幣社區也比以前更加健壯,這是我們這些比特幣信仰者最大的幸福。
Long Bitcoin, Short the world!
#歐易OKEx# #比特幣[超話]# #數字貨幣#
7. 比特幣礦機比「天河二號」超算還快專用晶元有多強
之前回答一個問題,做了一點計算和分析,所得到的結果頗為出人意料:當進行SHA-256哈希運算(比特幣礦機所擅長的計算)時,一台普通的神馬M20礦機就能比「天河二號」還快了,更不用說更先進的礦機,如螞蟻S19/S19 Pro。
一台礦機竟然比超算還快?或者說,一台超算(當前世界排名第四)在進行某些運算時還不如一台普通的礦機?
是這樣的。
首先要說,這二者其實沒有多少可比性。一個專用、一個通用;一個微小、一個龐大。
所以,只能對比這兩者的SHA-256哈希運算速度了:
所以,是的,一台一萬多元的礦機,在進行特定哈希運算時,速度比一台數億元的超級計算機還快!
那麼,礦機為什麼能這么快呢?
礦機的結構並不復雜,能算這么快,靠的是大量的專用晶元。
比如螞蟻S19 Pro使用了大量的自研晶元 BM1398運算晶元。一台礦機有三塊演算法板,每塊演算法板上安裝了114顆運算晶元。一台礦機就有342顆晶元並行提供算力。
BM1398晶元是採用台積電7納米工藝生產的,由於該晶元的架構和數據保密,我們只好用一些開源信息來進行估算。
github上有一個開源的SHA-256哈希運算模塊,提供Verilog源代碼,當使用40納米工藝實現時,此模塊可以達到250MH/s(和一顆8核的至強晶元差的不多了),而所佔用的面積只有0.0142平方毫米。如果在一顆晶元中排布100個SHA-256運算模塊,面積還不到2平方毫米,而性能已經達到了25GH/s(沒有計算連接、匯流排等面積開銷)。而這僅僅是40納米工藝而已。
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晶元中真正用於計算的部分很少,絕大多數資源都消耗到了調度、管理等輔助功能上。
當我們所用的功能清晰、明確時,就可以使用專用晶元極大的提高運算速度。比如各種數字幣挖礦(大量的哈希運算),比如4G和5G通信(大量的卷積運算),比如人工智慧(大量的卷積運算)
專用晶元的性能往往超過我們的想像,而我們晶元的發展,也完全可以利用這一點。如果能降低晶元的流片成本,也未必不能復制PCB(印刷電路板)的發展歷程。要知道,現在全球的PCB設計和生產,中國都佔了一大半的份額,又有誰有本事卡脖子呢?
8. 利揚晶元發文表示已成功調試3nm晶元測試方案
利揚晶元發文表示已成功調試3nm晶元測試方案
利揚晶元發文表示已成功調試3nm晶元測試方案,近日國內晶元測試公司利揚官方宣布,公司完成全球第一顆3nm晶元測試開發。利揚晶元發文表示已成功調試3nm晶元測試方案。
利揚晶元發文表示已成功調試3nm晶元測試方案1
中國半導體企業利揚晶元今日在回復投資者提問時表示:目前 3nm 先進製程工藝的晶元測試方案已調試成功,標志著公司完成全球第一顆 3nm 晶元的測試開發,將向量產測試階段有序推進。
Q:最近看到媒體報道三星推出全球首款 3 納米的晶元,是為國內的礦機晶元設計公司代工的,貴司有機會成為他們的測試供應商嗎?
