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凍結的虛擬貨幣有什麼後果
❶ 虛擬貨幣的支付路徑被切斷,會造成哪些影響呢
對央行而言,虛擬貨幣交易投機擾亂了正常的經濟金融秩序,滋生了非法跨境資產轉移、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的風險,嚴重侵犯了人民財產安全。銀行、支付機構必須嚴格執行《比特幣風險防範通知》、《錢幣發行融資風險防範公告》等監管規定,認真履行客戶識別義務,不得提供開戶、注冊等產品或服務。相關活動的交易、清算和結算。同時,央行相關部門指出,各機構應全面識別虛擬貨幣交易所和場外交易商的資本賬戶,及時切斷交易資金支付環節;分析虛擬貨幣交易投機活動的資金交易特徵,加大技術投入,完善異常交易監控模型,有效提高監控和識別能力;完善內部工作機制,明確分工,強化責任,確保相關監控和處置措施落實到位。
郵儲銀行在公告中表示,將繼續加強對支付交易的風險監控,一旦發現上述行為,中國人民銀行有權採取暫停賬戶交易、注銷賬戶等控制措施,並向監管部門報告相關信息。銀行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使用其在銀行的賬戶充值、支取虛擬貨幣交易資金、買賣相關交易充值代碼等活動,不得通過其賬戶轉移相關交易資金。支付發布聲明稱,堅決不開展任何虛擬貨幣相關業務活動,不提供任何輔助技術服務和能力。發現任何虛擬貨幣交易,立即停止相關支付服務,並及時向監管部門報告。
❷ 虛擬幣提現銀行卡會被凍結嗎
數字貨幣交易,在國內提供公共服務平台進行虛擬貨幣買賣按照央行政策規定是違法的,銀行方面對於銀行卡涉及數字貨幣交易的情況,依然都默認是敏感的。所以,如果你在交易的時候備注BTC之類的字樣,按照以往的經驗,很可能被銀行方面將卡片凍結。
虛擬貨幣
虛擬貨幣是指非真實的貨幣。市場上的虛擬貨幣主要有四類:1.由游戲運營商開發,供玩家在網路游戲中作為交易媒介而使用的游戲幣;2.由門戶網站或者即時通信工具發行,供本運營網路空間內使用的專用虛擬貨幣;3.既可以在虛擬貨幣發行主體內使用,又可以向非發行主體購買商品和服務的互動式虛擬貨幣;4.基於密碼學和現代網路P2P技術,通過復雜的數學演算法產生的,特殊的電子化的、數字化的網路密碼幣。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發布的通知、公告,虛擬貨幣不是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和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公民投資和交易虛擬貨幣不受法律保護。
銀行卡被凍結的原因
一般情況下有五種原因:
1.異常交易被凍結:如果銀行卡是信用卡,若出現過惡意套現等異常交易,銀行卡很有可能被銀行凍結。
2.透支超限被凍結:可透支的銀行卡是有透支額度限制的,它是銀行根據實際償還能力來制定的,一旦透支超額,銀行就會立刻凍結銀行卡。
3.司法凍結:有關部門如有辦案需求,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可以通過向銀行申請,凍結個人名下的銀行卡賬戶。
4.輸錯密碼被凍結:持卡人輸入取款密碼,若連續三次出錯。銀行系統會自動把銀行卡凍結,一般24小時後會自動解除。
5.過期被凍結:銀行卡都是有有效期的,若持卡人到有效期後沒有辦理新卡,銀行會凍結過期銀行卡。
❸ 虛擬貨幣有什麼風險
模型風險
虛擬貨幣並非真實貨幣,沒有中央銀行在背後進行總量控制和宏觀調控,其是否值錢完全看其供應量。例如,根據中本聰的演算法,最終比特幣的供應量是2100萬個,不會再增加。但如果其模型被發現存在缺陷,導致貨幣供應海量增加,當前的交易平台及投資者將血本無歸。
諸多演算法愛好者已經進行過反復推演,至今未發現存在模型缺陷。
風險可能性:1
風險影響程度:5
市場深度風險
