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准則里有不有虛擬貨幣
㈠ 國家禁止的虛擬貨幣有哪些種
有的虛擬貨幣在中國都是非法的,中國法律禁止虛擬貨幣。中國唯一的合法貨幣就是人民幣。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發行人民幣以來,歷時71年,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至今已發行五套人民幣,形成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
除1、2、5分三種硬幣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已經退出流通,第四套人民幣於2018年5月1日起停止流通(1角、5角紙幣和5角、1元硬幣除外)。目前流通的人民幣,主要是1999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 。
(1)會計准則里有不有虛擬貨幣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銀行定於2019年8月30日起發行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幣50元、20元、10元、1元紙幣和1元、5角、1角硬幣。第五套人民幣繼承了中國印製技術的傳統經驗,借鑒了國外鈔票設計的先進技術,在防偽性能和適應貨幣處理現代化方面有了較大提高。
各面額貨幣正面均採用毛澤東主席建國初期的頭像,底襯採用了中國著名花卉圖案,背面主景圖案通過選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圖案,充分表現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壯麗的山河,弘揚了中國偉大的民族文化。
㈡ 會計准則有哪些
2010年新會計准則
新會計准則第1號——存貨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確認
第三章 計量
第四章 披露
新會計准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初始計量
第三章 後續計量
第四章 披露
新會計准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確認和初始計量
第三章 後續計量
第四章 轉換
第五章 處置
第六章 披露
新會計准則第4號——固定資產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確認
第三章 初始計量
第四章 後續計量
第五章 處置
新會計准則第5號——生物資產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確認和初始計量
第三章 後續計量
第四章 收獲與處置
新會計准則第6號——無形資產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確認
第三章 初始計量
第四章 後續計量
第六章 披露
新會計准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確認和計量
第三章 披露
新會計准則第8號——資產減值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可能發生減值資產的認定
第三章 資產可收回金額的計量
第四章 資產減值損失的確定
第五章 資產組的認定及減值處理
第六章 商譽減值的處理
第七章 披露
新會計准則第9號——職工薪酬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確認和計量
第三章 披露
新會計准則第10號——企業年金基金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確認和計量
第三章 列報
新會計准則第11號——股份支付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以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
第三章 以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
第四章 披露
新會計准則第12號——債務重組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債務人的會計處理
第三章 債權人的會計處理
第四章 披露
新會計准則第13號——或有事項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確認和計量
第三章 披露
新會計准則第14號——收入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銷售商品收入
第三章 提供勞務收入
第四章 讓渡資產使用權收入
第五章 披露
新會計准則第15號——建造合同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合同的分立與合並
第三章 合同收入
第四章 合同成本
第五章 合同收入與合同費用的確認
第六章 披露
新會計准則第16號——政府補助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確認和計量