A:公司近幾年不斷加大在高端晶元領域的測試研發投入,尤其是公司的算力晶元測試技術針對先進製程的離散性難題提供全套測試解決方案,重點解決了功耗比、晶元內阻、大電流測試電路、測試溫度控制等關鍵技術難點,
前期已經在 8nm 和 5nm 晶元產品上為多家客戶提供量產測試服務,目前 3nm 先進製程工藝的晶元測試方案已調試成功,標志著公司完成全球第一顆 3nm 晶元的測試開發,將向量產測試階段有序推進。
三星電子 6 月 30 日宣布,該公司已經開始在其位於韓國的華城工廠大規模生產 3 納米半導體晶元,是全球首家量產 3 納米晶元的公司。與前幾代使用 FinFET 的晶元不同,三星使用的 GAA(Gate All Around)晶體管架構,該架構大大改善了功率效率。
廣東利揚晶元測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 2010 年 2 月,自稱是國內知名的獨立第三方專業晶元測試技術服務商、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主營業務包括集成電路測試方案開發、12 英寸及 8 英寸等晶圓測試服務、晶元成品測試服務以及與集成電路測試相關的配套服務。
官方表示,該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專注於集成電路測試領域,並在該領域積累了多項自主的核心技術,已累計研發 44 大類晶元測試解決方案,可適用於不同終端應用場景的'測試需求,完成超過 4,300 種晶元型號的量產測試。
此外,該公司還為國內知名晶元設計公司提供中高端晶元獨立第三方測試技術服務,產品主要應用於通訊、計算機、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及工控等領域,工藝涵蓋 8nm、16nm、28nm 等先進製程。
目前該公司還未公布第二季度財報,一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增長 57.47%,若剔除實施股權激勵的股份支付對凈利潤影響,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 14.69%。
截至 發稿,利揚晶元 A 股一度漲超 11%,目前已有部分回落,現報 32.58 元每股,市值 44.38 億元。
利揚晶元發文表示已成功調試3nm晶元測試方案2
雖然在晶元代工、製造以及設計部分,我國本土的企業和海外的差距還是很大,也嚴重依賴海外相關的技術和設備,但是在晶元測試這部分,國內不少晶元公司都做得不錯。
盡管中國台灣也有不少晶元測試公司,而且從規模和技術上都要強於國內企業,不過現在國內晶元和半導體的需求和發展都很快,考慮到晶元設計領域的技術保密性,國內越來越多的大型晶元設計公司逐漸將測試需求轉向國內,並優先選擇國內的測試公司。所以在這部分,國內晶元測試公司的前景是看好的。
近日國內晶元測試公司利揚官方宣布,公司完成全球第一顆3nm晶元測試開發。這也是全球首家正式宣布完全3nm晶元測試的企業,也算是給國內晶元測試行業打下了一劑強心針。
利揚公司實際上在過去已經在8nm和5nm晶元產品上為多家客戶提供量產測試服務,這次3nm先進製程工藝的晶元測試方案成功,標志著利揚公司完成全球第一顆3nm晶元的測試開發,並向量產測試階段有序推進。
廣東利揚晶元測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2月,目前已於2020年11月11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掛牌上市。這家公司在國內也算有代表性的晶元測試公司,盡管規模現在來看在國際上不算太大,不過國內多個晶元公司都是他們的合作夥伴,比較知名的有全志、智芯微、紫光等等。
之前利揚在受采訪的時候也曾經介紹過,未來晶元測試產業在60億美元至70億美元之間,而利揚的願望是未來做到全球最大的晶元測試基地。
