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將可以作為遺產繼承
1. 民法典(草案)亮點:虛擬貨幣、網路財產可以合法繼承嗎
《民法典(草案)》
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條 遺產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是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根據其性質不得繼承的除外。
因此自2021年民法典實施開始,遺產的范圍擴大到了自然人的合法財產,虛擬貨幣和網路財產合法部分是可以繼承的。
2. 從法律上來說,螞蟻花唄額度可以作為數字遺產被繼承嗎
額度是不可以的,你可以看成是虛擬的信用卡,但是債務是可以的,根據民法總則,如果繼承遺產,繼承人會一並繼承遺產和債務,其實債務是屬於遺產里的,也就是說債務會被子女或者其他人繼承。債務被繼承後有繼承人對其作出處置,一般是將遺產中的財產對其進行抵消,如果債務大於被繼承的財產可以選擇不繼承。
3. 人死亡後,繼承人還能在原支付寶和微信還繼續使用嗎
建議你打個客服電話或者在線咨詢支付寶的官方客服,看看客服是如何回答,一切以支付寶官方為准吧。
4. 數字遺產如何安放已經成為一個值得關切的問題,你覺得數字遺產該如何安放
我覺得對於數字以上來說,應該能夠和其他的事物遺產一樣,能夠讓自己的繼承人能夠繼承,因為對於我們國家來說目前相應的民法典已經把相應的數字財產納入到了私人財產當中,而且我們國家的相應的司法實踐過程中也有不少的案例是解決相應的數字財產問題。所以說對於這些數字遺產來說,也應該按照相應的實物遺產的標准來進行相應的法律處理,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大多數的公民在進行繼承和安排自己遺產的時候有法可循。
而且不僅僅是游戲產業,需要相應的數字遺產,而且隨著相應的虛擬貨幣的不斷發展和推廣相應的數字貨幣,也需要作為相應的數字遺產來進行相應的法律管理,所以說相應的數字遺產也應該按照實物遺產的相關規定來進行處理。
5. 游戲裝備和虛擬貨幣是可以當做遺產繼成,這種遺產有什麼意思呢
就我自己而言,我認為這種遺產繼承下來是沒有什麼意思的,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講,這些遺產卻能夠滿足自己或下一代人的各種復雜心理。首先這種遺產對於處於這個階段的人來說,他們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力量和金錢,所以這些在游戲中日積月累的裝備和貨幣就是他們唯一的資產。這種在資產在他們看來就是自己的財富,可以讓自己感覺到精神上的愉悅,也可以讓下一代繼續獲得游戲上的優越感。然後就是因為這些游戲裝備和貨幣是比較稀有或特殊的許多玩家並沒有這類特別的游戲裝備,所以在游戲方面,這類人能產生一種獨特的優越感,並且想把自己的優越感帶給下一代。
游戲遺產並沒有什麼用說實話,我感覺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還是沒有可比性的,雖然有不少職業玩家因為游戲而登上人生巔峰,但是最終在游戲中的獲益還是換算到了現實社會中的,對於大多數游戲玩家來說,他們雖然可能有著其他玩家沒有的頂級裝備,但是這類頂級裝備卻並不能讓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任何的快樂。不管是衣食住行還是各類社交活動游戲裝備都不能讓他們獲得真正的地位上的提高。
所以在我看來,這種遺產並沒有什麼意思,只是能滿足人的精神世界。
6. 游戲賬號等虛擬財產,為何可被作為個人遺產進行保護
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互聯網的包圍,每一件事情都離不開互聯網的手機操作,也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手機,即使是每個人睡醒過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手機觀看,沉迷於手機的世界當中去,也就有企業針對手機開發出了不同的游戲,只要登錄自己的帳號就可以隨時的玩游戲,讓大家更好的體驗游戲帶來的樂趣,正因為我們已經離不開手機的緣故,游戲帳號和裡面的虛擬拆產也成為了大家所爭論的點,在新時代的年輕人帶領下,他們都認為游戲賬號等虛擬財產都可以作為個人遺產進行保護。
7. 竊取虛擬貨幣如何定罪
2018年2月10日消息,2017年9月4日,國家七部委發布生效了規制代幣發行活動的《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公告中對於各類代幣及「虛擬貨幣」的性質做出了明確定義:不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盡管如此,不能否認的是,各類「虛擬貨幣」仍然具有一定的財產價值,是持有人的財產的一部分。那麼,對此類代幣實施的偷竊行為,究竟應當如何認定其行為性質呢?
筆者擬通過一則有關新聞報道及相關案例對此類問題進行探討,以起到保護「虛擬代幣」持有人的合法權益的作用。
偷竊比特幣
近日,一則新聞報道稱,北京海淀警方破獲一起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案。嫌疑人仲某利用自己管理員的許可權,修改公司電腦內應用程序,盜取100個比特幣,還未來得及銷贓,仲某便被警方抓獲。目前,仲某因涉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被刑事拘留。
從報道中可以看到,對於行為人偷竊比特幣的行為警方是以涉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而對其予以刑事拘留的。我國《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條規定的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指的是違反國家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進行刪除、修改、增加、干擾,造成計算機信息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後果嚴重的,或者對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刪除、修改、增加的操作,後果嚴重的,以及故意製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序,影響計算機系統正常運行,後果嚴重的行為。
虛擬貨幣的財產屬性
筆者看來,該罪名在我國《刑法》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之中,即該罪名保護的法益實質上是我國社會的公共秩序,而並非數字貨幣持有人的財產利益,實際上否認了數字貨幣的財產價值,而是僅僅將其作為一種計算機系統中的數據或系統功能而進行保護的。這樣的做法筆者認為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首先,我國2013年發布的《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中提到,雖然比特幣被稱為「貨幣」,但由於其不是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並不是真正意義的貨幣。比特幣具有沒有集中發行方、總量有限、使用不受地域限制和匿名性等四個主要特點。因為其在性質上來看應當屬於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通知》中也明確提到,比特幣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但是作為一種虛擬商品,其背後所具備的財產價值不可忽視。
其次,我國去年10月1日生效的《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盡管只是對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做出了原則性的規定,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這表明了我國對於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態度。雖然我國尚未有針對數據與網路虛擬財產保護的專門法律,但是從民法總則的規定來看,預測未來必然會有相關內容的立法。
最後,從相關案例中我們也能夠看到,我國司法實踐中對於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財產屬性的認可。2013年4、5月,劉某預謀成立比特幣交易平台,遂招募金某、黃某金(均已判刑)共同組建 「比特幣」交易平台。期間,劉某、黃某金、金某和被告人賀某除了其他直接盜取客戶資金的行為外,還頻繁通過變賣客戶的比特幣來兌現人民幣,轉走了網站上的120個比特幣。最終法院以詐騙罪對被告人予以定罪處刑,被告人所轉走的比特幣也是被納入了受害人的財產損失中的。因此,從司法案例中也可得出國家對於比特幣等虛擬貨幣財產屬性的認可。
基於以上原因,筆者認為,對於偷竊虛擬貨幣的行為僅以涉嫌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予以規制,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我們應該正視其背後所隱藏的財產價值,考慮我國《刑法》中侵犯財產犯罪罪名的適用。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有效保護我國數字貨幣持有人的合法權益與財產。