第三章 披露
新會計准則第17號——借款費用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確認和計量
第三章 披露
新會計准則第18號——企業所得稅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計稅基礎
第三章 暫時性差異
第四章 確認
第五章 計量
第六章 列報
新會計准則第19號——外幣折算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記賬本位幣的確定
第三章 外幣交易的會計處理
第四章 外幣財務報表的折算
第五章 披露
新會計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
第三章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
第四章 披露
新會計准則第21號——租賃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租賃的分類
第三章 融資租賃中承租人的會計處理
第四章 融資租賃中出租人的會計處理
第五章 經營租賃中承租人的會計處理
第六章 經營租賃中出租人的會計處理
第七章 售後
第八章 列報
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分類
第三章 嵌入衍生工具
第四章 金融工具確認
第五章 金融工具計量
第六章 金融資產減值
第七章 公允價值確定
第八章 金融資產、金融負債和權益工具定義
企業會計准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2006)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金融資產轉移的確認
第三章 金融資產轉移的計量
新會計准則第24號——套期保值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項目
第三章 套期確認和計量
新會計准則第25號——原保險合同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原保險合同的確定
第三章 原保險合同收入
第四章 原保險合同准備金
第五章 原保險合同成本
新會計准則第26號——再保險合同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分出業務的會計處理
第三章 分入業務的會計處理
第四章 列報
新會計准則第27號——石油天然氣開采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礦區權益的會計處理
第三章 油氣勘探的會計處理
第四章 油氣開發的會計處理
第五章 油氣生產的會計處理
第六章 披露
新會計准則第28號——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會計政策
第三章 會計估計變更
第四章 前期差錯更正
第五章 披露
新會計准則第29號——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資產負債表日後調整事項
第三章 資產負債表日後非調整事項
第四章 披露
新會計准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基本要求
第三章 資產負債表
第四章 利潤表
第五章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
第六章 附註
新會計准則第31號——現金流量表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基本要求
第三章 經營活動現金流量
第四章 投資活動現金流量
第五章 籌資活動現金流量
第六章 披露
新會計准則第32號——中期財務報告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中期財務報告的內容
新會計准則第33號——合並財務報表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合並范圍
第三章 合並程序
第四章 披露
新會計准則第34號——每股收益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基本每股收益
第三章 稀釋每股收益
第四章 列報
新會計准則第35號——分部報告-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報告分部的確定
第三章 分部信息的披露
新會計准則第36號——關聯方披露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關聯方
第三章 關聯方交易
第四章 披露
新會計准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金融工具列示
第三章 金融工具披露
新會計准則第38號——首次執行企業會計准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確認和計量
第三章 列報
㈢ 會計准則的具體准則包括了哪些內容
㈣ 會計賬戶里一直沒設外幣賬戶,這個違法或者違反會計准則嗎
這個不違反會計准則,更不違法...
只是如果你有外幣賬戶(如銀行存款有外幣),你如果不通過外幣核算,會比較麻煩...