當然利揚只是做晶元測試工作,而晶元的設計和製造,和利揚是沒有關系的。現在的問題是,作為全球首個完成測試的3nm晶元,這顆晶元是哪家公司的,又是由哪家代工廠製造的……不過利揚並沒有透露相關的信息。可以肯定的是,國內主流的晶元公司暫時不會設計3nm的晶元,而能生產3nm晶元的公司,目前只有三星和台積電,且暫時無法產量。
其實如果仔細分析,我們大概能猜出這顆3nm晶元的用途以及設計公司。代工這顆3nm晶元反正不是三星就是台積電,而利揚的合作夥伴基本都是國內晶元公司,而國內晶元公司目前沒有為手機、電腦設計晶元的能力,那麼最大的可能就是礦機晶元。
因為國內設計的先進工藝晶元,只有礦機才會對先進工藝有極大的需求,畢竟礦機本身價格高昂,考慮到功耗發熱等問題,先進工藝能為礦機公司以及用戶帶來更高的收益。
從利揚的合作夥伴來看,其中最大的合作夥伴之一就是深圳礦機生產公司比特微,比特微之前曾設計了28nm、16nm、7nm的礦機晶元,所以如果設計出3nm的礦機晶元,並且交由代工廠試產後測試,也是比較合理的猜測。
而且之前在三星宣布量產3nm晶元時,韓國的新聞渠道就曾表示三星3nm前期的客戶可能只有中國的礦機公司……這樣種種信息匯總起來,這顆全球首個完成3nm測試的晶元,很可能就是國內公司設計的3nm礦機晶元。
不管如何,利揚能成為首個測試3nm晶元的公司,本身也是一件值得關注的事情,不管這顆晶元到底是誰設計生產的,也不管晶元的用途是什麼,這對於國內晶元測試行業來說,還是有著積極的意義。
利揚晶元發文表示已成功調試3nm晶元測試方案3
利揚晶元(688135)在互動平台稱,公司3nm先進製程工藝的晶元測試方案調試成功,標志著已完成全球第一顆3nm晶元的測試開發,將向量產測試階段有序推進。
近期,有媒體報道三星推出全球首款3nm晶元,該晶元系國內公司代工。7月7日,投資者在互動平台向利揚晶元提問,利揚晶元是否為三星的測試供應商。
利揚晶元回復,公司近幾年不斷加大在高端晶元領域的測試研發投入,尤其是公司的算力晶元測試技術針對先進製程的離散性難題提供全套測試解決方案,重點解決了功耗比、晶元內阻、大電流測試電路、測試溫度控制等關鍵技術難點,
前期已經在8nm和5nm晶元產品上為多家客戶提供量產測試服務,目前3nm先進製程工藝的晶元測試方案已調試成功,標志著公司完成全球第一顆3nm晶元的測試開發,將向量產測試階段有序推進。
集成電路產業鏈主要包含晶元設計、晶圓製造、晶圓測試、晶元封裝、晶元成品測試等主要生產環節,其中,晶圓測試和晶元成品測試是利揚晶元在集成電路產業鏈中所處的環節。具體來說,利揚晶元主營業務包括集成電路測試方案開發、12英寸及8英寸晶圓測試服務、晶元成品測試服務以及與集成電路測試相關的配套服務。
利揚晶元在2020年度業績說明會上匯報,以2020年為基準,制定3年翻番,5年10億的營收規模的中長期發展目標。
2021年年報顯示,公司2020年實現營收2.53億元,2021年實現營收3.91億元,同比增長54.73%。
與此同時,2021年及2022年第一季度的研發支出大幅增長,占營業收入分別為12.46%、16.40%。利揚晶元稱,為滿足市場需求及未來業務開展需要,公司持續增強研發投入,特別是中高端晶元測試方案研發。
9. 芯動a11可以挖哪些幣
可以挖比特幣。
礦機廠商:芯動。礦機品牌:A11。礦機算力:2100M±10%。礦機功耗:2300w。顯存:8G。交貨日期:4月。靜態回本周期小於80日。
據吳說區塊鏈消息,一些礦機經銷商開始銷售芯動新一代以太坊礦機A11,外傳礦機算力為2100MH/S±10%,礦機功耗為2300W,顯存為8G,交貨日期為4月-6月,以目前幣價計算靜態回本周期小於80日。目前該機器有報價10萬元左右。但知情人士透露,因為產能限制,該批機器數量很少,芯動也只提供晶元,整機由代理商生產。
10. 利揚晶元稱已完成全球首顆3nm晶元的測試開發
利揚晶元稱已完成全球首顆3nm晶元的測試開發