當前虛擬貨幣的價值鏈上主要由礦工和交易者兩部分組成,貨幣供應量少、市場參與者少,相對於其他成熟市場,比特幣交易顯得不活躍且易受大資金出入影響產生暴漲暴跌。此外,市場深度風險還會衍生出市場操縱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平台風險
當前諸多的虛擬貨幣平台,基本都需要將資金存入該平台進行買入或賣出。有些平台為了吸引投資者的加入,往往會提供手續費免費的優惠條件。但有些免費的平台風險較大,如2013年10月,一家在香港注冊的比特幣交易平台以「遭黑客攻擊」為由,突然跑路,高管全部失蹤。其後估算,本次事件捲走了大約人民幣3000萬元。
應
對策略:1.投資者應在確定自己是否投資虛擬貨幣、具體投資哪種虛擬貨幣後,對於平台進行考察和甄別,不要受手續費高低的蠅頭小利影響,選擇有實力、聲譽
好的平台進行交易行為;2.投資者應關注自己所投資平台的各類消息,做好對其聲譽變化的觀測;3.監管機構應將對虛擬貨幣的交易平台納入監管范疇,要求其
繳納准備金及保證金,預防此類道德風險。
風險可能性:1
風險影響程度:4
流通風險
貨
幣的根本職能之一,便是能夠在商品流通過程中,不斷地當做購買手段,實現商品的價格。迄今為止,只有極少部分商家接受虛擬貨幣作為支付手段進行流通。或可
言之,當下進行虛擬貨幣投資的參與者,相當一部分是以博取差價為目的,而只有一小部分是懷著將其視為未來的貨幣來進行提前貯藏的目的。
應對策略:虛擬貨幣的現有參與者應積極向政府和民眾推薦這一品類,增加市場上願意接受虛擬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商家。
風險可能性:4
風險影響程度:3
法律主體風險
2013
年12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工信部、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印發了《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其聲稱從性質上看,比特幣應當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
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美國國稅局發布的2014年第21號通告稱比特幣及其他虛擬貨幣將被視作財產而不
是一種貨幣。總而言之,虛擬貨幣的法律主體地位確立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應對策略:虛擬貨幣的現有參與者應積極向政府和監管當局施加影響,早日確立虛擬貨幣的法律主體地位。
風險可能性:5
風險影響程度:3
❹ 賣虛擬貨幣,卡被凍結,扣劃涉案資金就能解凍嗎
賣虛擬貨幣卡被凍結扣劃涉案資金不一定能夠解凍,因為這個是屬於犯法的一個事情,所以是需要本人去進行協調的。要知道這種是屬於刑事案件,為了保障被害人的財產安全,所以他們會凍結資金轉移鏈條上的所有賬戶,可以去和銀行方面進行申報解凍,同時要知道具體申報方式個性不一,可能申報之後也沒有辦法恢復正常的使用。
一、銀行有權利凍結銀行卡。
則主要依據的是銀行和客戶之間的約定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首先,我們需要搞懂的是銀行和客戶之間的關系,屬於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合同關系。因此,銀行是有權拒絕為客戶提供存款、轉賬等服務。而且通常情況下,我們在銀行開戶的時候,我們簽署的「不用看系列」裡面,往往都會有「客戶進行違法行為銀行可暫停提供服務或注銷賬戶」等類似的銀行與客戶之間的表述。那麼根據《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和《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的規定「各金融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直接或間接為代幣發行融資和『虛擬貨幣』提供賬戶開立、登記、交易、清算、結算等產品或服務。」所以,當客戶從事虛擬貨幣交易的時候,銀行確實有權凍結客戶的賬戶。