無法准確核算外幣存款余額
希望能幫助到你!
㈤ 各個國家的會計准則有哪些原則上的區別
各國的國情不一樣,會計准則在原則上的設定也就有所區別。
下面分主要國家予以論述。
(一)美國的基本會計原則
美國的基本會計原則集中體現在《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中,在該公告中,將編制會計報表的基本原則與會計要素確認和計量的基本原則分開。編制會計報表的基本原則在該公告中是以會計信息的質量將它來表述的。
《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並未明確表述或確立「歷史成本原則」、「實現原則」、「配比原則」等會計確認和計量中的基本原則。
就資產和負債的計量基礎而言,該公告將原始成本(原始收入)、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實現凈值和未來流量現值等六種現行會計計量中應用的方法均列入,並認為「現行實務的特徵是幾種計量屬性同時並舉,而不企圖把現行實務說成是以單一屬性為其基礎」;在計量單位方面,公告認為,「在財務報表中確認的各種項目中,將會繼續用名義的貨幣單位計量。」
在收入確認方面,該公告列舉了兩個基本條件:已實現或可實現和已贏得,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時,可確認為收入。實現是指「非現金資財或權利轉成貨幣;而在會計和財務報告中最確切的用法是指出售換取現金,或收取現金的要求。」贏利是指營利過程或營利活動基本完成。此外,該公告還列舉了六種特殊情況下收入確認的時點。
在費用確認方面,該公告未直接確立「配比原則」,只規定「某一個體在提交或生產商品、提供勞務或其他構成日常的主要或核心繼續產生未來經濟利益或產生的利益將有所減少時,一般確認為費用和損失。」
在該公告的會計確認和計量原則中,沒有確立穩健原則,也沒有將穩健性作為會計信息的基本特徵和第二層次特徵,只是在第三輯《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徵》中對穩健主義作了單獨說明。
(二)日本的基本會計原則
日本的《企業會計原則》作為編制損益計算書和借貸對照表的共同的一般的指針,規定了如下7條一般原則:(1)真實性原則;(2)正規簿記原則;(3)資本和利潤區別原則;(4)明晰性原則;(5)一致性原則;(6)穩健主義原則;(7)單一性原則。
真實性原則規定:「企業會計對於企業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必須提供真實的報告。」它是處於最高地位的原則。這里所說的真實意味著相對的真實,應看作是通過遵循《企業會計原則》的其他原則來達到的。
正規簿記原則規定:「企業會計對於所有的交易必須按照正規簿記的原則,做成正確的會計賬簿。」它要求必須採用能夠滿足綱羅性、秩序性、驗證性這些必要條件的記賬方法(吉復式記賬)來做成正確的會計賬簿,同時要求必須根據這種正確的會計賬簿做成賬務報表。
資本和利潤區別的原則規定:「要明確區別資本交易和損益交易,尤其是資本公積和盈餘公積不能混同。」它要求必須通過明確區別作為本金的資本和作為果實的利潤來進行適當的損益計算。
明晰性原則規定:「企業會計通過財務報表必須對有利害關系者明確表示必要的會計事實,務必不使其作出關於企業狀況的錯誤判斷。」它要求通過明晰地表示財務報表和其相關的重要事項,必須揭示適當而充分的信息。
一致性原則規定:「企業會計其處理原則及手續每期繼續適用,不能任意變更。」它要求,在一個會計事實有幾個會計處理原則或手續可選擇應用的情況下,只要無正當的理由,一經採用的會計處理原則或手續每期必須繼續應用。另外,《企業會計原則註解》規定:根據正當的理由加以重要變更時,必須在財務報表中對其加以說明。
穩健主義原則規定:「在有可能對企業的財務產生不利影響的場合,應有所備而進行適當健全的會計處理。」它要求,為防止不確實的將來所帶來的風險必須根據適度而慎重的判斷進行會計處理。
單一性原則規定:「在有必要為了向股東大會提出,為了信用目的、為了租稅目的等種種目的做成不同形式的財務報表時,這些報表的內容應基於可靠的會計記錄做成,不能因政策上的考慮歪曲事實的真實表示。」它要求,財務報表的形式雖多種多樣,但其所包含的會計類值的內容應當單一。
另外,上述的一般原則中,特別是同正規簿記原則和明晰性原則有關,在《企業會計原則註解》中,對所謂重要性原則的具體應用作了如下規定:
(1)對於缺乏重要性的項目,可以不按本來的嚴密方法而採用簡便的處理和表示方法。
(2)對於重要的會計方針,必須在財務報表中說明並加以揭示。
(3)對於重要的期後事項,亦必須在財務報表中說明並加以揭示。
(三)英國的基本會計原則
哈羅德。比爾曼和阿倫。德萊賓教授將會計原則分為三大類別:環境性假設、經營慣例和質量因素。
在編制報表時,會計師需要對其主體的狀況和所處的經濟環境,比如會計界的情況並作出假設。這些假設中比較重要的有:(1)經營主體。假設企業獨立於所有者和經營環境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為報表確定一個界限;只有影響主體的那些交易才在財務報表中反映。(2)繼續經營這個概念可以認為是企業主體概念的引申。在編制財務報表時,假設主體按照當前的形式繼續無限期地發展下去。(3)穩定貨幣單位,編制財務報表所採用的貨幣單位的價值穩定不變。(4)會計期間,假設企業連續不斷的經營期可以劃分為若干個互不相關的期間(即會計期間),並在每個期間編制會計報表。