利揚晶元稱已完成全球首顆3nm晶元的測試開發,官方表示,該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專注於集成電路測試領域,並在該領域積累了多項自主的核心技術,利揚晶元稱已完成全球首顆3nm晶元的測試開發。
利揚晶元稱已完成全球首顆3nm晶元的測試開發1
利揚晶元(688135)在互動平台稱,公司3nm先進製程工藝的晶元測試方案調試成功,標志著已完成全球第一顆3nm晶元的測試開發,將向量產測試階段有序推進。
近期,有媒體報道三星推出全球首款3nm晶元,該晶元系國內公司代工。7月7日,投資者在互動平台向利揚晶元提問,利揚晶元是否為三星的測試供應商。
利揚晶元回復,公司近幾年不斷加大在高端晶元領域的測試研發投入,尤其是公司的算力晶元測試技術針對先進製程的離散性難題提供全套測試解決方案,重點解決了功耗比、晶元內阻、大電流測試電路、測試溫度控制等關鍵技術難點,前期已經在8nm和5nm晶元產品上為多家客戶提供量產測試服務,目前3nm先進製程工藝的晶元測試方案已調試成功,標志著公司完成全球第一顆3nm晶元的測試開發,將向量產測試階段有序推進。
集成電路產業鏈主要包含晶元設計、晶圓製造、晶圓測試、晶元封裝、晶元成品測試等主要生產環節,其中,晶圓測試和晶元成品測試是利揚晶元在集成電路產業鏈中所處的環節。具體來說,利揚晶元主營業務包括集成電路測試方案開發、12英寸及8英寸晶圓測試服務、晶元成品測試服務以及與集成電路測試相關的配套服務。
利揚晶元在2020年度業績說明會上匯報,以2020年為基準,制定3年翻番,5年10億的營收規模的中長期發展目標。
2021年年報顯示,公司2020年實現營收2.53億元,2021年實現營收3.91億元,同比增長54.73%。
與此同時,2021年及2022年第一季度的研發支出大幅增長,占營業收入分別為12.46%、16.40%。利揚晶元稱,為滿足市場需求及未來業務開展需要,公司持續增強研發投入,特別是中高端晶元測試方案研發。
利揚晶元稱已完成全球首顆3nm晶元的測試開發2
中國半導體企業利揚晶元今日在回復投資者提問時表示:目前 3nm 先進製程工藝的晶元測試方案已調試成功,標志著公司完成全球第一顆 3nm 晶元的測試開發,將向量產測試階段有序推進。
Q:最近看到媒體報道三星推出全球首款 3 納米的晶元,是為國內的礦機晶元設計公司代工的,貴司有機會成為他們的測試供應商嗎?
A:公司近幾年不斷加大在高端晶元領域的測試研發投入,尤其是公司的算力晶元測試技術針對先進製程的離散性難題提供全套測試解決方案,重點解決了功耗比、晶元內阻、大電流測試電路、測試溫度控制等關鍵技術難點,
前期已經在 8nm 和 5nm 晶元產品上為多家客戶提供量產測試服務,目前 3nm 先進製程工藝的晶元測試方案已調試成功,標志著公司完成全球第一顆 3nm 晶元的測試開發,將向量產測試階段有序推進。
三星電子 6 月 30 日宣布,該公司已經開始在其位於韓國的華城工廠大規模生產 3 納米半導體晶元,是全球首家量產 3 納米晶元的公司。與前幾代使用 FinFET 的晶元不同,三星使用的 GAA(Gate All Around)晶體管架構,該架構大大改善了功率效率。
廣東利揚晶元測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 2010 年 2 月,自稱是國內知名的獨立第三方專業晶元測試技術服務商、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主營業務包括集成電路測試方案開發、12 英寸及 8 英寸等晶圓測試服務、晶元成品測試服務以及與集成電路測試相關的配套服務。
官方表示,該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專注於集成電路測試領域,並在該領域積累了多項自主的核心技術,已累計研發 44 大類晶元測試解決方案,可適用於不同終端應用場景的測試需求,完成超過 4,300 種晶元型號的量產測試。