二、違法犯法之前考慮一下自己能否承擔它帶來的後果。
針對涉嫌犯罪的凍結,最簡單有效的呢,就是向辦案單位提供證明交易合法的憑證,在這個前提之下就有可能會解封你的賬號,但如果說證據不足就是材料不齊全的話,那麼根本不可能解封。在賣虛擬貨幣的時候,就想一想自己這個行為是否合法,如果說不合法,它面臨著一個什麼樣子的結果,自己能否承受,要知道一個銀行卡它的使用范圍還是非常廣的,如果說凍結了的話,給自己的生活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而且要知道錢是可以進去的,但是自己無法正常消費,這就非常難受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一定要遵紀守法正確的使用銀行卡。
❺ 幫朋友買賣虛擬貨幣銀行卡被凍結怎麼解決
如果現在凍結的,那麻煩了,因為現在中國公民買賣比特幣等虛擬幣是違法行為。
對於違法所得可以處於沒收,凍結等。
要是在之前,個人持有買賣還不管的,之前被凍結大部分是OTC或者場外交易對方洗黑錢,你被拖累了.一般幾天或幾個月會接除。
而現在,現在,現在,不管交易對方是什麼性質,只要是中國公民,參與交易虛擬幣,都可能被凍結,被凍結,被凍結,重要的說三遍。
❻ 「虛擬貨幣」有何危險
據介紹,從「原始股、愛心慈善、消費返利、虛擬貨幣」,到「區塊鏈、眾籌」等大熱概念,常常被傳銷組織用來作為噱頭。2017年,在湖南省株洲市公安局偵破的「維卡幣」跨境網路傳銷案中,「維卡幣」玩的就是「虛擬貨幣」概念。
2017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等7部委聯合發布公告強調,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從事代幣發行融資活動。各銀行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開展與代幣發行融資交易相關的業務。中國人民銀行在有關風險提示中指出,尚未發行法定「數字貨幣」,也未授權任何機構和企業發行法定「數字貨幣」。市場上所謂的「數字貨幣」全是非法定「數字貨幣」,某些機構和企業推出的所謂「數字貨幣」或是推廣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行為,均涉嫌詐騙或傳銷。來源:法制日報
❼ 虛擬貨幣的風險有哪些
一、常見虛擬貨幣分析
(一)比特幣方案
比特幣是由日本程序員中本聰(化名)在2009年設計和創造,是當前最成功也最具有爭議的網路貨幣。比特幣方案基於p2p網路構架產生,現已在全球范圍中運作,可用於各類虛擬和真實的商品服務交易。
二、網路虛擬貨幣的現實風險分析
(一)價格穩定風險
理論上講,如果網路貨幣的存在影響到了對央行負債的需求,進而干擾了央行公開市場操作行為,就將對一國的貨幣政策和價格穩定產生影響。但從實際看,網路貨幣影響價格穩定的前提包括下面三個方面:
(1)從對貨幣數量的影響分析,雖然在信息匱乏的情況下難以分析網路貨幣方案在多大程度上創造貨幣。
然
而,大多數網路貨幣系統以預付費模式運作,即在換入真實貨幣時發行網路貨幣,在換出真實貨幣時回籠貨幣,其帶來的影響有限。在著名的網路貨幣方案中,貨幣
供應處於穩定狀態且供應量不大,但仍需警惕其是否能確保貨幣供應將在長期保持穩定水平,以及網路貨幣與真實貨幣兌換率變化帶來的影響。
(2)從對貨幣流通速度、現金使用、貨幣統計的影響分析,目前網路貨幣方案帶來的技術革新對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尚不明確。
作