在對其所處環境作出假設後,會計師便採用一套慣例來編製表示相關經濟事項的報表。(1)歷史成本。編制公布的財務報表所應採用的計價基礎就是歷史成本。也就是說,報表中的所有資產均按取得成本反映,並在適當的時候根據折舊對固定資產進行調整。(2)實現原則。根據慣例,全部利潤只在銷售實現的當期也即收入實現的當期予以確認。(3)配比原則。費用與其所產生的收入相配比。(4)兩重性。這一慣例與復式記賬法相關聯。它要求會計師對每一筆交易都要在賬戶中作雙重反映,因為在經營過程中,每個行為都有相同或相反的反映。(5)計量或貨幣計量。這一慣例是說報表中的所有項目都必須是可計量的。也即能夠用貨幣價值表示。
在應用經營慣例過程中,會計師還將努力使所編制的財務報表具有一定的質量特徵:(1)客觀性。客觀性是指分類賬和會計報表中的記錄必須能夠由獨立的人員進行驗證。這是為了確保財務報表沒有偏見,並減少會計師編制報表時作出主觀判斷的可能性。(2)謹慎性。這是美國過去和現在通常所稱的穩健主義。該原則指出,當會計師可以用不止一種的方法處理某個項目時,他在可供選擇的方法中應選擇一種能夠提供穩健性結果的方法。(3)一致性。這個因素要求,當一筆交易或經濟事項在不同的時期重新發生時,各期間的會計表述應當相同。(4)重要性。簡單地說,重要性原則是指某個項目在報表中的處理方法取決於其重要性。這是一個相關性概念。
(四)法國的基本會計原則
法國傳統上的會計原則是真實性、穩健性和合法法。EEC第4號指令發布後,「真實與公允」也成為一項基本原則。大凡強調穩健性的會計一般都主要表現為計提各種准備,這也是歐洲大陸國家的普遍作法,但是在法國穩健的會計中因受稅法的影響卻沒有計提壞賬准備的習慣,也不採用LIFO計價存貨。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強調合法性的原則並不多見,法國則強調合法性,財務報表注釋要求披露「為反映『真實與公允』觀點而違反多項法規的細節。」這是與法國強調統一會計的政府政令是一致的,要求遵循現行法規。「真實與公允」起源於英國1948年的《公司法》,EEC第4號指令後盛行於歐洲,至今也沒有一個准確的說法。
(五)我國的基本會計原則
我國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根據其在會計核算中的作用,大體上可以劃分為正面四類:一是體現總體性要求的一般原則;二是體現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一般原則;三是體現會計要素確認計量方面要求的一般原則;四是體現會計修訂性慣例要求的一般原則。
1、體現總體性要求的一般原則
(1)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必須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及證明經濟業務發生的合法憑證為依據,如實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做到內容真實,數字准確,資料可靠。
(2)可比性原則
可比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必須符合國家的統一規定,提供相互可比的會計核算資料。
(3)一貫性原則
一貫性原則是指企業採用的會計程序和會計處理方法前後各期必須一致,要求不得隨意變更會計程序和會計處理方法。
2、體現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一般原則
(1)相關性原則
相關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信息必須符合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滿足各有關方面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加強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
(2)及時性原則
及時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工作講求時效,要求會計處理及時進行,以便會計信息的及時利用。
(3)明晰性原則
明晰性原則是指會計記錄和會計信息必須清晰、簡明,便於理解和使用。
3、體現會計要素確認、計量方面要求的一般原則
(1)權責發生制原則
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指收入費用的確認應當以收入和費用的實際發生作為確認計量的標准,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凡是不勝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收付,都不應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處理。
(2)配比原則
配比原則是指營業收入和與其相對應的成本、費用應相互配合。
(3)歷史成本原則
歷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種資產應當按期取得或購建時發生的實際成本進行核算。所謂歷史成本,就是取得或建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交付的現金及其他等價物。
(4)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