此外,該公司還為國內知名晶元設計公司提供中高端晶元獨立第三方測試技術服務,產品主要應用於通訊、計算機、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及工控等領域,工藝涵蓋 8nm、16nm、28nm 等先進製程。
目前該公司還未公布第二季度財報,一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增長 57.47%,若剔除實施股權激勵的股份支付對凈利潤影響,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 14.69%。
截至 發稿,利揚晶元 A 股一度漲超 11%,目前已有部分回落,現報 32.58 元每股,市值 44.38 億元。
利揚晶元稱已完成全球首顆3nm晶元的測試開發3
雖然在晶元代工、製造以及設計部分,我國本土的企業和海外的差距還是很大,也嚴重依賴海外相關的技術和設備,但是在晶元測試這部分,國內不少晶元公司都做得不錯。
盡管中國台灣也有不少晶元測試公司,而且從規模和技術上都要強於國內企業,不過現在國內晶元和半導體的需求和發展都很快,考慮到晶元設計領域的技術保密性,國內越來越多的大型晶元設計公司逐漸將測試需求轉向國內,並優先選擇國內的測試公司。所以在這部分,國內晶元測試公司的前景是看好的。
近日國內晶元測試公司利揚官方宣布,公司完成全球第一顆3nm晶元測試開發。這也是全球首家正式宣布完全3nm晶元測試的企業,也算是給國內晶元測試行業打下了一劑強心針。
利揚公司實際上在過去已經在8nm和5nm晶元產品上為多家客戶提供量產測試服務,這次3nm先進製程工藝的晶元測試方案成功,標志著利揚公司完成全球第一顆3nm晶元的測試開發,並向量產測試階段有序推進。
廣東利揚晶元測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2月,目前已於2020年11月11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掛牌上市。這家公司在國內也算有代表性的晶元測試公司,盡管規模現在來看在國際上不算太大,不過國內多個晶元公司都是他們的合作夥伴,比較知名的有全志、智芯微、紫光等等。
之前利揚在受采訪的時候也曾經介紹過,未來晶元測試產業在60億美元至70億美元之間,而利揚的願望是未來做到全球最大的晶元測試基地。
當然利揚只是做晶元測試工作,而晶元的設計和製造,和利揚是沒有關系的。現在的問題是,作為全球首個完成測試的3nm晶元,這顆晶元是哪家公司的,又是由哪家代工廠製造的……不過利揚並沒有透露相關的信息。可以肯定的是,國內主流的.晶元公司暫時不會設計3nm的晶元,而能生產3nm晶元的公司,目前只有三星和台積電,且暫時無法產量。
其實如果仔細分析,我們大概能猜出這顆3nm晶元的用途以及設計公司。代工這顆3nm晶元反正不是三星就是台積電,而利揚的合作夥伴基本都是國內晶元公司,而國內晶元公司目前沒有為手機、電腦設計晶元的能力,那麼最大的可能就是礦機晶元。
因為國內設計的先進工藝晶元,只有礦機才會對先進工藝有極大的需求,畢竟礦機本身價格高昂,考慮到功耗發熱等問題,先進工藝能為礦機公司以及用戶帶來更高的收益。
從利揚的合作夥伴來看,其中最大的合作夥伴之一就是深圳礦機生產公司比特微,比特微之前曾設計了28nm、16nm、7nm的礦機晶元,所以如果設計出3nm的礦機晶元,並且交由代工廠試產後測試,也是比較合理的猜測。
而且之前在三星宣布量產3nm晶元時,韓國的新聞渠道就曾表示三星3nm前期的客戶可能只有中國的礦機公司……這樣種種信息匯總起來,這顆全球首個完成3nm測試的晶元,很可能就是國內公司設計的3nm礦機晶元。
不管如何,利揚能成為首個測試3nm晶元的公司,本身也是一件值得關注的事情,不管這顆晶元到底是誰設計生產的,也不管晶元的用途是什麼,這對於國內晶元測試行業來說,還是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