為一個網路行業,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活躍的網路貨幣方案用戶數量。若網路貨幣被廣泛接受,將會對央行真實貨幣產生替代效應,從而減少交易中的現金使用。
在此情況下,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將縮減,其影響短期利率的能力也將被削弱。央行將需要通過對網路貨幣計提最低准備金等方式對抗風險。替代效應將加劇貨幣統
計難度,並將影響貨幣統計量與通脹間的關系,不利於實現中長期價格穩定。另外,網路貨幣在央行以外發行且虛擬信用可擴張,將對央行利率決定在經濟中傳導產
生影響,削弱央行貨幣控制權。
(3)從網路貨幣和實體經濟相互作用的情況分析,網路貨幣可充當真實商品交易媒介,對真實gdp產生影響。
網
絡貨幣對真實貨幣供應的影響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虛擬經濟對真實經濟的替代效應;二是網路貨幣對真實貨幣的擠出效應,即:隨著網路貨幣總量增加,公眾在現
實生活中持有現金量減少,導致現金/存款比下降,貨幣乘數上升。從現實看,網路虛擬貨幣方案在現階段並不會對價格穩定帶來影響,貨幣流動速度在中短期內也
不會受到重大影響。然而,網路貨幣和實體經濟間的相互作用值得關注。
(二)金融穩定風險
網
絡虛擬貨幣方案在銀行體系外運作,最主要的金融不穩定因素在於其與實體經濟的聯系,即兌換匯率及匯兌市場。很明顯,封閉的網路貨幣方案和單向流動的網路貨
幣方案不受影響,應重點關注雙向流動的網路貨幣方案。雙向流動的網路貨幣的價值取決於匯兌市場上貨幣供給及需求水平。網路貨幣與真實貨幣的一個很大區別在
於網路貨幣方案並不以國家或貨幣區域為依託,虛擬經濟強度、貿易或產能對其匯率影響有限。虛擬貨幣價格及其波動取決於5大因素:
(1)貨幣供應情況及貨幣發行人採取的其他行動。例如:通過干預市場實現固定或半固定的匯率。
(2)網路貨幣方案顯現出網路外部性,其貨幣價值依賴於參與的用戶和商戶數量。隨著消費者和商家數量增加,其貨幣價值將相應提升。另外,交易量小的網路貨幣匯率波動更大。
(3)擁有清晰透明政策以及先進安全措施的虛擬社區更易提振信心,貨幣也更強勁。
(4)網路貨幣發行人在履行承諾方面的信譽。虛擬社區並不存在任何「最後貸款人」,發行人獲得的信任對網路貨幣匯率至關重要。
(5)
對網路貨幣未來價值的投機活動及虛擬社區受網路攻擊的情況。由於系統不成熟、交易低迷、投機活動及網路攻擊等因素,雙向流動的網路貨幣方案存在固有的不穩
定性。目前這些網路貨幣成交量小且與實體經濟關聯度低,金融體系的穩定系不會受影響。然而,若今後網路貨幣成為了傳統貨幣的替代品,將會給金融體系帶來不
穩定因素,甚至可能會扭曲商品和服務的相對價格。網路貨幣系統對金融體系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活躍用戶數量、願意接受虛擬貨幣進行真實交易的商戶數
量。另外,虛擬貨幣只有交換價值、沒有使用價值。通常網路貨幣不以具有內在價值的資產為基礎,且沒有央行信用做支撐。目前,這些網路貨幣系統並不允許借出
或貸入資金,所以尚不能對金融系統穩定構成威脅,但應密切關注其發展,若未來發生改變,無疑將對金融系統造成影響。
(三)支付系統穩定性風險
1、難以規避與支付系統相關的典型風險。
在
特定的虛擬社區,虛擬貨幣支付活動已演變為「真正的」支付系統,面臨著與支付系統相關的典型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運行風險及法律風險等。這些風險
的性質、規模及持續時間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系統的設計或流動性匱乏的程度,網路虛擬貨幣方案很難規避或控制這些風險。從國際清算銀行(bis)發布的《重
要支付系統的核心原則》(cp)來看,網路虛擬貨幣方案並不符合cp中的絕大部分內容,同時也不屬於系統性重要支付系統。所以,並不會在全球金融系統引發
或傳遞沖擊。從目前情況下,網路貨幣系統在這些虛擬社區外並不存在系統性風險。
2、缺乏相應監督和保護機制。
在