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應當嚴格區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確地計算企業當期損益。
4、體現會計修訂性慣例要求的一般原則
(1)謹慎性原則
謹慎性原則要求會計人員對某些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存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選擇時,在不影響合理選擇的前提下,盡可能選用一種不虛增利潤和誇大所有者權益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進行會計處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
(2)重要性原則
重要性原則是指在會計核算過程中對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應區別其重要程序,採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具體來說,對於那些對企業的經濟活力和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相對重要的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應分別核算、分項反映,力求准確,並在會計報告中作重點說明;而對於那些次要的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情況下,則可適當簡化會計核算程序,採用簡便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處理,在會計報告中合並反映。
(六)國際會計准則的基本會計原則
財務報表可以在不同程序上以不同的結合方式,採用一系列不同的計量基礎。它們包括:歷史成本、現行成本、可變現(結算)價值、現值。同時認為,企業在編制財務報表時最為常用的計量基礎是歷史成本。歷史成本通常也與其他計量基礎結合起來使用。例如,存貨通常是按成本和可變現凈值兩者中較低的一個價值列示的,有價證券則可能按市場價值列示,退休金負債則可以按其現值列示。此外,有些企業為了處理非貨幣性資產價格變動的影響,還採用現行成本基礎,以彌補歷史成本會計模式的不足。
為了使財務報表提供的信息對使用者有作用,其應具備的屬性主要包括可理解性、相關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四項主要的質量特徵。
可理解性:財務報表所提供的信息的一條基本質量特徵就是讓使用者便於理解。然而,有些關於復雜事項的信息由於它們與使用者作經濟決策的需要相關而應包括在財務報表之中,不能僅僅因為這些信息對於某些例行得來說過於難以理解而且將它們排除在財務報表之外。
相關性:為了使信息有用,信息必須與使用者的決策需要相關。當信息能夠通過幫助使用者評價過去、現在和未來事項或確認更改他們過去評價從而影響到使用者的經濟決策時,信息就具有相關性。
重要性:信息的相關性受其性質和重要性的影響。如果信息的遺漏或錯報會影響使用者根據財務報表所作的經濟決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取決於在發生遺漏或錯報的特定環境下所用所必須具備的質量特徵,倒不如說是提供了一個門檻或取捨點。
可靠性:發信息沒有重要錯誤或偏向並且能夠忠實反映其所擬反映或理當反映的情況以供使用者作依據時,信息就具備了可靠性。
忠實反映:要使信息可靠,信息就必須忠實反映其所擬反映或理當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項。舉例來說,資產負債表就應忠實反映在報告日期符合確認標準的那些形成企業資產負債和權益的交易和其他事項。
實質重於形式:如果信息要想忠實反映它所擬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項,那就必須根據它們的實質和經濟現實,而不是僅僅根據它們的法律形式進行核算和反映。交易或其他事項的實質,不總是與它們的法律或設計形式的外在面貌相一致。
中立性:要使信息可靠,財務報表所包含的信息還必須具有中立決策。也就是說,要不帶有偏向。為了達到預定的成果或結果,通過對信息的選擇和列報,使財務報表影響了決策或判斷,那麼,財務報表就不是中立的了。
審慎性:審慎是指在不確定性條件下作出所需要的估計時,在實施必需的判斷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謹慎,以便不高估資產或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費用。然而,實施審慎性原則並不允許諸如設立秘密儲備金、過份地提取准備、故意壓低資產或收益,或故意抬高負債或費用等,因為這樣編制出來的財務報表不可能是中立的,從而也就不會具有可靠性。
完整性:要使信息可靠,財務報表中的信息必須在重要性和成本的許可范圍內做到完整。遺漏能造成信息虛假或令人誤解,從而使信息不可靠並且在相關性上留有缺陷。
可比性:不論是對於某個企業的任何地方和不同時間,還是對於不同的企業,對於同類交易和其他事項的財務影響的計量與反映,都必須按照一致的方法進行。
可比性這一質量特徵有一個重要的含義。即應把編制財務報表所採用的會計政策、這些政策的變更以及變更的影響告訴使用者。遵循國際會計准則,包括揭示企業所採用的會計政策,以有助於達成可比性。
中外會計准則在原則上的區別:
一、關於會計假設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中提出的會計假設有四項: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財務會計的假設不僅是企業會計核算的約束條件和基本依據,也是制定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的指導思想。
國際會計准則中提出兩項基本假定:
(1)權責發生制。為了達到財務報表的目標,財務報表根據會計的權責發生制加以編制,這樣不會向使用者反映了涉及現金收付行為的過去發生的交易,而且也反映了將來支付現金的義務,代表將來可以收到現金的資源。因此,這些財務報表提供了使用者在作出經濟決策時最為有用的那種關於過去交易和其它事項方面的資料。
(2)持續經營。即企業是一個經營中的實體並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將會持續經營。
二、關於會計要素的分類
在我國,將資產分類為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和其他資產。在負債部分,將其分為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兩類。在所有者權益部分,將其分為投入資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
在日本,將資產分為流動資產、固定資產、遞延資產。同時,負債區分為流動負債和固定負債。資本區分為資本金和留存收益。資本金意味著法定資本的金額。並且,留存收益意味著凈利資產額超過法定資本金額的部分,應區分記載為股東出資交易等所產生的資本公積(資本准備金),由法律強制規定從利潤中積累的盈餘公積(利潤剩餘金)、其他留存收益。
國際會計准則指出,與資產負債表中財務狀況的計量直接有關的要素是資產、負債和權益。與損益表中經營業績的計量直接有關的要素是收益和費用。可見,由於利潤可由收入減去費用得出,故未把利潤單獨作為一項要素。
三、關於會計要素的確認標准
我國會計要素確認的基本標准為:
1、符合某一會計要素的管理定義和特徵,即定義標准;
2、具有可計量性;
3、在使用人的決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即相關性標准
4、必須是真實的、可驗證的和客觀公正的,即可靠性標准。凡是符合以上標準的,即應在效益大於成本,滿足要素定義的項目,如果滿足了以下標准,就應當加以確認:
(1)與該項目有關的任何未來經濟利潤可能會流入或流出企業;
(2)該項目具有能夠可靠計量的成本或價值。
在評價一個項目是否滿足以上標准從而是否有資格在財務報表中確認時,需要考慮重要性原則。
四、關於收入的確認
1985年,美國FASB在SFAC第5輯中,對收入確認規定了標准,除確認的四個一般標准——定義、可計量性、相關性、可靠性外,還應滿足:
1、已實現或可實現營業收入和利得,在實現以前或在認為可實現以前,一般不作為利潤構成內容確認。
2、已取得營業收入在未取得以前不予確認,當某一主體實際上已經完成了其享有營業收入所代表的利益而必須完成的行為時,營業收入可以認為已經取得。
SFAC所設定的確認標准過於抽象,實際上無法操作,只能作為制定收入確認准則的指導性規范。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第45條第2款規定:「企業應當在發出商品、提供勞務,同時收訖價款或取得索取價款的憑據時,確認營業收入。」
可見,我國會計准則的收入確認標准更為具體,操作性較強,但兼容性差,實際上僅限於銷售性質的業務。
五、關於費用的確認
1985年,美國FASB認為:「費用是一個主體在一個會計期間內應交付或生產商品、提供勞務或其他構成該主體持續且主要的或核心的經營活動而產生的資產的流出耗用或負債的產生。」
我國准則中規定:「費用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
可見,美國採用資產一負債法定義費用,我國則採用收入——費用法。另外,美國所定義的費用限於可在本期收入中抵減的耗費。盡管我國准則中只將費用作為會計要素,不提成本,但在進一步解釋時,又劃分了成本與費用的界限,且費用僅指期間費用,一旦聯系起來分析,費用既含對象化了的費用(成本),也包括從本期收入中扣除的期間費用。
美國財務會計准則委員會(FASB)採納了APB(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第4號說明中列示的三種費用確認方法:
(1)與某期間收入直接關聯的成本;
(2)與某一期間有關但卻與當期收入無直接關系的成本;
(3)與其他期間無關的成本。
進而得出「確認費和的三項普遍原則:因果關系、系統而合理的分配以及當時確認」,三項原則的典型例子是銷售成本、折舊費用以及期間費用。
我國費用的確認與這三項原則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不同之處:
(1)我國以公有制企業佔主導,國家職能綜合部門頒布了一系列既屬所有者權力范圍又屬政權范圍的政策法規,財務制度就是其中一例。財務制度對企業某些費用的計量規定了最高限和最低限,對費用的確認也界定了范圍,因此,我國企業會計中的費用不僅僅是個會計問題,也是一個財經紀律問題。美國會計中的費用問題純屬會計問題,費用計量和確認方面的限制僅僅在稅法中規定。
(2)我國的營業外支出與美國的損失不完全相同,有些項目我們只能說是支出,還不能說是損失,如職工子弟學校和技工學校的經費。