現實經濟中,央行充當著最後貸款人角色且不存在違約風險,可以在出現支付危機或無法預知的流動性短缺情況下採取行動,以避免連鎖反應。而網路虛擬貨幣方案
中,以網路貨幣為結算資產並不能做到這些。由於網路貨幣簡單地依賴於發行人信譽,並不能保證被廣泛接受用作支付手段,網路貨幣不能被視作安全的貨幣。另
外,商業銀行按要求接受審慎監管,降低了違約可能性,商業銀行賬戶中的錢安全度高於網路貨幣。網路貨幣的一個根本性風險體現在:網路貨幣方案結算機構並不
受任何監管,沒有任何機構對其行為負責,同時也不具備任何投資者/存款人保護機制,導致用戶自身承擔所有的風險。
(四)監管缺位風險
通
常來講,監管滯後於科技發展。網路虛擬貨幣方案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建立,但直到2006年,美國的一些政府機構才著手分析這些方案。由於監管缺
位,加之其交易有匿名、不可見、難追蹤等特點,網路虛擬貨幣方案極易被恐怖活動、詐騙、洗錢等非法活動利用。當前,許多國家的政府部門都在考慮是否承認或
使這些虛擬方案合法化,並將其納入監管范疇,從而達到支持貨幣和支付形式創新、保護消費者權益及金融穩定,同時抑制利用虛擬貨幣方案從事犯罪活動的目的。
目前虛擬貨幣方案法律地位不確定性也可能對政府當局帶來挑戰。
(五)貨幣當局聲譽風險
貨
幣當局(央行)的聲譽是決定其各項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有效性的關鍵因素。公眾對法定貨幣的信任程度與央行形象密切相關,央行十分關注其聲譽。歐央行將聲
譽風險定義為聲譽、信用或公共形象惡化的風險。由於網路貨幣方案與貨幣和支付相關,大眾普遍認為屬於央行職責范疇,需警惕其可能給央行帶來的聲譽風險。雖
然在規模較小的情況下,網路貨幣方案失敗帶來的影響有限,但其高度波動和不穩定性也加劇了失敗的可能性,並吸引媒體廣泛報道。若任由網路貨幣持續發展而不
進行管制,中央銀行可能被認為失職而影響其聲譽。
(六)投資者損失風險
相
對於交換價值而言,公眾對網路虛擬貨幣的投資價值認可度更高,也正是基於投資的交易才加速了虛擬貨幣市場形成。與其他投資市場一樣,虛擬貨幣市場的參與者
也將面對市場風險、信用風險以及政策風險帶來的潛在損失。以比特幣為例:2009到2010年初,比特幣毫無價值;2010年夏天比特幣交易開始進入黃金
時期,由於供給遠小於需求,網上交易價值開始上升,到11月初,比特幣在29美分處沉寂多日後竄升至36美分;2011年2月,比特幣繼續升值,其與美元
的兌換率達到了1:1;2013年,比特幣價格實現「大爆炸」式增長,並在2013年11月29日觸及1242美元,超過同期黃金1241.98美元/盎
司價格。劇烈的價格波動使市場參與者面臨著巨大的投機風險。不同於股票、債券等成熟資本市場,比特幣市場深度不足,且目前主要持有在大戶手中,分散化程度
低,比特幣價格很容易受到大戶買賣行為影響,也容易被投機者操控。同時,各國對比特幣態度不一,德美等國持開放支持態度,泰國、巴西等國將比特幣相關活動
視為非法。各個國家對比特幣的態度及採取的應對措施都將對比特幣價格造成重大影響,尤其在短期內造成其價格急劇波動。
虛擬貨幣始終比不上真正的貨幣。
❽ 加密貨幣遭遇「崩盤」,為何會出現如此嚴重的後果
加密貨幣遭遇“崩盤”,因為它本身就沒有價值,再加上最近瘋狂的炒作使得它的價格到了高點,所以就會出現如此嚴重的後果。許多虛擬貨幣源自對政府和金融部門越來越不信任的趨勢。網路貨幣抓住了這個機會,通過其最初的營銷策略,將完全失去對銀行業的信心,但對這些人的電子商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比特幣作為價值的存儲功能也是不合格的。首先,高波動性使用戶無法依靠比特幣來維持價值增長。 2013年,比特幣的波動性大大高於貨幣和股票市場。其次,比特幣是頻繁電子盜竊的主要目標。到目前為止,總共價值5億美元的比特幣被盜或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