六、關於基本會計原則
美國基本會計原則界限清楚,明確劃分會計信息質量特徵和財力報告要素確認和計量原則。美國會計直接向資本市場,十分注重會計信息對決策的影響,被認為是決策有用型會計,這一點在會計信息質量特徵和財務報告要素的確認和計量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日本會計准則所表述的基本會計原則簡練實用,如重要性、單一來源、審慎概念等無不與日本人的理解相關,同是重要性,美國是從規范的定義出發,而日本是從實際操作角度考慮。
我國會計准則中規定的原則有12條之多,可謂全面,遺憾的是,相當一部分並未在會計制度中得到體現。以相關性為例,說是會計信息要滿足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但在會計報表中卻沒有反映國家的宏觀需要。再如,審慎原則、充分披露、重要性等都沒有得到體現。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我國眾多國有企業而言,在會計上強調合法性應當沒有害處,對於我國這樣一個行政規章普遍有效的國家,更是有益的。
㈥ 新企業會計准則與IFRS的主要區別有哪些
最新企業會計准則:
中國企業會計准則體系,由基本准則、具體准則和應用指南3個部分構成。
綱——基本准則,在整個准則體系中起統馭作用;
目——具體准則,是依據基本准則原則要求對有關業務或報告作出的具體規定;
補充——應用指南,是對具體准則的操作指引。
這次發布的企業會計准則體系,包括1項基本准則和38項具體准則以及有關具體准則的應用指南。
中國企業會計准則: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的新理念;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慣例的趨同;首次構建了比較完整的有機統一體系;為改進國際財務報告准則提供了有益借鑒。
該書目錄:
企業會計准則第1號——存貨
企業會計准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
企業會計准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
企業會計准則第4號——固定資產
企業會計准則第5號——生物資產
企業會計准則第6號——無形資產
企業會計准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企業會計准則第8號——資產減值
企業會計准則第9號——職工薪酬
企業會計准則第10號——企業年金基金
企業會計准則第11號——股份支付
企業會計准則第12號——債務重組
企業會計准則第13號——或有事基項
企業會計准則第14號——收入
企業會計准則第15號——建造合同
企業會計准則第16號——政府補助
企業會計准則第17號——借款費用
企業會計准則第18號——所得稅
企業會計准則第19號——外幣折算
企業會計准則第20號——企業合並
企業會計准則第21號——租賃
企業會計准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
企業會計准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
企業會計准則第24號——套期保值
企業會計准則第25號——原保險合同
企業會計准則第26號——再保險合同
企業會計准則第27號——石油天然氣開采
企業會計准則第2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更正
企業會計准則第29號——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
企業會計准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
企業會計准則第31號——現金流量表
企業會計准則第32號——中期財務報告
企業會計准則第33號——合並財務報表
企業會計准則第34號——每股收益
企業會計准則第35號——分部報告
企業會計准則第36號——關聯方披露
企業會計准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
企業會計准則第38號——首次執行企業會計准則
IFRS:國際財務報告准則(IFRS,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Standards)是國際會計准則理事會 (IASB) 所頒布的易於各國在跨國經濟往來時執行的一項標準的會計制度。 IFRS是全球統一的財務規則,是按照國際標准規范運作的財務管理准則。用於規范全世界范圍內的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的會計運作,使各國的經濟利益可在一個標准上得到保護,不至於因參差不一的准則導致不一樣的計算方式而產生不必要的經濟損失。IASB並委託專業的會計師團體如國際會計師公會(AIA)培訓專業高級會計師。
該書目錄:
第一部分:
財務會計報告的內容
IAS Framework for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IFRS 1 First-time Adoption of IFRS
Section B Assets and revenue
第二部分:
資產與收入
IAS 2 Inventories
IAS 11 Construction Contracts
IAS 16 Property, Plant & Equipment
IAS 18 Revenue
IAS 20 Government Grants and Government Assistance
IAS 23 Borrowing Costs
IAS 32 Financial instruments: Presentation and Disclosure
IAS 36 Impairment of Assets
IAS 38 Intangible Assets
IAS 39 Financial instruments: 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IA S 40 Investment Property
Section C Liabilities
第三部分:
負債
IAS 10 Events After the Balance Sheet Date
IAS 12 Income Taxes
IAS 17 Leases
IAS 19 Employee Benefits
IAS 37 Provisions, Contingent Liabilities and Contingent Assets
Section D Group accounts
第四部分:
合並會計
IFRS 3 Business Combinations
IAS 21 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Foreign Exchange Rates
IAS 27 Consolidated Financial Statements and Accounting for
Investments in Subsidiaries
IAS 28 Accounting for Investments in Associates
IAS 29 Financial Reporting in Hyperinflationary Economies
IAS 31 Financial Reporting of Interests in Joint Ventures
Section E Reporting and disclosures
第五部分:
列報與披露
IFRS 5 Disposal of Non-current Assets and Presentation of Discontinued
Operations
IAS 1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IAS 7 Cash Flow Statements
IAS 8 Net Profit or Loss for the Period, Fundamental Errors and Changes in
Accounting Policies
IAS 14 Segment Reporting
IAS 24 Related Party Disclosures
IAS 33 Earnings Per Share
IAS 34 Interim Reporting
Section F Other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第六部分:
其他國際會計准則
IFRS 2 Share-based Payment
IFRS 4 Insurance Contracts
IAS 26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by Retirement Benefit Plans
IAS 30 Disclosures in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Banks
IAS 41 Agriculture
主要區別:在於一些科目分類上,以及制定的依據不同等。
㈦ 新會計准則——貨幣
根據企業會計准則體系(2006)的有關規定,貨幣性資產,是指企業持有的貨幣資金和將以固定或可確定的金額收取的資產,包括現金、銀行存款、應收帳款和應收票據以及准備持有至到期的債券投資等。
據此,題中「單位持有的股票」,其未來收取的金額是不固定、不可確定的,不屬於貨幣性資產;「固定資產」的持有目的是使用,而不是收取固定或者可確定的貨幣性金額,也不屬於貨幣性資產。
所以,題中應當選擇備選答案A、C。
㈧ 《企業會計准則》允許的會計執業判斷是否會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急!!!暫時幣不夠,以後必重重補還!
是不會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雖然會計的職業判斷就涉及會計估計的問題,而一項會計估計就可能改變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的相關項目金額。只是這種影響必須是在合理范圍內的,不至於影響到報表使用人作出決策。於是就不會影響到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中有一項就是真實性要求,如果允許的職業判斷能夠影響到真實性,就不會允許你會計進行職業判斷了,通通的要規定得死死的。
還有,會計工作本身有一些假定,算出來的成本都不可能100%正確,比如先進先出法結轉存貨成本,你能說存貨也必然是先進的就先出嗎?
我只是講理由,答題目可不能是這些文字。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